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锦涛 韩晓东 天津津酒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为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应用愈发广泛—在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为防患于未然可利用食品可追溯系统对产品的信息进行记录[1],当发生问题时,该系统可提供信息追溯查询功能,从而锁定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因此,食品可追溯系统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从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尚未建成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因此,食品生产和运输的各个环节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信息交流与共享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对食品安全各个方面的监管不到位。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食品可追溯系统,但是系统中的信息并未得到共享,而是大部分地区的信息仅在本区域内共享,因此食品信息的共享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了食品可追溯系统的试点工作,但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数据调查;为维护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升级和修复[2]。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会对一般企业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国家和政府在该方面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并不显著。
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合理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能通过该系统查询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情况,了解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食品进行选择,从而有效防患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该系统的认知度不高。在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食品可追溯系统运行方式的认可度不高,在购买食品时也很少考虑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安全情况。由此可见,我国对食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开启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互通机制,不同食品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追溯标准;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3],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建立统一的信息查询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和政府要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协调统一各方面的资源,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建成完善的食品可追溯系统。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食品可追溯管理制度,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学会识别商品识别码,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督,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食品可追溯系统建设过程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提出了全面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