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和合”一词,首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和合”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态,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注]张立文:《和合学》,5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和合学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化解全球化时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冲突带来的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危机的理念、学说、原则;它是诊断、治疗人类痛苦、忧愁、焦虑的药方,是使人摆脱精神痛苦、心灵灾祸,谋求美好生活的选择;它是谋求天地万物、人类万事协调、和谐、平衡发展,使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都能“以他平他谓之和”相处,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高原则;它是人类爱智求真、智能求善、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家园的普适良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记忆和载体。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智慧创造,中华民族是善于创造、富于智慧的民族,表现为七个世界之首:第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记载,是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的载体,如殷周时甲骨文15万片,还有众多金文,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所没有的。第二,中华民族有修史的优良传统,后来朝代必为前朝修史,故有24史,加《清史稿》为25史,还有多种“志”即多种制度,包括人物列传、历史事件、治国理政的状态等,为世界所无。印度就没有修史的习惯,印度一些历史、地理是由玄奘《大唐西域记》而确定的。第三,有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详细记载了鲁国重大历史事件。《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后有《群书治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等,都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也为世界所无。第四,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后来传遍世界各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文明。第五,中华民族首创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不仅独具特色,而且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使中国文化具有厚重感和丰富性。第六,实行文官制度和以科举考试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这在世界古代史上不仅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第七,首先使用纸币,南宋商业繁荣,开始以纸币代替铜钱,两淮的交子、东南会子、四川的川引等,可以实行兑换。如上七个方面,是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标识、记忆和载体。认清自己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有助于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本与体。中华魂、民族根,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精神命脉,像江河一样长流不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之所以生存、发展繁荣的根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数千年不曾间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克服千难万险、风吹浪打而能奋勇前进的动力,是多民族、多宗教互相学习借鉴、和睦团结相处、统一而不分裂的凝聚力,是全世界华人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生命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源泉,是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的原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倡导和合,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朱熹弟子蔡沈注曰:“雍,和也。此言尧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尧治理天下,强调和谐、和睦。他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人民群众能够亲密团结起来,表彰善于治国理政的官员,协调和顺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天下和平。尧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君主。尧之所以受到推崇,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倡导和谐,并实现了和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并追求和谐、和睦与和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是中国古代至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人之所能为私也。因为天下为公,所以,货“不必藏于己”,社会财货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公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说,人人不单独亲爱自己的亲人和子女,对他人也像对自己的亲人、子女一样,从而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就是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皆有所养。《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人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大同”,是“天下平”,是和谐、和睦与和平。“大同”社会的根本不是“同”,而是“和”,是天下和谐与和平。所以,“大同”社会也就是“大和”社会,也就是“太和”。《周易·乾卦》彖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之“太”,既是极致,也是“大”的意思。“太和”,也是“大和”,不仅是人与人,而且是人与物、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和睦。张载《西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普天下所有的人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地间一切物类、一切生灵,都是人类亲密的伙伴。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注]《王阳明全集》,106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万物一体,天下一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人、物的基本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追求“和”,也强调和推崇“合”。“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合”是结合、合作、和解。和谐、和睦、和平是以结合、合作、和解为基础的。没有合作,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解,就不可能有和平。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把他者真正当成人,而不能把他者当成自己的敌人;要设身处地替别人想,而不是把别人当成利用的工具。如此,才有合作,才有和解。《周易》特别强调“交”。“交”是交往、交流、沟通的意思。因为交往、交流,事物之间的矛盾、隔阂才得以消除,事物之间才得以建立合作的关系。“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泰卦之所以“泰”,正是因为“交”。“天地交而万物通”,因交而通,因交而顺,因交而达。“上下交而其志同”,上级与下级真诚相待,无往而不通。程颐解释《泰》卦曰:“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以人事言之:大则君上,小则臣下,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注]程颢、程颐:《二程集》,75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有交才有泰,无交则不泰。否卦之所以为“否”,正是因为不交。“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彖》)天地不交,故万物不通;不通,则事物无以生存,无以发展。
