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背景下《北京青年广播》可视化转型策略

2019-01-04 05:58:48李叶凡河北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直播间可视化

李叶凡 河北大学

这是一个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凭借着技术优势与广大的受众群体蚕食着传统媒体的领地,据《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我国网民规模增长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见图1)

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本就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广播的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内容稍纵即逝,而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新方式饱受年轻人喜爱,“新媒体技术跨越时空传播,强调社交互动、尊重个体的多样化需求”[1],这个时候广播转型刻不容缓,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城市之声为首,地方的广播电台纷纷走上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以互联网与新媒体为载体,实现“音频+视频”的立体化传播,从而逐步实现自我的吐故纳新,在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何为“广播节目可视化”

广播节目可视化,顾名思义,即“音频+视频”的多维立体化广播节目,让一直以来听众们觉得神秘的广播节目变得可以看见,一则可以给于观众多感官的刺激,二则以视频的新媒体形式为载体,扩大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有一些地方广播其实已经率先做出过“可视化”的尝试,比如采取“透明直播室”的方法,在商场等人流量多的地方,设置“全透明户外直播室”,听众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直播室里主持人的状态,满足听众好奇心与窥探欲,吸引受众,这是早期的对于“广播节目可视化”的探索。后来有了互联网的支持,用摄像机对准广播间,对于正在直播的节目进行视频直播,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在2005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城市之声最先进行了尝试,对电台直播场景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还原主持人在直播间录制节目的场景。[2]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首次创建了一个360度摄像头,可以向受众展示当下会场的布置场景和会议情况,给观众们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感,受到众多年轻朋友的欢迎。

二、《北京青年广播》可视化实施策略

图1

《北京青年广播》所实施的可视化策略第一是确定目标受众---即广大青年群体,节目设置形式上多样化,这也同样是可视化策略实施的根本目标。2017年6月26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广播FM98.2正式开播,它是全国首个可视化融媒体平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可见我国使用互联网的主流人群为20—29岁的青年群体,而北京青年广播所针对的受众正是广大的青年群体。青年群体多为80、90后,21世纪的青年是自由开放的一代,青年多追求自由个性,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极大多数用网络观看视频,并且喜欢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基于核心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青年广播开设了一系列定位不同的可视化广播节目,像《微微一笑》、《女神百分百》、《漫游嗨翻天》等,在2018年又再次整合升级推出了四档可视化广播节目,包括《青年说》、《潮流梦工场》、《挑战新歌声》、以及《十点答录机》。这些节目的目标受众均为年轻人,并且在节目中会邀请北京大学生作客直播间,提高受众的参与感。截止到2018年4月底,北京青年广播通过其优质的节目内容和创新的节目样态,在各大直播平台上累计收获2.08亿次的观看量,碎片化的节目短视频全网累计播放2505.9万次。

策略二是与新媒体平台合作,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为可视化进一步拓宽渠道。《北京青年广播》不仅会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同时直播,也会在一些新兴的新媒体直播平台如:花椒直播、一直播上播出。不仅有车族可以照常收听,希望能受到视觉听觉多感官刺激的青年人也可以随时随地的从多个渠道观看收听,这样不仅满足了原有的广播传统受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了解北京青年广播,从而为广播吸引受众粉丝开辟了不少新的渠道,为扩大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策略三是北京青年广播将直播间进行多样化的升级改造,增强可视化转型的可看性。一打开北京青年广播的直播视频,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和传统直播间完全不同的直播间,背后的高清LED屏幕用于节目直播时展示不同的背景、图片、视频资料等,北京青年广播对于原来的直播间进行了升级式的装修改造,还配备了多个高清摄像头,以便切换不同角度的机位,这就避免了在探索“可视化”阶段一个镜头直播到底的枯燥感,北京青年广播还在直播间中划出专属的嘉宾表演区,安装了一系列的舞台灯光,麦克风设备等,在节目《挑战新歌声》中就有体现,嘉宾可以随时在表演区进行歌唱表演的展示。

策略四是大大的增加了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北京青年广播直播视频下方的聊天室中,观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主持人能够真正做到与观众“聊”起来。其实,广播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因为它可以以“热线电话、留言”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而这是电视以及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相比于新媒体更快速便捷的互动,广播的互动性就稍逊一筹。广播在可视化转型后,以互联网为依托能做到与观众的互动也同样快速,这也是可视化转型为其带来的改变。

三、以《北京青年广播》为例探讨如何更好推动广播可视化发展

北京青年广播作为一个2017年开创的全国首个可视化融媒体平台,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能获得如此大的收听以及播放量着实可贵,但是北京青年广播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广播媒体可视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以下我将从用户的角度提出几个观点。

(一)提升广播可视化的硬件水平

北京青年广播作为官方媒体,在进行可视化直播时,存在一些观看体验差,微信直播平台使用步骤繁琐难懂的问题。应多关注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平台上的使用体验,以及观看视频直播时的观看体验感。这是现在传统媒体在向网络化转变的一个通病,用户体验感受差反而会给产品减分,可谓是得不偿失。广播的可视化对广播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达到视频要求的播出水平,还要求广播行业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上进行更加精良的改革,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进一步为可视化服务。同时,传统广播媒体除了可以以一些新媒体直播平台为载体进行广播直播视频的播出外,还可以开发自己的线上直播平台,例如北京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北京时间APP”,集视频直播,“云记者”等功能于一体,提供大量视频化资讯以培养用户群。[3]开设自己的线上直播平台就可以将新媒体直播平台上的粉丝进行“引流”,从而将自己的普通受众转化为“核心受众群”。

(二)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发扬“广播特色”

首先,只有广播的节目内容满足受众的需求,他们才可以成为节目忠实的粉丝,广播在走“可视化”道路中,不要忽视了“内容为王”的根本原则,切忌舍本逐末,“可视化是工具,而不是目的”[4]新媒体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在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低质量信息,标题党消息比比皆是,在这种低质量信息充斥受众眼球的时候,广播更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坚持做好高质量有内容的节目。可视化只是广播将自己的内容展现给广大受众的一个工具,最根本的是要继续发扬广播自身的特色——信息完整性以及可听性,只有做到发扬自身特色才能让广播在可视化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四、结语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广播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广播可视化这条道路不仅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风险,只有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音频视频两手抓,才能真正在新媒体中突破重围,解除危险。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直播间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羲和号”开直播间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我们的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小鬼进军直播间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3:08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