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韦成
(上海市徐汇区公园管理所 200233)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属常绿大乔木,其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是上海地区最常见的绿化树种,广泛用作庭荫树、行道树、风景林和防护林,同时也是工业、医药行业的重要资源林。随着上海地区樟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樟树病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不仅给上海地区樟树种植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也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实践,拟对上海地区樟树常见病害的种类、发生特点及其相关防治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以期为上海地区樟树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樟树黄化病发生时嫩梢叶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化,最初叶脉间叶肉发黄,叶脉及其周围仍为绿色,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的光合作用减弱,樟树树势逐渐衰败,病情扩展到全株,导致树冠变黄。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呈黄白色,叶尖、叶缘呈焦枯状,叶片逐渐焦枯脱落,树冠萎缩而枯死。该病一般在4月—6月发病最重,7月—8月叶片稍微返青,10月后叶片又慢慢变黄。
樟树黄化病是生理性病害,病因复杂[1—6],据多年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土壤缺铁是该病在上海地区发生的主要原因。樟树是喜酸植物,栽植地土壤偏碱性会影响樟树对铁元素的吸收,导致叶片失绿发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碱性垃圾会造成土壤质地和透气性变差,导致土壤中的有效铁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叶片叶绿素的合成,降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导致樟树叶片失绿发黄。同时,樟树根部受伤严重会导致树势衰弱,也会诱发黄化病。此外,种植养护不当、环境污染重等情况也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樟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幼树的主干和枝条,新移栽的幼苗最易感病,对于大树则只能侵染部分枝条。该病发生初期,在主干和枝条皮孔边缘形成散状、近圆形溃疡状小斑,后逐渐变大为水泡状,水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病斑呈黑褐色(初期黑色病斑上生有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及越冬后的病组织上散生黑色颗粒点,为病菌的子囊果),病斑逐渐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向裂缝。发病严重的樟树树干上病斑密集,且相互连接成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植株枯萎死亡。
樟树溃疡病病菌为囊孢壳菌(Physalosporasp.),病菌的无性世代为大茎点霉菌(Macrophomasp.)[2,6,7]。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樟树溃疡病病菌在病组织和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处侵入植株为害,4月上旬至6月为该病发病高峰期;该病在遭受冻害、生长衰弱的樟树上发病较重;土层瘠薄、排水不良及栽培管理不当等情况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樟树褐斑病主要为害幼树枝干,病菌从叶痕和顶梢的伤口侵入,向上下扩展,在主干上形成大片褐斑;病斑扩展迅速,很快连成片,覆盖主干表皮面积80%以上后,枝叶逐渐脱落枯死。切开病部表皮,可发现韧皮部已经腐烂,表明该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樟树树体的养分运输,导致树势逐渐衰弱,最终死亡。
樟树褐斑病病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1,2],据多年调查研究,该病菌在上海地区的樟树病枝或落叶上越冬,从伤口侵入植株为害;一般在4、5月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积水、苗木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易导致该病发生。
樟树白绢病主要为害植株的根茎交界处。樟树感病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下垂,最后变为红褐色;在近地面的根茎交界处可见大量白色菌丝体和白色至褐色且光滑、坚硬的菌核。
樟树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2,8,9],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土壤及病残体或杂草上越冬,次年土壤温度适宜时,病菌萌发侵入植株茎基部或根颈部进行为害;樟树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 ℃左右时进入发病盛期,10月病害基本停止发生;在土壤积水严重的情况下,樟树上该病发生较重。
樟树根腐病主要侵染幼树的根部。樟树感病后根系大部分腐烂死亡,皮层生长有大量白色菌丝体;受害樟树出现病症后,生长势迅速下降,全树叶片衰弱、萎蔫,最后变色枯死而脱落;病树显现受害症状后,大多当年死亡。
樟树根腐病由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Rands)引起[6,8,9]。据多年调查研究,该病菌在上海地区存在于土壤中,通过病根和土壤翻锄、工具、流水等向四周蔓延;在地势低洼、高温多雨、人员活动多、植株伤口多等情况下,易发生该病,且该病在偏碱或中性土壤中发生较重。
樟树煤污病主要发生在受蚜虫和蚧虫危害的植株上。该病发生初期,煤烟状物呈点片状分布,有时附着在蚜虫、蚧虫的分泌物上,以后霉层逐渐扩大变厚,连接成大块的黑色霉层,导致受害叶片与枝干上都覆盖着一层煤烟状物,严重影响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干燥条件下,霉层开裂呈片状脱落。
