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香 王友成 (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委员会 212400)
天王镇戴庄村位于茅山革命老区江苏省句容市最南端,地处溧水、溧阳、金坛、句容四市(县)交界处,全村土地面积10.4 km2,其中耕地面积为487.67 hm2。戴庄村曾是句容市最贫困的村之一,2002年村集体经济负债8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220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戴庄村于2006年成立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江苏省第一家“整村推进、村社合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合作社坚持以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特色,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的可喜成绩,走在了全市前列。合作社于2010年、2013年两次由国家环保部核准为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戴庄村也于201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丽乡村,于同年被江苏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于2017年被国家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村。笔者通过调查分析,现将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下,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6年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之初,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2名支部委员任理事,其余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在合作社内兼职并提供无偿服务,这种方式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对合作社的领导,又减轻了社员负担,增强了社员协力搞好合作社的信心。由于合作社良好的服务和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入社农户由2006年的152户(占全村农户数的17%),发展到目前的812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5%),基本实现了全村覆盖;有机水稻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00 hm2发展到2017年的200 hm2,实现了全村所有小流域区域全覆盖;合作社也基本形成了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日常社会事务,由合作社负责发展经济的农村基层社区管理新模式。
在利益分配方面,合作社结合有机农业生产特点,创新了“以田入股,分户管理”和“重视质量控制、淡化产量考核”等统分结合模式[1],按每户种植有机水稻面积(实际按人均面积计算)折算股金,每667 m2(1股)折300元,基本做到均股均权,没有个别人控股;同时,合作社还按有机水稻生产区域划分生产作业组,由村社干部兼任组长,从组织上确保了监督管理责任能够落实到户到田头;另外,合作社还注册了“野山小村”商标,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并筹资新建了有机大米加工厂,统一将有机稻米加工成产品销售[2]。在利益保障方面,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保障社员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受益权,可分配盈利在提留公积金后,按销售数量返回给社员的比例高达80%,得到了社员的普遍认同。
过去戴庄村经济发展滞后,环境破坏相对较轻,在苏南地区仍保留有洁净的水、土壤和空气,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后,紧紧依托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探索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转变发展方式,先后制定了两个《戴庄村农业五年发展规划》,将全村10.4 km2的土地加上紧临国有林场约2.6 km2的生态林,合计13 km2小流域的山、水、田、林、湖、草等生态系统,进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统一规划、试验、示范。
由于实现“整村推进、村社合一”,合作社掌握了规划实施的主动权和土地利用的控制权,把全村的山、水、田、林、湖、草等地,按地貌类型进行了适宜的生态农业布局,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整治土地、道路,兴修水利,发展必要的设施农业;引进适合有机栽培的农业机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严禁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尽可能少用或不用生物农药,保养好田埂及周边荒地、水系等的生态环境;引进适应当地的有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农牧结合,间、套、轮作绿肥(牧草),放牧植草畜禽;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有机农业。目前,戴庄村及其周边林场均已连续十年以上采用生态农业新技术,形成了生态林面积266.67 hm2、有机水稻种植面积200 hm2、有机果树种植面积66.67 hm2、茶叶和蔬菜种植面积各6.67 hm2的生产布局。
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培育一批规模在3.33~6.67 hm2的经营主体,其数量已由2017年的不足40户增加至2018年的50余户。同时,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戴庄村务农户数于2017年底已逐步减少到200余户,2018年继续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让务农户数稳定在150户左右。
