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种子质量监控,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2019-01-05 16:24孟全业葛成林
中国种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检验

孟全业 葛成林 王 洁

(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太原030006)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种业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1-2]。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高标准定位种子质量,逐渐完善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创新种子质量监控手段,加强质量监督与控制,推动种业质量全面提升。

1 种子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具有履行种子监管的法定职责。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和企业采取措施,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与控制,种子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用种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种子质量监控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1.1 种子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由于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没有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往往把盈利放在第1 位,重视品种选育和市场营销,忽视了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

1.2 种子企业质量控制能力不强种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只关注到某个环节,不能从种子生产的全过程整体协调控制。种子晾晒、烘干、分级、包装、包衣等加工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贮藏条件较差。检验人员多数是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存在技术不过硬,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检测设施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质量检验没有很好地发挥质量把关的作用。

1.3 政府主管部门质量监管能力不足基层种子管理机构受人员、经费、机制的制约,存在监管体制不顺,人员老化、队伍不稳,种子检验机构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监管工作积极性不高,监管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监督抽查覆盖率低,检测范围有限,监督结果应用和处理不到位,影响了监督的效能。

1.4 质量监控技术规范有待完善一是新《种子法》颁布实施后,监督抽查管理、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和种子认证管理等规章急需修订。二是种子检验规程不能完全符合监管需要,需要更新。三是部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种薯缺乏质量标准,或标准偏低。四是种子真实性、转基因、健康、活力等测定方法需补充完善。五是品种审定标准缺乏节水、节肥、减药等绿色发展指标。六是缺乏田间检验、种子加工、包衣、包装等质量控制技术标准。

2 种子质量新定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种子质量的认识只停留在种子本身,认为好种子是检验出来的。经过检验,种子的水分、净度、发芽率、品种纯度四大传统指标符合标准或标注要求,就是质量好的种子。显然,种子质量定义已不符合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种子质量形成因素的判断也缺乏科学性。

2.1 种子质量的概念ISO9001 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既要保证符合产品标准,又要满足顾客需要。当前,种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由种子紧缺转向供过于求,从数量、产量需求转向质量及品种种性、品质的需求。种子质量概念应随之拓宽,评价种子质量不能仅局限于符合质量标准,应更加重视用种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满意程度,更加关注种子是否健康、有活力,品种种性是否稳定,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品种品质是否符合人民生活需求,包装标识是否合法规范,是否有良好的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售后服务。

2.2 种子质量形成因素按照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提出的质量螺旋模型,认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需全程管理控制,而不是靠生产后的质量把关。就种子而言,从前期市场调研、品种选育、审定或登记,到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再到种子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均是高质量种子的形成因素,而且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3 加强种子质量监控的建议

3.1 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是生命,客户就是上帝”的企业发展观念。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高标准定位种子质量,准确认识高质量种子形成过程。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技术人员培养,更新种子加工、检验设施设备,建立标准化种子检验室,将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检验全过程,全面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种子流入市场后,要做好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减少质量风险,赢得客户的信任。

3.2 创新品种选育方向和方法引导企业深入调研,掌握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农业生产方式转化带来的农业经营、管理和耕作方式的变化;摸清种子市场供需,包括种子价格,市场份额,品种推广种植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当地种植户对品种种性的需求和偏好等,进行品种市场预测。依据市场调研情况,沿着优质、健康、绿色的选育方向,在特色、专用上攻关,在节水、抗病、减药上下功夫,将现代分子生物辅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和传统品种选育技术相结合,选育推广既适合农业生产需要,又适应市场需求的突破性品种。

3.3 推行种子认证全程控制新模式贯彻落实新《种子法》确立的“自愿性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向种子认证机构申请质量认证,依据种子认证方案技术要求对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产品实施扦样检测,确认种子质量、标识和封缄是否符合认证方案和规定质量要求,打造认证种子品牌形象。在播种前,确认品种的合法性和种子田的符合性;在生产期间,对全部种子田进行田间检验;在种子收获、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种子物理质量发生劣变。种子包装标识应合法、全面、规范、可追溯,符合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及认证种子标识规定[3-4]。

3.4 以标准引领种子质量提高针对影响种子质量形成的各个因素,制定完善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在管理规范方面,需加快制定种子认证配套管理办法,修订监督抽查、检验机构考核等规章。在技术标准方面,需更新种子检验规程,补充完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种薯质量标准,加强种子真实性、转基因、健康、活力等测定方法的研发,研究制定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品种审定标准,完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种子加工包装技术规程。

3.5 强化种业监管体系为种子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种业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检验技术知识的宣贯培训,培养高素质种业监管人才。改善种业监管所需的办公、执法等硬件条件,完善种子检验机构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市县级种子检验机构。依法设立种业监管所需的工作经费,保障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6 创新种子监管方式理顺种业行政管理部门、种子行业管理机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种子检验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权责,探索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间紧密配合的监管衔接机制。将监管与服务结合起来,在监管中贯彻服务的理念,指导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将监管与社会评价、举报投诉结合起来,对于抽检质量持续良好、社会评价高、无举报投诉的企业,可减少检查频次,甚至免于检查,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反,对于存在质量隐患的企业要增加检查频次,开展专项、单项检查,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其生产经营资质。将监管与种子二维码追溯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种业监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种业监管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检验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桃种子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可怜的种子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