樟树煤污病病原菌为烟霉菌(Fumagosp.), 其有性世代为煤炱菌(Capnodiumsp.)[1,6,7,10]。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病枝、病叶和虫体上越冬,通过风和昆虫传播,以蚜虫、蚧虫、木虱、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养分;在植株密集、长期通风透光不良、管理粗放、虫害严重、郁闭阴湿等情况下,该病发生较为严重。
樟树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侧枝和果实。樟树感病后,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为圆形、呈灰褐至暗褐色,边缘为红褐色,多个病斑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形;嫩叶常皱缩变形,且在潮湿条件下,叶片病斑上会出现淡红色分生孢子团;幼树茎干病斑为圆形、大小不一,初为紫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且病部会下陷使多个病斑互相连合,最终使整个枝条变黑枯死;重病株病斑沿主干向上下蔓延,最后导致整株死亡。
樟树炭疽病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 Spauld. et Schrenk][1,2,5-11]。据多年调查研究,该病菌在上海地区的病株组织或落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或幼苗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该病发生,故在上海地区的春夏季节樟树炭疽病发病较多;幼树生长衰弱、种植过密、连续阴雨、阳光不足或土壤粘重积水等情况下,该病发生严重。
樟树白粉病多发生在圃地幼苗上,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樟树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张叶片,严重时导致叶片皱缩或纵卷,新梢扭曲萎缩;病叶上生有白色粉霉层,发病严重的植株,其嫩枝和树干上会出现大量的白色粉霉层。
樟树白粉病病原菌为粉孢菌(Oidiumsp.)[1,2,6,8]。据多年调查研究,该病菌在上海地区的樟树病株叶芽内越冬,气候适宜时借风雨传播,通过侵染新梢新叶进行为害;每年秋末至次年初夏均为该病发生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苗木种植过密和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下,易发生该病。
樟树赤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该病发病初期,在叶缘、叶脉处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呈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为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两面均有黑色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相互连合似叶枯,导致叶片提前脱落。
樟树赤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叶点菌属真菌(Phyllostictasp.)[1-2]。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病部或病枯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樟树叶片展开时,病菌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新叶上,从伤口或气孔处侵入为害;长势衰弱的植株易感该病,感染该病后会在6月—7月出现大量落叶、落果。
樟树链格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感病后,樟树叶片上的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为褐色,中间为灰白至灰褐色,病斑后期出现圆形至不规则形状的孔洞或裂缝,病斑上面产生稀疏的黑色霉层。
樟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sp.)[1,8,11]。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病部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越冬,次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侵染为害;一般在雨后、气温为25~31 ℃时易发生该病;缺肥、生长衰弱、管理不善的情况下,该病发生较重。
樟树假尾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樟树感病后,叶片病斑呈圆形、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至浅红色,边缘为深褐色,病斑背面产生淡褐色至暗褐色霉层,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合形成大斑,致叶片枯死。
樟树假尾孢叶斑病病原菌为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innamomi),异名樟尾孢(Cercospora cinnamomi)[8,11]。据多年调查研究,该病菌在上海地区随感病落叶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为害;雨水多的季节樟树易发生该病。
樟树单盘孢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樟树感病后,叶片病斑呈近圆形或长条形,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深褐色,病斑上面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樟树单盘孢灰斑病病原菌为萨卡度盘单毛孢[Monochaetia saccardiana(Vogl.)Sacc.][11]。据多年该病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病部或随感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气候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为害;潮湿阴蔽情况下,樟树易发生该病。