对于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为保障其收入,合作社依然视其为合作社成员,享受土地股份分红。同时,他们还可以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内做长期或短期的劳务,获得工资报酬。目前,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流转出土地农户的年收入均稳定在8~10万元,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户合理分流,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农户和职业化的农民,更有利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积累和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自成立后一直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合作社发展,例如改部分单季稻为两季稻,该技术创新的优势为:(1)提高产量。原来单季稻栽培,水稻抽穗结实期刚好遇上句容市高温天气,导致结实率低、产量低、稻谷出米率低;改为两季稻栽培后,成功避开了连续高温天气,后作稻抽穗结实期也刚好处于最佳气候条件,产量高、米质好。(2)水稻生育期错开了病虫危害关键期,特别是在早稻抽穗前,主要害虫还没有大面积发生。(3)抢早市。两季稻虽然口感略逊于单季稻,但满足了消费者8月上旬吃到新米的需求,且稻米的售价较高。(4)收益稳定。单季稻改为两季稻后,稻米价格优势明显,产量显著提高,成本降低,即使市场稻米价格下调30%~40%,仍能使水稻每667 m2收益稳定在2000元以上。(5)形成了早稻、单季稻、晚稻三期上市,避开了用工高峰,避免稻米集中上市而影响收益。
目前,合作社已针对自己研发的“越光”大米,在2017年单季稻改为两季稻栽培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于2018年推出了13.33 hm2“越光”有机两季稻。同时,为把两季稻栽培的市场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又引进了2个比“越光”早熟5~7 d的有机稻新品种。在2017年试种成功的基础上,经海南扩繁收获原种,2018年利用原种在本村建立了0.67 hm2种子田。
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于2016年就成立了农机服务站,专门配备了有别于传统作业、适合有机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具,为社员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例如,合作社选用的水稻插秧机具有适合大苗栽插(秧龄30~35 d,苗高15~20 m)、能同时撒施砻糠替代化学除草、作业性能好、不误农时等优点,在2017年向厂家定制3台后,2018年又定制了3台,目前依靠该农机设备,全村200 hm2稻田可于7~10 d完成栽插任务。
同时,合作社农业装备整体提升还体现在育秧环节。如2018年农机服务站新建了占地0.67 hm2的高标准育秧温室,采用机械流水线穴盘营养钵播种,在温室内进行水池集中育秧。采用这一方法育出的秧苗整齐性好,每穴2苗的比重占80%以上,每穴独苗和3苗的比重均低于10%;秧苗根部土球大、根系壮,适合30 d以上长秧龄;移栽时对秧田平整要求低,栽时即可深水层,有利于同机撒施砻糠除草;补秧时无需下田,农民站在田头抛秧,秧苗根重自由落体,无需人工扶正。在此基础上,农机服务站将于2018年底再建1座0.67 hm2的育秧温室,以确保完成3季水稻(早稻、单季稻、后作稻)约200 hm2的育秧任务,同时,全部育秧任务完成后,温室还可种1季蔬菜,若按省工节本增效来算,5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合作社通过采用温室集中育秧,不仅可以在后续插秧等机械作业上有序安排,还实现了育壮秧和秧苗标准化,大大减轻了合作社管理育秧的难度,减轻了农民育秧的劳动强度,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
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自成立后,因地制宜地探索江苏丘陵地区的农业生态修复途径[3],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于低山陡岗山林,实施了连续10年的封山育林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形成了森林-野生动物仿自然森林的生态系统。(2)对于缓坡岗地,发展有机果园、有机茶园和绿化苗木,推广果园生草(豆科/禾本科作物)、果林地散养家禽等项目,形成了集乔木-灌木-草本-食草动物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3)对于冲田,发展有机水稻,推广稻鸭共生、稻-绿肥-食草家禽家畜、龙虾-“越光”水稻等项目。目前,戴庄村的农业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随处可见白鹭成群,在山林中能发现穿山甲、蟒蛇、猴,在白沙水库能发现娃娃鱼等,且据南京师范大学调查发现,戴庄村稻田内共有动物127种,其种类是毗邻村常规稻田的6.4倍。
同时,合作社始终坚持“让生态农业可观可感、让生态农业增值增效、让生态农业助力精准扶贫”,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美丽的田园风光作为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旅游的亮点。村委会积极与江苏句农生态、土山土水等农旅企业合作,组织了南京市民到戴庄村体验稻田放青蛙等活动,开展“野山小村”牌有机大米、有机水蜜桃的品尝和认购等活动,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戴庄有机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戴庄村还结合农旅实现精准扶贫、共同致富[4],具体途径为:(1)贫困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可先使用后结账,以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2)贫困户不懂技术、销售,合作社可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包销等服务;(3)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时缺劳力,合作社可为其提供农机服务;(4)为让贫困户有精神上的认同感,合作社还成立了南京市茅山老区乡村振兴志愿者,组团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提倡以“常年结对、购买农产”等形式实施精准扶贫,让困难家庭获得体面的劳动收入,并用典型的案例激励其他贫困户,增强其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