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明
肿瘤是指身体在各种致癌因素影响下, 局部组织的某个细胞失去对其生长的控制, 导致局部组织形成新生物呈块状突起, 也称赘生物。用肉眼观察, 肿瘤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容易切除不会转移、不易复发, 对身体的危害较小, 只是有一定的阻塞作用。因恶性肿瘤是良性肿瘤的恶性病变, 其生长速度快, 常有全身转移的现象, 手术后的复发率高, 对身体危害大[1]。
肿瘤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阶段, 病因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 尚未得到最为准确的定义, 尚未明确同种病因会导致肿瘤疾病。因不同患者生活环境和日常行为习惯不同, 没有具体或者统一说法。只能大致认为哪些因素是有高风险和比较常见的, 例如吸烟、熬夜、饮酒、环境、心理健康等诱发因素, 其诱发病因涉及 广泛[2]。
对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 为了提高患者抗病的斗志、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 通过教育途径和心理治疗途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从而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困难。对患者心理行为干预一般有两种方法, 是根据心理行为干预的承担者和根据心理行为干预的内容进行。
3. 1 根据心理行为干预的实施者划分[3]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实施者可以为:①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专家;②临床肿瘤科医生或护士;③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④患者家属。除了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属于特殊心理行为干预之外, 其他三个心理行为干预都属于一般心理行为干预。
3. 2 根据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划分 分为教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教育性干预是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提供信息进行的。①教育性干预一般由医生或者护士承担, 因为其对这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入。教育性干预包括的内容很多, 例如向患者提供化验信息、治疗诊断信息、医药费信息;向患者解释疾病可能带来的影响;增加患者的病理知识、消除一些错误的认知;向患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等一些可以让患者减轻疼痛的信息[4]。②治疗性干预是使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方法。治疗性干预的主要渠道有三种:心理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干预和表达行为干预[5]。心理药物治疗主要是医生承担, 主要是用抗抑郁药物、精神药物或麻醉药减轻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产生的不适。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和行为训练, 改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 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例如音乐、放松训练、催眠治疗等方法, 以便解决治疗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表达行为干预是通过让患者表达出其内心感受和因疾病带来的不良情绪, 这种干预需要专业的职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支持。
心理行为干预是治疗肿瘤疾病的一部分。因为肿瘤疾病需要长期的热化疗, 患者容易因为化疗的痛楚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6]。与其他疾病的临床治疗相同, 生存质量是判断心理行为干预的有效依据。下面从四方面进行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4. 1 心理行为干预与患者的躯体健康 心理行为干预通过放松训练、催眠等手段,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因治疗引起的躯体不适, 例如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根据相关实验表明, 催眠对于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在放松时, 患者的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的反应增强, 可以使细胞活性增强。
4. 2 心理行为干预与患者的社会功能健康 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提高病患者的社会功能, 通过社会支持、措施指引、动作示范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社交能力等[7]。根据研究表明, 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后的患者之中, 3 个月后重返社会投身于工作岗位的人比对照组患者多1 倍。显而易见, 心理行为干预对社会功能健康的影响很大。
4. 3 心理行为干预与患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是为了心理健康而设立的一类行为, 即是为了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而进行的一种治疗。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 无论是罹患肿瘤疾病还是其他疾病, 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与孤独感。这是因为患病之后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 加上治疗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就算再乐观的人都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这种情况在肿瘤患者身上更为突出, 在高强度的治疗以及化疗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下, 患者的心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甚至产生绝望情绪, 因此其心理健康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爱护[8]。因此, 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1986 年, 已经有医学界人士对个人干预组和集体干预组进行对比参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经过半年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无论是个人干预组还是集体干预组, 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情绪都有所下降。随后的对比实验中, 都同样论证了心理干预对改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4. 4 心理行为干预与精神健康 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确诊为肿瘤时, 情绪波动较大, 通常表现为抗拒事实或情绪低落。甚至有些患者因为害怕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或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选择放弃治疗,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导致延误病情[9]。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多种因素有关, 适当的心理暗示能够提高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积极性, 进而增强治疗的效果。
4. 5 心理行为干预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关于接受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研究有很多, 其中包括针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和针对不同病种的研究, 研究一致认为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因为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样的, 就如上文提及的四个方面都是归功于心理行为干预治疗[10-12]。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定义中提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 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当同时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等特质。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于这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对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医疗模式的进步和改变, 如何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医学各领域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特别在晚期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 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作用更加明显。除了本身对生命担忧和对疾病治疗效果的焦虑之外, 大多数肿瘤患者均存在反应性焦虑。这种反应性焦虑来源于各种日常治疗, 来源于患者对与自身外表与身体技能随治疗变化的不确定。晚期肿瘤患者每天都在经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以及躯体方面的治疗痛楚与心理方面的孤独焦虑的双重负担[13]。近年来, 由于各类信息的普及以及对生存质量的关注意识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者或医学界人士开始关注对肿瘤患者进行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效果,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 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和形式也愈发成熟。如前所述,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心理行为干预对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改善作用, 还证明了催眠对减轻肿瘤患者在治疗中引起的症状有重要意义。而且, 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优势在于其实操性较强, 既可以解决临床问题, 又容易被患者接受, 对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能够为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对于其他治疗的研究或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14]。
目前, 对于肿瘤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无论对于是长期带瘤生存的患者还是未能治愈、生存较为短暂的患者, 在减少治疗疾病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痛苦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在一些发达国家, 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更为具体而深层次。通过研究心理行为干预对肿瘤患者的影响, 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研究, 采取了多种的放松方法, 通过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对早期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 心理行为干预明显降低了心理应激反应, 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都有增加, 证明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提 高[15]。还有一些研究把心理行为干预作为一种医疗手段运用临床医学中, 而且对象不再只是患者, 还把患者家属都列入心理行为干预之中, 通过对患者家属的教育, 提高认知、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 同时了解其需求, 由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生存质量概念比较广泛, 各类研究的样本群体、研究目的、研究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肿瘤疾病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生存质量优劣的判定标准存在很多的争议。目前比较通用的生存质量判定方法是采用核心问卷调查的方式, 而问卷通常采用自我评测的形式,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生理功能情况、症状和生活情况等, 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其生存质量, 也可以为医生提供多角度的评价进行参考[16]。该问卷是一个国际化的工具, 已经在十几个国家进行测试, 结果可信度较高。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研究者还陆续加入了其他问卷进行调查, 对患者生存质量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在我国每年的数据都是上升趋势。肿瘤疾病不但会对患者本身产生很大的负面压力, 还会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由于患者患病后身体和心理、尤其是心理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需要重点关注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的提高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虽然目前的研究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但是对于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需要更深入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同时更需探索不同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 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实际需求, 更好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