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信
(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人民医院骨科 周口46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青壮年常见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常伴有较为严重的腰部僵硬疼痛,而恢复期腰部僵硬疼痛虽有所缓解,但仍需巩固治疗。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是当前治疗LDH的主要手段,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易复发、费用高等不足之处,抑制其临床应用受限。文献报道[1],90%左右的初发性LDH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疗效。以往临床针对LDH恢复期多采取腰部牵引、镇痛类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但仅能部分控制症状及体征,疗效通常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学在LDH的治疗中逐渐凸显优势,特别是腹部推拿,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神经根刺激,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加快患者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推拿对LDH患者恢复期腰部疼痛的积极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LDH患者8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4例。实验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 21~56 岁,平均年龄(38.34±5.1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15±1.46)年;脱出型 9 例,突出型15例,膨出型2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 20~56岁,平均年龄(39.28±4.6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49±1.11)年;脱出型 11例,突出型13例,膨出型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严重躯体疾病者;腰椎创伤史者;腰椎狭窄或滑脱者;风湿性疾病者;以往接受腰椎外科手术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行腰部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固定臀部及胸部,间断性牵引病变椎间隙,初次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质量的60%,随后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整,20 min/次,1次/d,牵引结束后静卧30 min,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进行腰部活动;同时给予腰痛宁胶囊(国药准字Z13020898)口服,0.9 g/次,1 次 /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腹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两手自然下垂,显露腰、腹部,均匀涂抹润滑剂,点按膀胱穴、承山、中脘、环跳、天突、肾俞、气海、委中等穴位,用法、掌按揉法依次按摩腰部骶棘肌、臀部、下肢肌肉;随后患者取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弯曲,医者左手抵住髋部,右手抓住前部,摇动腰部,渐渐过渡至相反方向。20 min/次,3次/d,推拿期间需注意力度,宁轻勿重。两组均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与标准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可正常生活与工作,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腰部功能基本恢复,直腿抬高试验6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治疗总有效率=好转率+治愈率。(2)借助量角器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后伸及前屈活动度。(3)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 Oswestry功能量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判定两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VAS采用0~10分制,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轻;ODI包含社交生活、提重物能力、睡眠品质、疼痛程度等项目,最高分为45分,分值越低腰椎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腰椎后伸及前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腰椎后伸及前屈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s)
前屈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n 后伸治疗前 治疗后44 43 t P 15.74±2.13 15.80±2.04 0.134 0.893 21.45±4.35 18.92±3.04 3.137 0.002 41.66±4.05 41.87±4.13 0.239 0.811 48.37±7.23 44.94±5.72 5.450 0.016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O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ODI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ODI评分比较(分,±s)
VAS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n ODI治疗前 治疗后44 43 t P 28.72±4.29 28.51±4.16 0.231 0.817 8.33±2.16 12.94±3.74 7.060 0.000 6.22±1.88 6.18±1.93 0.097 0.922 2.34±1.06 3.22±1.17 3.678 0.000
LDH常引起神经根受压、神经功能受累,使得腰脊旁肌功能减退,引发疼痛,加以脊柱稳定性下降,可损伤椎间小关节,进一步加剧腰部疼痛[3]。腰椎牵引能扩大患处椎间隙,促使回纳髓核,减轻神经根受压,缓解腰部疼痛,但当患者过度劳累或坐姿不当时,会加剧腰部疼痛,使得病情反复发作,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低[4~5]。
推拿手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LDH治疗上有着其独特优势,现已成为LDH治疗和康复的主要手段。LDH属中医学“腰痛、痹症”等范畴,因腰部腠理不密,外邪侵入,脉络瘀阻引起,治疗需遵循温通经络、柔肝补肾、行气活血等原则。《素问·痿论》记载:“脾主身之肌肉。”《黄帝内经》曰:“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人体体表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内在脏腑的一个延伸,人的身体内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督脉源于少腹肾下胞中,属“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贯脐中央”,可见腹部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密切相关。本研究对LDH患者实施腹部推拿治疗,点按天突、中脘、气海等穴位可通气机,气行而血行法和掌按揉法按摩腰部骶棘肌、臀部、下肢肌肉则能疏通任肾,平衡阴阳,共奏扶正祛邪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腰椎后伸及前屈活动度、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腰椎后伸及前屈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腹部推拿能进一步减轻LDH患者恢复期腰部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提高疗效。可能机制为:(1)腹部推拿可直接按压腹部前方肌群,减轻局部痉挛,降低腹腔压力,进而减轻椎间盘受压程度,修复受损神经根,缓解腰部疼痛;(2)腹部推拿可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减少椎间盘内压力,纠正椎间关节紊乱,修整突出的椎间盘;(3)腹部推拿可减慢椎动脉血流速度,消除血管及神经机械性压迫,恢复腰椎动静力平衡;(4)腹部推拿可调节神经体液通路,减少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减轻免疫反应性炎症及对神经根损伤,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腰椎功能[6~8]。综上所述,腹部推拿有助于缓解LDH患者恢复期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