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要点及典型处方分析

2019-01-05 15:00姜斐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药饮片证型处方

姜斐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审核与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处方点评的依据是法律法规,药品说明书、药典与处方集,指导原则、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等[1]。中药处方点评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不同单位点评深度和水平参差不齐。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已开展多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问题,现将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要点及典型处方问题分析整理成篇,谨与同仁共识。

1 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要点

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按照姓名、处方号、性别、年龄、味数、单剂处方剂量、剂数、金额、诊断、毒性中药数、肝肾毒性中药数、是否合理、存在问题等几项进行处方点评,其中姓名、处方号两项确保点评处方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性别、年龄两项可用作医院患者人群分布的统计分析;味数、单剂处方剂量、剂数、金额四项可用作药物经济学分析;诊断、毒性中药数、肝肾毒性中药数三项是一张处方的核心,也是重点点评的内容,其中诊断包括中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证型诊断,两者缺一不可,注意毒性和肝肾毒性中药的用量。根据上述点评要点,最后分析处方是否合理,点评要点不能涵盖及需要具体讨论的问题,可于存在问题中详细列出。

笔者从2012年开始负责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发现目前中药处方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未写中医病名及中医证型或书写不全;理法方药相互矛盾;药品超剂量、超疗程、“大处方”使用未注明原因或未再次签字;处方中存在相对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慎用药、特殊人群慎用药)未注明原因或未再次签字;毒性中药超剂量使用等。下面笔者以我院四例典型处方为例,具体分析阐述问题。

2 我院典型处方问题分析

处方一

临床诊断:痞满脾胃虚弱证

处方用药:麸炒苍术10 g 炒赤芍10 g 麸炒白芍10 g

薏苡仁30 g 桂枝15 g 生陈皮10 g

紫苏叶10 g 姜半夏10 g 生黄连10 g

鸡血藤20 g 干姜 10 g 制川乌6 g

肉桂15 g 蔻仁10 g 穿山龙50 g

金雀根30 g 生晒参片10 g

问题1:注意处方中“十八反”“十九畏”等中药配伍禁忌

“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临床上制川乌、制半夏经常出现同用,半夏乌头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是否安全、有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2],笔者认为处方中出现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时,需临床医师再次签名后调配,但是很多医院在患者交费后,到中药房调配时,审方药师才通知病人找临床医师再签名,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医患矛盾的发生,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医院更新系统,临床医师确认处方中需“十八反”“十九畏”同用时,在开完处方后,就自行打印处方,签名后由患者交给中药房留底保管。

问题2:超剂量用药问题

穿山龙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研究用穿山龙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均有较明显的疗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穿山龙的用量为9~15 g[3],本处方中用量为50 g。关于中药剂量问题,中医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临床上超过《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曾跟临床医师沟通发现,很多中医表示,现在处方用量太小,治疗效果不显著,比如气虚患者,使用黄芪的量到50 g,效果会明显好于常规药典用量。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现在饮片质量下降、野生中药材逐渐被人工培育的中药材代替、自然界的环境变化等有关[4]。笔者建议将中药饮片按无毒、有小毒、有毒三类分别规定剂量,将本医院超剂量频繁、用量很大的中药归纳列表,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上,由相关临床医师陈述理由、药师负责收集这类超剂量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并告知临床医师,相互商榷,对一些具有肝肾毒性的中药,如吴茱萸、雷公藤等,要求严格遵守药典用量,如超剂量使用,需临床医师再次签名后调配。当然现在很多中医师认为中药毒不良反应小,对中药超剂量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危害认识不足,没有树立严格规范剂量的观念,按照自己的用药习惯开处方,需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及考核,完善奖惩机制。本处方医师解释穿山龙50 g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风症状,药师查相关文献,穿山龙无肝肾毒性,所以予以调配,但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问题3:临床诊断需更全面

本处方诊断为痞满,脾胃虚弱,但穿山龙用于风湿痹病,关节肿胀,疼痛麻木,跌扑损伤,闪腰岔气,咳嗽气喘;金雀根用于虚损劳热,咳嗽,高血压,妇女血带、血崩,关节痛风,跌打损伤。笔者分析该患者除了痞满,脾胃虚弱外还存在其他兼病、兼证,应该要求临床医师将病名、证型写全、写准确,以便于药师审方和处方评价时对处方的正确分析。

处方二

临床诊断:咳嗽

处方用药:茯苓20 g 生山药20 g生黄芪50 g

生地黄20 g 猪苓10 g 芡实20 g

白茅根30 g 菟丝子20 g益母草20 g

五味子10 g 忍冬藤30 g积雪草15 g

盐续断10 g 爵床草30 g鬼箭羽15 g

金雀根30 g

问题:诊断与用药不符

本处方临床诊断为咳嗽,用药分析:茯苓健脾宁心,生山药补脾生津、补肾涩精,生黄芪健脾补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猪苓利水消肿渗湿,芡实益肾固精、健脾除湿,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菟丝子补肾益精,益母草利水消肿、活血清热,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积雪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盐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爵床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鬼箭羽破血通经、解毒消肿,金雀根清肺益脾、活血通脉。纵观全方,没有治疗咳嗽的思路,药师推测为治慢性肾炎,因此本处方诊断与用药不符。

处方三

临床诊断:盗汗

处方用药:茯苓10 g 生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

麸炒苍术10 g生黄芪15 g春柴胡10 g

川芎10 g 生甘草5 g 薏苡仁15 g

白扁豆10 g 制香附10 g生陈皮10 g

姜半夏10 g 生栀子10 g盐黄柏10 g

防风10 g 浮小麦15 g酒川牛膝15 g

瘪桃干10 g 煅牡蛎30 g

问题:无中医证型诊断

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若无中医病名和证型,或有病名无证型均应判定为无中医诊断,只有证型无病名为中医诊断书写不全。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中医诊断中证型不可缺少,否则无法判断用药的合理性[5]。本处方诊断为盗汗,无中医证型诊断,由于盗汗有很多种中医证型,而判断此处方合理性需要中医证型的支撑。

处方四

临床诊断:胃痛,牙痛,气阴两虚证

处方用药:生党参15 g 炙黄芪20 g春柴胡10 g

酒当归15 g 炒鸡内金20 g炒酸枣仁20 g

夜交藤50 g 姜厚朴10 g麸炒枳实10 g

生陈皮20 g 紫苏梗10 g蜜全瓜蒌30 g

姜半夏30 g 薤白10 g 蒲公英30 g

金钱草30 g 大腹皮10 g生大黄6 g

片姜黄10 g

问题:中医证型诊断与用药不符

本处方临床诊断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证,但是处方中姜厚朴、姜半夏、薤白、紫苏梗药性主温性,温胃散寒止痛;蒲公英、金钱草、生大黄、大腹皮清热利湿,容易劫伤阴液。综合考虑,证型诊断中“阴虚”与用药不符。

以上分析了四例典型处方中的几个常见重要问题,此外笔者还有两点建议:①随着电子处方的施行,中药处方中药品用法一般都不会出错,如口服中药,处方上都会标明药品用法为每日一剂,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但是药师窗口发药时,病人问的最多的是如何煎,加多少水,所以笔者建议在药师发药时,可以附带给患者一张用药指导单,上面包括加水量,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特殊用法,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因人而异,做到个性化服务和指导;②笔者建议今后要特别注重开展同一病人的中西药联用问题。总之,正确实施处方点评能进一步提高我院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猜你喜欢
中药饮片证型处方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人间处方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使用这些问题中药饮片,当心
某三级中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处方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中药饮片真伪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