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 虞桂平 黄斌 吴松(通讯作者)
(江阴市人民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00)
食管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有效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1]。随着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食管癌微创手术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目前对于下段食管癌的微创仍以Mckeown术式为主(颈部吻合),我科采用胸腔镜下Ivor-Lewis手术(胸内吻合)治疗下段食管癌20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55~71岁,平均64.5岁。
入组标准:(1)术前胃镜检查提示为单发肿瘤、肿瘤上缘距门齿距离32cm以上;(2)术前CT及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肿瘤无明显外侵、肿瘤≤T3、病变长度≤5cm;(3)无胸腹部其他病变及手术史;(4)术前检查明确无明显颈部、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成团(考虑手术切除困难的);(5)无严重心肺疾病,心肺功能好,能耐受较长时间单肺通气的。
(1)腹部手术:患者平卧位,腹部做5个切口:脐下1cm处长约1cm切口作为腔镜孔,右侧锁骨中线与脐上3cm水平线交点做长约1cm切口做主操作孔,右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偏外侧做长约0.5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剑突下做长约0.5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左侧锁骨中线与脐上两横指水平线交点做长约0.5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建立人工气腹,超声刀游离胃小弯侧,显露胃左动静脉,用Hemo-lock夹闭胃左动静脉,然后游离胃大弯侧,术中注意保护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适当扩大膈肌裂孔,游离部分下段食管。术中清扫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胃大小弯、肝总动脉旁、脾动脉旁、腹腔动脉旁淋巴结。取剑突下上腹正中切口约6cm,贲门处离断下段食管,并制作管状胃,胃底部与下段食管用双7号线连接。腹部切口简单缝合后用无菌贴膜封闭。
(2)胸部手术:左侧卧位、单肺通气。腋前线第4肋间长约6cm切口并用保护套撑开做为主操作孔,腋中线第7肋间长约1cm为观察孔,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第7肋间做长约1.5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游离食管前至气管膜部。后至椎体前缘,下至膈肌裂孔,上至胸顶。清扫全胸段食管旁、隆突下、双侧喉返神经旁、膈上淋巴结。经主操作孔置入荷包钳并行荷包缝合,切口食管置入吻合器底座,经食管裂孔将管状胃上提至胸腔并提出主操作孔,切开胃底置入吻合器主干,送入胸腔完成吻合,管胃残端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
(3)倾斜45度,打开腹部切口后经鼻置入胃管至膈肌上方、营养管至十二指肠以远,并向腹腔轻拉管胃保持管胃平顺,放置腹腔引流管后关腹。
20例手术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胸。腹部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81min;胸部手术时间80~200min,平均145min;清扫淋巴结16~27枚,平均19枚;阳性8例21枚(阳性率5.5%,21/380)。术中出血量50~220ml,平均105ml。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吻合口漏、无乳糜胸、无呼吸衰竭、无喉返神经损伤等;肺部感染2例(10%),抗炎治疗后痊愈、吻合口狭窄1例(5%),术后1月经胃镜下扩张治疗后恢复、心律失常2例(10%),复律后恢复。术后病理及分期:20例均为鳞癌,Ⅱ期15例(T2N0M0 13例、T2N1M0 2例),Ⅲa期5例(T3N1M0)。
手术目前仍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式,Ivor-Lewis手术被认为是开放手术中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经典术式[2-3],其优点在于:(1)右胸径路能较彻底的切除位于主动脉弓后或侵犯奇静脉、胸导管的食管肿瘤,增加了肿瘤的切除成功率;(2)能完成胸腹腔二野淋巴结的完全清扫,特别是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有利于提升肿瘤分期,能更好的指导后期的放化疗;(3)能扩大食管的切除范围,做到胸段食管的全切除,减数食管癌的复发率(食管癌跳跃式转移的概率可达到10~40%);(4)该术式不需要切开膈肌,减少了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食管癌手术因其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4]。目前食管癌治疗的主要微创手术仍以Mckeown术式为主(颈部吻合),但相对于下段食管癌而言,其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极低,若行颈部吻合(Mckeown术式),可能会增加以下风险:(1)管胃上提过高加之颈部胸廓出口挤压影响血供,增强吻合口漏的发生率;(2)增加颈部切口,延长手术时间,颈部吻合时对管胃的牵拉、食管后壁的暴露不佳增加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特别是吻合口后壁漏的发生率;(3)颈部切口需分离更高位的食管,增加了气管、喉返神经等损伤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胸腔镜Ivor-Lewis手术治疗下段食管癌具有以下优势:(1)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2)能完全清扫二野淋巴结,提供准确分期;(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率、肺部感染及肠梗阻等的发生率;(4)因肺功能损伤小,可以相对扩大手术适应症,是安全可行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