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 王昶鸿, 姚德蛟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以通为用”乃中医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解释,《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阐释了六腑当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生理状态。如胃肠在生理状态下,“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饮食水谷推陈出新才以维持“气得上下”、“更虚更满”的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随着后世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以通为用”已不仅限于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解释,亦逐渐成为临床重要的治则治法。人体经络气血不通百病由生,张仲景遂于八法之外首开通法之先河,李宗源《医纲提要》指出“通之义有三:一曰宣通,二曰攻通,三曰旁通。”概括通法之义不仅局限于二便通泄,还将发汗解表、涌吐、宣降、行气、活血之法作通法去认识,扩大了通法的具体内涵。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吴军教授总结出了以通为法的治疗原则,以通法贯穿整个肿瘤治疗始终[1]。乳房虽不属于“六腑”之列,然而其内部乳管纵横汇聚于乳头,形如中空似管腔,生理功能上具有“藏”“泻”乳汁之功能,既生成储藏乳汁又排泄乳汁,就其形态、功能可归属于奇恒之腑,具有通、调、疏、泄的作用[2-3],腑者,实而不满,故乳房当以通为顺才是正常生理状态。乳络脉管痞涩不通,加之脏腑失和,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结胶结而生“恶核”,临床治疗多予扶正疏通散结,颇有六腑通补之义,故乳癌论治当以通达为治疗关键。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讨论“以通为用”理论在乳房生理病理中的意义,并探讨乳腺癌的论治思路。
乳房是哺育婴儿的唯一器官,其外联肌筋内有经络纵横交错,《冯氏锦囊秘录卷·乳证》谓之:“妇人之乳……皆性命之根也。”中医认为乳房乃“宗经之所”,正如《内经》所说:“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连;冲任二脉起于胸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之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外尚有诸多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乳房相联系,保证乳房气血供给。经络为气血流通之通路,《灵枢·本脏》言:“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只有经络通畅才能将营养物质输布于组织脏器,否则气血瘀滞诸病由生。乳房乃多气多血的阳明经所主,气血旺盛更需要保证经络的通畅,一旦瘀滞其害更甚。可见妇人乳房的正常生理活动赖之气血畅通,“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尤以气为先[4],气行血行,气旺血充,气血运行畅达,乳络得通,乳房得养,乳汁得以正常生成疏泄。反之气机失常,气血不和,乳房正常生理功能难以发挥。
乳房外联肌表,内通脏腑,位处半表半里,诸经汇通之所,乳癌发病与经络闭塞不通的病机密切相关。《疡医大全》言“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可见肝胃二经功能失调对乳房疾病的产生影响最大。乳房经络气血充盈赖肝气通调,乳汁正常分泌也离不开肝之疏泄,肝气失调,经气紊逆,气滞肝经,蕴结不通于乳是乳房良、恶疾病发生的共同病机。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肝气横逆,遂成隐核。”然乳房良性病变多以肝脾二脏为病,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气结痰阻,正如《外科正宗》谈及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乳癌则多以正虚为本,无力抵御驱除人体邪气为先,气结以致痰、毒、瘀胶结凝滞,如张景岳所述“肝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妇人大全良方》言:“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气属阳主运化,血属阴主荣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乳癌邪毒瘀滞壅塞日久不通,气布散有滞,血壅塞而不流[5],气血愈耗易化腐成毒,正虚邪盛,乳络结毒闭塞愈深。总之,乳癌虽以正虚为本,但终以邪盛壅塞不通为标,病位在乳,疏通亦当扶正。
乳癌治疗关键在于通达乳络,尤以气为先。全身气机失调,气滞血阻,痰瘀互结胶着乳络,蕴久成岩,预通当先行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化津行血,反之津停血阻更甚。《外证医案汇编》就乳病提到:“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指明气药应用在乳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调气则“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理气重在梳理肝气,选择入肝经柴胡、枳壳之类疏肝调达之品,配合芍药兼以柔肝。其次重视梳理中焦之气,选用砂仁、陈皮、半夏、浙贝等理气化痰之品,配合熟党参之类补气助运。治乳癌通调气机为先,而后尚需活瘀化痰,《疮疡经验全书》以“未破用蠲毒流气饮,加红花、苏木、生地、熟地、青皮、抚芎、乌药、甘草、小柴胡、瓜萎仁。”理气为先配合逐瘀化痰药物通络祛毒,散结消肿。乳岩病久伤及血络,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性搜剔,具蠕动之性,破坚消痞,通利血脉[6],可予全蝎、僵蚕通络止痛;斑蝥、水蛭等攻坚破积,攻通乳络伏毒。故乳癌治疗关键为通达,特别是早期乳癌患者,邪盛而正虚尚不明显,治疗上更应重视攻通散结,乳络得通,正气得复,癌肿易散。
乳癌病机特点为全身正虚为本,局部邪实为标[7],加之病久及失治正气更伤,治疗上需考虑寓通于补,通补兼施。《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虚,筋荣失养,郁滞成痰,结成隐核……此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指出乳岩乃肝经气血亏虚,情志失调所成。《景岳全书》亦认为“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脾胃本虚,肝肾不足,正虚邪盛迁延日久癌肿快速扩为乳癌晚期特点,其治疗重点在于补肝肾,调冲任[8]。现代西医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患者为手术刀刃所伤,气血外泄,放化疗后有形之邪进一步损伤气阴,正气亏虚,余毒未清,若仅以通络攻逐之法,恐愈攻伐正气,此时更应重视补益。郑卫琴教授论治乳癌强调“补消结合”,以黄芪、太子参、大枣之类补气健脾,山药、生地、菟丝子之属固护肾气,先、后二天得助,兼以祛邪散毒贯穿全程,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稳定向愈[9]。可见乳癌患者特别是晚期及术后、放化疗后临证更应重视补益,同时不忘攻通散结抗癌,如此邪正兼顾,补而不留邪,通而不伤正,既可控制疾病的发展,又能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古人认为气血通调与否影响人体疾病的发生。《直指方·血荣气卫论》提到:“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调和气血非单纯理气活血,乃讲求气血阴阳的平衡,气属阳,血为阴,阳卫外主推动,阴凉润濡肢窍,气血调和,乃能阴平阳秘。清代程钟龄总结出治疗八法,实际上就通法而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调和气血之法亦当属通法之类也。乳癌多气血失和,气滞血阻,化瘀生痰,或气血亏虚,气郁血虚,痰瘀阻络。气血通调不离肝、脾二脏,肝主疏泄而藏血,脾能健运气血有源,肝脾互用气血调达,生痰无源,痰瘀故不能结,因而乳腺癌当注重理肝脾,调气血。古有张景岳《景岳全书》治乳岩以逍遥散、归脾汤疏肝理气,健脾养血,陈实功以益气养荣、八珍汤益气养血,今有学者强调整体观,重视调气和血,并结合活血、解毒、散结通络之法在乳腺癌临证中取得佳效[10]。故调和气血在乳癌治疗中与攻通散结同为重要。
乳腺癌治疗已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认为,结合解剖和生理乳房可归为奇恒之腑,“以通为用”乃乳房应有的生理状态,并遵腑者以通为用的原则,提出乳癌的中医治疗思路当以通达为关键,依据病机及邪实正虚的特点注重通中寓补,兼顾调和气血之法,发挥中医论治乳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乳房以通为用”观点丰富了乳腺癌的中医论治理论内容,对于乳腺癌的中医治疗和理论研究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拓展了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