中国人强调“和”,中国人也强调“合”。“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人类向何处去?这是有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头,有一些地方还处在动乱、战争的灾难之中。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人们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深感困惑。人类的“诺亚方舟”将驶向哪里?是继续战争、动乱、零和博弈,奉行丛林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抗、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你死我活、唯我独尊,还是和平、发展、合作、对话、共赢、不对抗、不冲突;是“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还是“道并行而不相悖”“仇必和而解”;是通过制裁而压迫对方,还是谋求共同发达?人类必须做出选择。
人类要获得安全、发展与稳定,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建设:(1)要建设一个对话协商、持久和平的世界。世界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政治理念、经济状况、文化艺术、制度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由此而带来冲突甚至危机。要消除冲突与危机,必须通过对话协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化解冲突,消除危机。(2)要共建共享普遍安全的世界。当今世界并不和平安全,要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必须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共建和平与安全,才能共享和平与安全。(3)要建设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建应该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为基础。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国情,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因此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国之间要真诚互助,平等相待,谋求共同发展,而不是我赢你输,也不是你赢我输。(4)要建设一个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世界。共商、共建,离不开合作互鉴,真诚合作是前提。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全力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充足;给予他人愈多,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真诚合作互鉴的精神。(5)要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戕害自然就是戕害人类自己,毁坏自然就是毁坏人类自己。儒家讲“仁民爱物”,热爱自然界的一切,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还自然界以青山绿水。这五个方面建设好,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这些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好,人类就会处于动乱、混乱以至于战争之中。一切零和博弈、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抗、战争、动乱,都是残杀人类宝贵生命、使世界走向覆灭的罪恶活动。
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神经技术、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万物联通、交感相应,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世界的大网络中,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是这个大网络上的一个纽结、一个交叉点。这个纽结、交叉点是与其他的纽结、交叉点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纽结、交叉点坏了,就会使整个网络失效,犹如渔网破了,鱼就从破网的纽结处跑了。这也犹如地球村、太空船,船若漏水了、翻了,整个船上的人就会落水,就有生命危险。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是在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不断欺辱、压迫下奋斗出来的,抗战15年中国人民也挺过来了,美国想利用贸易战再压中国,中国能屈服吗?现实也告诉我们,中国人要靠自己,核心技术不能靠别人,别人是靠不住的。要把自己国家建设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要有中国声音,反映我们的诉求。在古代,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强有力的话语权,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或曰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本、越南都用汉字,朱子学成为其主要的意识形态。近代我们落后了,在坚船利炮面前,丧失了话语权。1939年,英国现实主义者卡尔认为,世界权力格局可分为三类:军事权的胁迫力、经济权的收买力、话语权的舆论控制力。约瑟夫·奈把前两者称为硬实力,把话语权称为软实力。其实,有无话语权是与军事、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在旧中国,上海的一个公园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能入内”,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在此情境下,哪有话语权?只有强大的国力,才是话语权的后盾支撑力。经济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要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国家强大了,这样中国的话才有人听、才有人信,“一带一路”倡议才有人积极响应,中国倡导的亚洲开发投资银行才有人积极参与。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说:“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中国向联合国提供了可以普及全人类的公共产品,这是中国在联合国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多边外交舞台上有效争得话语权的成功例证。”[注]顾震球:《未经表决就通过!在这个联合国决议草案中,一句中国理念亮了》,载《国际先驱导报》,2017-02-20。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需要和大势所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治理的各种规则是美英等强国制定的,标准是他们确定的,是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对不发展、不发达国家是罔顾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各殖民地解放运动,以及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崛起,越来越显示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治理体系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的制定,要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合作机制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可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推动践行正确的义利观,推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要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能力,等等。打破美国的垄断霸权,他们以其符合自身利益的规则强加于人,制裁、扼制不发达国家,甚至以美国的国内法凌驾于联合国及WTO之上,这种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霸道做法必须打破,否则发展中国家永无抬头之日,永远不能有效维护自己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因此,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使其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和需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五种基本观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天下为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人、一国所得而私也。天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平安、是天下太平。儒家的最大追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是“立心”“立命”“继绝学”之归宿。《周易》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即天道,天道变化,生育万物。万物各正其性命,故而利,故而贞,故而万国皆得安宁,故而“保合太和”,维持延续太和、至和。故宫最大的殿堂是太和殿,此外还有中和殿、保和殿,还有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坤宁,而交泰,如此才太和,如此才天下太平。如何实现“太和”?如何实现天下太平?《周易》强调“交”,“天地交,泰”。因为交,才会泰,才会安泰,才会和平。《尚书》强调“协和万邦”,就是协调亲和各个邦国,要以平等、协商、友好、合作、共赢、互利的姿态妥善处理各国间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谋求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只有各国人民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只有世界共同繁荣,才是真繁荣。“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天下,每个国家都应该胸中有天下。
