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忙利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奶牛养殖中,常见的奶牛繁殖疾病主要是奶牛子宫炎、奶牛子宫脓肿以及奶牛卵泡囊肿。其中,奶牛子宫炎是指母牛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子宫的肌肉层、浆膜层因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起子宫肿胀发炎的一种疾病;奶牛子宫脓肿是指由于宫壁损伤、子宫穿孔以及子宫炎症等引起的奶牛子宫胀物的一种奶牛疾病;奶牛卵泡囊肿是指下丘脑分泌的促黄体生成释放激素(LHRH)或垂体前叶分泌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不足而导致发育中的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卵泡细胞死亡,卵泡液增多的病状。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通过对这三起奶牛繁殖疾病的诊疗分析,为奶牛繁殖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在多例奶牛子宫炎临床诊断和病史调查中发现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母牛产前营养供给不合理,出现体形过胖、产后瘫痪,奶牛酮病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造成子宫感染;二是母牛分娩时出现难产,胎儿过大,助产消毒不严以及拉出胎儿等造成产道创伤和子宫感染;三是母牛出现死胎、流产、子宫脱落、胎衣不下及手术剥离胎衣等引起子宫损伤和感染;四是母牛产房潮湿,产房消毒不严格以及产床打扫不干净等引起子宫感染。
子宫内膜炎未及时治愈,病灶向子宫内层(肌肉层,浆膜层)发展;奶牛分娩过程中助产不当,奶牛分娩后手术剥离胎衣不当,子宫损伤和感染;奶牛人工授精或子宫灌注药物时,器械消毒不严或器械插伤子宫引起子宫深层炎症。
摄入过量高蛋白质的日粮,引起蛋白质过剩;日粮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缺乏硒元素和维生素E;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生殖激素分泌紊乱;生殖系统发生炎症导致卵细胞死亡形成囊肿;奶牛运动量不足,尤其是拴系牛。
病牛产后第三周仍有精神萎靡,食欲较差、持续低热(体温39.5~40.5℃),阴道流出的恶露量较少并有脓性恶臭气味等症状。直肠检查时发现阴道明显肿大,子宫呈硬团状且无活力,子宫角和卵巢无法摸清,甚至子宫与腹腔组织贴膜粘连。
奶牛发病初期,有子宫内膜炎,持续低温(39.5~40.5℃)、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直肠检查时发现子宫上有一个或几个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鸽蛋、大的像鹅蛋,较硬,肿腔内充满脓液,当脓肿变软破溃后,脓液从阴门流出体外。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奶牛。发病时,母牛频繁爬跨而拒绝其他母牛爬跨,骚动不安,骨盆韧带松弛、尾根凹陷、阴唇肿大松弛水肿。直肠检查发现卵泡增大(直径3~5 cm),部分病牛卵巢两侧上触诊到2~4个卵泡。B超检查发现一个以上的大卵泡,卵泡壁光滑且反射强。
加强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做好产房产床的消毒工作,奶牛产后两周内每天早晚测量体温2次,发现持续低热奶牛应进行直肠检查,直肠检查诊断有子宫炎的病牛采取全身治疗即用庆大霉素、头孢噻啶或四环素等抗生素药物按照常规剂量静脉注射,每天2次,持续注射7 d为一个疗程。随后,检查子宫是否复旧,若未复旧,更换抗生素药物再治一个疗程,同时采取子宫内灌药配合治疗即子宫灌注消毒防腐药物或其他子宫抗菌消炎药物,每天1~2次。灌注时先将母牛外阴部清洗和消毒,然后将手和洗胃器伸入阴道,摸到子宫颈口后缓慢地把软导管引入子宫,最后灌入药液。母牛产犊后及时发现患有子宫炎的病牛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若产后1~2月才发现病牛则治愈率低,淘汰率高。
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产房产床以及器械要严格消毒,对助产人员,人工授精员,兽医人员等技术人员要规范操作流程,培养高度责任心;奶牛产后两周内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各1次,对低烧牛及时治疗,奶牛产后生殖系统有损伤的病牛要静脉注射庆大霉素、头孢噻啶或四环素等抗生素药物,每天2次,连续注射7 d,同时进行子宫灌注药物配合治疗即将8~10 g的土霉素溶解于10%的500 mL氯化钠溶液,灌药3~4次;奶牛产后14~21 d若发现子宫上有肿块,可切开肿块排出脓液,随后进行子宫灌药和全身抗生素治疗。
肌注促黄体素(LH)每次200 IU,连续5 d;尾根静脉注射一次线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000~15 000 IU加地塞米松2ml;肌肉注射一次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2支(每支100 mg),挤破囊肿(若挤不破,则不要硬挤),同时肌肉注射黄体酮100~250 mg,每2 d注射1次,连续注射3 d。经上述治疗方法后,待发情时注射两次(LRH-A3 50~100 ug),可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