成爱兰
(泰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泰州 225300)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深受大家喜爱,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激增,激发了养殖户对小龙虾的养殖热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田里丰富的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能为小龙虾提供生长所需的饵料,而小龙虾生长所产生的废物可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料,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市在兴化中堡镇开展了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在兴化市中堡镇选择了2个40×667 m2的稻田塘口,该田块5 km内无污染,紧挨公路,交通便捷,且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
10月10—15日进行了虾沟的开挖工程。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虾沟,虾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沟宽3.5 m,沟深1.5 m,坡比1:1.5。
虾沟开挖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围成田埂,田埂加固夯实,做到不裂、不漏、不垮。田埂距离虾沟1 m,坡度比为1.5:1,高出田面0.7 m,田埂截面呈梯形,埂底宽5 m,埂顶宽2.5 m。进水口建在围埂上,排水口建在进水口对侧的虾沟最低处。
在围埂上构建防逃墙,防逃墙的制作材料可以选用塑料薄膜、彩钢板和聚乙烯网片,该次试验中采用塑料薄膜围成防逃墙,塑料薄膜高55 cm,高出埂面40 cm,下端埋入土中15 cm,可以防止小龙虾逃跑和敌害生物的进入。进、排水口用双层聚乙烯密网封口扎牢,防止小龙虾逃逸和蛙蛇等进入。
稻田工程筑埂时,在稻田田埂上安装6盏太阳能灭虫灯,在秧苗种植下去后开启,可以控制稻田病虫害。
11月10日和12月8日分两次在虾沟内种植伊乐藻,株距、行距1.5 m,每株3~5枝,4—5月伊乐藻长势旺盛时,按行清除,可以增加水体通透性,增加水体底层溶氧量;6月12日和7月3日分2次在虾沟内种植轮叶黑藻,间隔1.5 m一株,每株5~6枝。水草既可作为小龙虾的饵料,也为小龙虾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3月10日,加水淹没稻田田面,每667 m2用100 kg的生石灰加水化浆后进行全田泼洒消毒。3月13日,在虾沟内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每667 m2施用150 kg,为幼虾培育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
3月25日上午9时,天气晴好,在两块田地的虾沟内投放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活力强的小龙虾,规格 4~8 g/尾,密度为 7 500 尾/667 m2。
水温达到16℃时开始投喂小龙虾专用配合饲料,每天上午、傍晚在沟边沿直线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的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虾体质量的3%~5%。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喂量具体根据天气、吃食情况等即时调整,投喂持续至起捕前结束。
为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在养殖期间根据水质状况及时调整换水时间和换水量。11、12及次年1月保持田面水深30~50 cm,2—6月栽插秧前保持田面水深30~50 cm。7—9月秧苗返青后,保持田面水深10~20 cm;10月保持田面水位10 cm。5—10月,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虾沟底质,保证虾沟内的水体透明度在30~40 cm。
6月5日在田面四周用聚乙烯网片围拦,网高60 cm,下端埋入土中15 cm,将虾沟和田面隔开,防止秧苗栽插后,小龙虾进入稻田夹吃秧苗。
6月13日,将稻田水位下降至露出田面,把小龙虾集中到虾沟中,在田面上均匀泼撒发酵腐熟的鸡粪,用机械翻耕耙匀,每667 m2泼撒鸡粪肥280 kg。
6月20日、21日栽插生长期较长,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湿且耐肥性强的南粳9108水稻,采用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浅水栽插,秧苗行距30 cm,株距10 cm,每667 m2田块插秧苗6~8万株。
6月10日开始,将地笼投放在虾沟内起捕小龙虾,捕大留小,每隔5 d调整地笼投放位置,直至9月30日捕捞结束。两块田地共收获小龙虾11 250 kg,估计存塘量400kg,平均每667m2产小龙虾145.63kg。10月下旬收割水稻,共收获水稻44 600 kg,平均产量557.5 kg/667 m2。平均每667 m2纯收入3 200元。
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粮食和水产品双丰收的结合,在全年养殖中小龙虾基本没有病害发生,水稻也没有施用农药,获得了优质水产品和稻谷,在提高了小龙虾和水稻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模式技术简单、风险小、易于推广,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