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萍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西华466699)
牙列缺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恒牙部分缺失,可影响咀嚼和发音功能,造成口颌系统异常,咬合关系紊乱,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牙列缺损需及时修复,恢复功能的同时避免进一步的损害,而长期不修复可能导致最终修复困难,甚至无法修复。固定义齿修复是临床针对牙列缺损修复的传统方法,而圆锥型套筒冠是一种以套筒冠为固定位的新型可摘义齿。本研究旨在探讨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与传统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 28~38 岁,平均年龄(38.32±8.69)岁;患牙共55颗,上颌牙29颗,下颌牙26颗;缺损34颗,缺失21颗。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8~37岁,平均年龄(37.63±9.12)岁;患牙共54颗,上颌牙28颗,下颌牙26颗;缺损32颗,缺失22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缺隙牙少于3颗且均为连续牙缺失;(2)符合固定义齿修复适应证[2];(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血常规检测异常者;(2)牙列缺失区骨密度、骨量过低者;(3)颌骨异常者;(4)治疗后随访失联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修复前均行全口牙列的牙体以及牙周检查,控制牙周组织炎症,若有较严重的基牙松动或牙槽骨吸收等情况,需先进行根管治疗。对照组接受固定义齿修复方案:口腔局麻后清除患牙残余组织;拔牙伤口痊愈后,以缺失牙邻牙为基牙,确定固定牙体的内聚角度,确定连接方式以及人工牙的排列方式,进行卸代型的制作;把患者试戴后最舒服的内外冠放到硅橡胶印模中,然后在内冠组织上涂抹凡士林,灌注树脂材料,进行固定钉的安插工作。实验组患者实施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方案:义齿设计以基牙尽量分散为原则,基牙选择靠近缺牙区的磨牙、尖牙或双尖牙,适当修整患牙及周围组织,进行基牙牙体预备并精确印模;制作金属内冠,置于基牙上试合,并取义齿和外冠模型,适当修改后将内冠黏固于基牙上,戴入圆锥形套筒冠义齿并调整。
1.4 观察指标 (1)修复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修复效果评估标准[3],显效:牙列缺失成功修复,义齿无松动,咀嚼功能正常;改善:牙列缺失显著改善,义齿出现轻微松动,咀嚼功能欠佳,但基本可满足日常需要;无效:义齿明显松动,咀嚼时有明显疼痛感。总有效率=(显效+改善)/总例数×100%。(2)修复后2个月,采用自制功能恢复与佩戴感评价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固位功能、语言功能以及舒适与美观度。自制评价调查表包含咀嚼功能、固位功能、语言功能、舒适与美观度共四项,每项评分1~5分,分值越高表明功能恢复程度或佩戴感越好[4]。(3)修复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基牙出血指数功能与总咬合力。总咬合力:采用咬合力分析系统,嘱患者自然闭口,正中咬合至牙尖错位,咬紧保持3 s,重复3次,记录平均值。基牙出血指数[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牙周指数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牙龈出血情况,评分范围0~5分,分值越高表明出血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修复后2周,实验组修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与佩戴感比较 修复后2个月,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2个月,实验组咀嚼功能及固位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舒适与美观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与佩戴感比较(分,±s)
表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与佩戴感比较(分,±s)
组别 n 咀嚼功能 固位功能 语言功能 舒适与美观度实验组对照组43 43 t P 4.25±0.78 3.52±0.63 4.774 0.000 3.73±0.68 2.86±0.53 6.617 0.000 4.43±0.62 4.48±0.66 0.362 0.718 13.39±0.47 13.64±0.62 2.107 0.038
2.3 两组基牙出血指数与总咬合力比较 修复后1年,实验组基牙出血指数高于对照组,总咬合力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基牙出血指数与总咬合力比较(±s)
表3 两组基牙出血指数与总咬合力比较(±s)
组别 n 总咬合力(N) 基牙出血指数实验组对照组43 43 t P 106 9.78±43.01 109 2.15±49.13 2.247 0.036 2.83±0.67 1.52±0.44 8.172 0.000
种植义齿、固定义齿与可摘局部义齿是目前临床牙列缺损的三种主要修复方法,其中种植义齿治疗耗时长、费用高、技术要求高,且对患者骨质量、修复空间乃至全身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因此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传统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仍然是目前临床修复牙列缺损的主要方式。固定义齿的基本结构原理与桥梁工程较为类似,通过固定装置与基牙联合,以恢复缺失牙的正常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活动义齿是以骨组织、基托下黏膜或残余天然牙为支撑的种植体,患者可自行摘戴。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以套筒冠为固位体,义齿在内冠与外冠之间嵌合的固位力的作用下,可形成良好的固位与稳定性。传统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两种修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对于两者疗效的对比仍存在较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固定义齿修复效果确切且稳定性佳,亦有学者认为活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效果更好[6~7]。
本研究结果显示,修复后2周,实验组修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2个月,实验组咀嚼功能及固位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的短期效果以及功能恢复优于传统固定义齿修复。分析原因可能为:(1)固定义齿需大量磨除牙齿,而活动义齿对基牙损伤更小;(2)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由基牙与基托下组织共同提供支撑力,故固位效果好;(3)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内冠为表明光滑的锥形,且基牙之间隙大,方便患者清洁,因此可抑制菌斑生成,防止炎症发生,且所有基牙连为一体,分散牙合力,更符合牙周组织的生理学特性[8];(4)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能减轻少数余留牙的负担,同时对牙周组织有生理性刺激,保护余留牙及支持组织[9]。研究结果还显示,修复后2个月,实验组舒适与美观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1年,实验组基牙出血指数高于对照组,总咬合力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固定义齿长期疗效更佳,稳定性更好。这是由于固定义齿颜色与体积接近正常牙齿,边缘密合,且对舌的影响更小,不需频繁摘戴,因而更美观、舒适、便捷。综上所述,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短期修复效果以及功能恢复更佳,传统固定义齿则持续时间更久,且舒适度、美观度更佳,两种方式修复牙列缺损各有优势,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修复预期以及对费用等各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