《论语》载孔子学生子夏之言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议兵》)在古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其交往毕竟有限,中国人尚有如此之认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我们更应当申明并坚守这一观念。不仅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当建立不可分离、无法分离的伙伴关系,人与物之间也应当建立这样一种伙伴关系。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物是物,人也是物,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作为天地之一物,人并不比其他任何物更为高贵。天地间大多数事物,都比人更早来到这个世界。人类不能以拥有、占有他物的态度来对待其他事物,更不能以征服、毁坏的方式对待他物。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第八十一章)所谓“天之道”,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准则、法则,是人类必须奉行与遵守的根本法则,而这一最根本的法则在老子看来就是“利而不害”,就是利万物而不是害万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自然界的一切本来是现成的,是内在和谐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秩序,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人类应当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做彻底的反省。人类对待自然物的态度应当从“自私其生”转化为“利而不害”。人类面对自然界,应当真正把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当成自己的伙伴,当成人类的朋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贫富贵贱,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别。中国倡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等、公正、正义的平台,积极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正确的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儒家的核心思想观念是“仁”,仁的根本是“爱人”,是把他者真正当人看,设身处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孟子·离娄上》) 仁是人类最安全的居所,义是人类最正大的道路。放着安全的住宅而不住,舍弃正大的道路而不走,实在是悲哀啊!孟子还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每个人都懂得亲爱自己的老人,应当把这种对老人的亲爱扩大到一切老人;每个人都懂得爱护自己的小孩,应当把这种爱护扩大到所有小孩。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倡“兼相爱”,认为“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墨子·兼爱中》)。这是说,因为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他人,所以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贼相残;因为人只爱自己的国而不爱他国,所以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要消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就要提倡“兼相爱”,亦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破除本国优先、本国利益至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而要树立普遍的仁爱观念。中国传统仁爱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灵魂。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为贵,坚持“和而不同”。和合、和谐、和平,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合学倡导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1)和生原理。“和生”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精神的体现,遵循的原则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自然、社会、人类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也都有生存的权利,人要尊重、容纳他者的生存或存在。即使是竞争、冲突的双方,也不应以“你死我活”、消灭对方为目标,而应以和谐、协调、融通而和合为价值导向,即互相之间共生。和合共生即是和生。(2)和处原理。“和处”是“君子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遵循的原则是“道并行而不相悖”。虽然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各文明的情态各有不同,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总括之,可谓“道”不同,但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可以“和而不同”,可以“并行而不相悖”,即和平共处,共富共荣。(3)和立原理。“和立”是“己欲立而立人”精神的体现。人类曾陷溺于非此即彼、“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二元对立思维之中,蔽于以征服对方以至消灭对方为“立己”的表征,导致战争不断,致使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遭受毁灭性破坏,使社会动乱失序、人际紧张、道德沦丧、精神崩溃、文明冲突。“和立”是以多元开放的“自作主宰”的精神、宽容的胸怀,承认、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文明按其适合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自立于天地、世界之林,及以适合自己的实际的发展道路来建立自己的制度、模式,舍弃二元对立,不搞一律,而要多元共存,多样和立。(4)和达原理。“和达”是“己欲达而达人”精神的体现。达己、达人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通达和发达。人类曾蔽于人之不达才使己达的错误,而大搞殖民活动,直至当今世界,仍有发达与不发达、发展与不发展国家的分别,有贫与富、先进与落后国家的分别,相互冲突,这是造成国家或国际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因此,国际社会要共同发展、发达,要共同富裕、繁荣,人类与自然也要共同发达、共同繁荣。(5)和爱原理。“和爱”是“泛爱众”“兼相爱”精神的体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基础是和爱,由和爱而生发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人不仅要爱己,而且要推而广之,爱人、爱物、爱自然。人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他心灵、他文明仇恨到底,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仇恨造成奸淫烧杀、恐怖与战争;仇恨湮灭了人性,湮没了良知。当今社会要重新呼唤和爱,和爱是人类和平、安全、发展、文明的源泉,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活水。
我们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并坚持各国经济社会的协同进步,通过发展解决不平衡等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孔子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绝不以己之立而阻碍别人、别国之立;绝不以己之达而扼制别人、别国之发达、发展。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永远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永远秉持和平发展观。我们相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坚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实现普遍安全;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治理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的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旧学新知,智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伙伴观、仁爱观、和合观、发展观,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辉,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中,而更加鲜活、灿烂,在世界舞台上成为一颗璀璨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