樟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樟树感病后,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叶斑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浅褐色至黄褐色,边缘较宽呈红褐色,后期病斑上隐约可见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樟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sp).[1,11]。据多年调查研究,上海地区该病菌在病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次年春天借风雨传播侵入为害;樟树一般在4月—11月发生该病,该病在高温多湿的雨季或夏季发生严重;在叶片受冻、植株长势弱等情况下,该病加重发生。
除樟树黄化病外,其他常见病害都属于侵染性病害,应根据具体病害种类和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2.1.1 栽培管理
栽植樟树的树坑尽可能大于1.2 m2,树坑下方尽量避开各种管线、管道,以免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栽植前清理树坑内垃圾,土质太差的树坑最好改土或换土。结合栽植,增施腐熟有机肥,并适当加入酸性肥料,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樟树根围种植固氮植物(如三叶草),这样不仅可利用其根瘤的固氮作用促进樟树的生长,三叶草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樟树栽植后,应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以增强樟树的生长势,提高其抗病能力。
2.1.2 化学防治
对于已发生黄化病的樟树,可在其根围挖坑深施有机复合肥进行防治;也可在3、4月进行树干浅层打孔注射营养液(配方为水50 kg+硫酸亚铁1 kg+尿素1.5 kg+赤霉素0.01 kg),或在孔口直接嵌入含有螯合铁的“绿亨铁王”药片;也可在5月上中旬新梢生长期喷洒0.2%~0.3%的硫酸亚铁溶液2~3次,每次间隔10~15 d[2-4]。
对于樟树侵染性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2.2.1 加强检疫
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法规,所有进出的樟树苗木,都需严格检疫并取得检疫证,以把好出入关,控制樟树病害的传入和蔓延。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尽量使用本地苗木,以减少带病苗木的流入。大树引进也必须加强检疫。
2.2.2 加强养护管理
樟树种植密度不宜过大,要注意通风透光。秋冬季节樟树树干要涂刷涂白剂,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越冬幼虫与卵。对樟树根围进行深翻和暴晒,可提高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减轻发病。结合冬剪,及时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在苗木管理和移栽时,应尽量减少创伤,以减少病菌侵入。大树养护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将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作深埋处理,并进行合理施肥,注意灌溉与排水及科学松土与培土,以促进树木根系生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2.2.3 化学防治
在樟树侵染性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建立日常巡视制度,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采用药剂防治。具体方法为:(1)苗木剪枝或移栽造成的创伤,应及时涂抹石硫合剂或402抗菌剂,以减少病菌侵入。(2)于春季樟树展叶期喷洒波尔多液(1∶1∶160),以预防樟树枝干和叶部病害[7]。(3)对枝干已发生病害的樟树,应将病斑削掉后,涂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7],并包裹塑料布,尽量把病害控制在初期,防止其加重和蔓延。(4)对樟树根部病害,应及时清理病死树,且病穴应施入生石灰或硫磺粉;或用95%敌百松可溶性粉剂350 g拌细土15~25 kg,均匀撒施在病树根部并迅速封土,且病树周围开好隔离沟。对发病轻的病树,应立即灌溉杀菌剂2~3次,可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以及恶霉灵、敌克松、百泰等杀菌剂[6]。(5)对樟树叶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选用56%嘧菌·百菌清水乳剂800~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6)对樟树煤污病的防治重点在于抓好对蚜虫、蚧虫、木虱和粉虱等害虫的防治[5,7]。
樟树根深叶茂、树形优雅、叶色翠绿,能吸附灰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我国南方地区城市绿化生态建设中的主要绿化树种之一。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现实中,生态环境的变化,使樟树的生长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利影响,而病害更是严重威胁樟树的健康生长。在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病害种类繁多[1,12],每种病害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相关,针对上海地区樟树常见病害,必须根据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采用栽培养护管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以保障樟树的健康生长,以期为当地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更为樟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