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9-01-05 13:38刘龙生周海龙方升亮
作物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种养生态农业稻田

朱 捷,刘龙生*,张 明,周海龙,方升亮

(1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衡阳 421101; 2 衡南县满江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南衡南 421131; 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农学家提出,强调原生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1]。现代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2]。生态农业利用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1 衡阳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衡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同等高度,2014年中央1号文件亦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县建设,衡阳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1.1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加强

近几年衡阳市大力推广绿色模式、绿色工艺、绿色技术,推进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三结合”,即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与无公害农业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农业环境治理相结合,促使生态农业建设上档次、上规模。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施肥体系。大力推广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绿色肥料,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机肥使用量占肥料总施用量的比例达到24%。二是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利用沼液沼渣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实现了“猪—沼—菜”循环种养模式。三是实施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与节能应用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一批清洁环保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利用。

1.2 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防治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近年来,衡阳对全市重金属污染耕地实行定级分类,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修复治理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探索出多种形式的综合降镉农艺技术,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标。该技术模式得到国内农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衡东县对0.91万公顷重金属污染耕地进行了修复治理,污染产地的稻米镉含量达到国家限量标准,有效解决了污染产地稻米镉超标问题。

1.3 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基地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平衡和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把“数量型”农业转向“效益型”农业,并以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性要求为突破口,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市利用无公害农业生产综合技术,建设了优质稻、湘黄鸡、肉鸽、黄花菜、油茶、茶叶等绿色食品的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共25.36万公顷。

1.4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明确以村庄规划覆盖、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改厕改圈、“空心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6项工程为整治重点,以“两高(高铁、高速公路)两厢”和“一江四水(湘江、蒸水、耒水、洣水、春陵水)”两岸及主要干道(国、省、县道)沿线村庄为整治重点区域,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五治”行动。目前,村庄规划覆盖率达49.1%;农村改厕完成146 339户;乡镇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了100%,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了98.6%,全市农村地区初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并完善了长效保洁机制;着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五边”(城边、路边、水边、村边、房边)造林行动,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89万公顷,完成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225.97 hm2[3]。

2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急剧增加,以及以农药、化肥过度投入为特征的掠夺式农业耕作技术的大力推广,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造成水田面积急剧减小、水体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农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衡阳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并解决。

2.1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有逐渐加重趋势

人多地少水缺是衡阳的基本市情。近几年衡阳水土流失逐年加重,2017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600 km2,占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8,强烈侵蚀面积915 km2,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

2.2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加剧

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渗透,在生产程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8.4%。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非农用占地快速增长,耕地急剧减少。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469.36 m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533.34 m2警戒线。在耕地面积下降的同时,土壤肥力也呈下降趋势。一方面高产良田调节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化肥、有机肥投入失衡,工业“三废”排放等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地力下降、重金属污染等问题。2018年全市土壤肥力普查结果,耕地土壤有机质从20.24 g/kg下降至18.16 g/kg。

2.4 生态农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衡阳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还有一些农业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3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规律,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6~8]。

3.1 提高认识,加大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

生态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全新的知识型农业模式。必须更新观念,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坚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单纯从自然界索取转变为保护、改善、增殖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吸引集体、企业等资金,同时引导个人投资。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要鼓励农户多投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3.2 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

全面开发利用衡阳市农业资源,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迅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生态经济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相协调发展为切入点,选准开发名特优新品种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为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3 提升耕地质量,防治农田污染

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努力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3.4 改善农村环境,助力生态农业建设

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4 衡阳稻田重点生态种养模式——稻田养虾

生态种养可以修复大田生态,稻田养虾是生态种养模式之一。从经济效益分析,降低肥料、农药成本,减施增收。从生态效益分析,不施或少施农药化肥,减少了农业污染,保护害虫天敌,保护当地水质,提高稻谷的品质,稻、虾均是健康美味的绿色有机食品,同时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是一条生态化发展之路。从社会效益分析,稻田养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虾稻”共生共养,既破解了传统意义上水产养殖占用耕地的难题,大幅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又解决了冷浸田、低产田和冬闲田的季节性闲置。稻田养虾模式能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食物品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同步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4,5]。

衡阳地区稻田养虾主要养殖的是克氏原鳌虾。2017年年底统计数据表明,衡阳地区稻田养虾面积已突破1000 hm2,养殖技术丰富多样,主要有两种模式:稻-虾种养,稻虾连作。

4.1 稻-虾种养技术

一般每公顷稻田可放养25~30只/公斤的亲虾1350 kg(雌∶雄=3∶2),小龙虾旺食季节,一般每天投喂2次,时间在上午9~10时和日落前后,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5%~8%;其余季节每天投喂1次,时间在下午4~5时,具体日投饲量视当天的天气、水温、活饵(田间杂鱼、昆虫、水草等)等情况而定,一般以2 h左右吃完为宜。小龙虾较河蟹易患烂尾病,治疗方法:每公顷用150 kg左右的茶粕浸泡液全田泼洒,或用90 kg左右的生石灰全田泼洒,同时种养期间要投足饵料,防止小龙虾争食、残杀。小龙虾患病或死亡时,必须及时治疗和捡拾病虾、死虾。发病期间,要随时注意消毒所用工具和及时隔离病虾,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以免交叉感染。小龙虾捕捞通常采用地笼网,在傍晚将虾笼或地笼网置于虾沟内,隔天清晨起笼收虾。

4.2 稻虾连作技术

(1)连续养殖,能出大规格虾,高品质虾。一年多季,而且是低密度高产养殖,养殖风险低。

(2)种养分离。完美解决了“稻虾连作”中的季节性矛盾、肥药矛盾,而种养结合,有利于生态改良,有效控制病虫害,有效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实现种养效益最大化。通过龙虾养殖,稻田底部的有机质沉淀越来越多(有机质主要是食物残渣、龙虾粪便和龙虾蜕的外壳),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在最后一季虾收获完毕后,放水整田种稻。这时稻田肥力充足,水稻基本不用施肥,即使需要施肥也应选用生物有机肥或土杂肥,农药也基本不用(龙虾养殖的时间对于水稻种植来说就是休耕)。通过种稻,将稻田底质土壤净化改良,对养虾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减少了。水稻收割后,又可蓄水放种虾育苗,实现每年更换亲虾,有效避免了小龙虾原塘近亲繁殖而造成的物种退化现象。

(3)稻田永久性改造,不需要复垦,不开挖环沟。稻田完全按照水稻种植要求改造,底平无沟,只要把田埂加宽加高,蓄水为塘养虾,放水为田种稻,种养分离便于机械化操作,改造成本也低。“稻虾连作”模式,投入专用的龙虾配方饲料,一斤一百只左右规格的虾苗25 d左右即可长成25 g以上的成品虾。在6月份以前采用轮捕轮放的方法可以产出两批成品龙虾。小龙虾养殖每公顷稻田可产生5.25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政府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增强政府服务功能,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家园,为民族复兴创下一份基业[6~8]。

猜你喜欢
种养生态农业稻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