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会萍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 汝州467500)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绝大部分,且多发生于面神经浅层腺叶位置,肿瘤以腺淋巴和多形性腺瘤为主。传统治疗中多需解剖面部神经分支,切除面神经浅叶肿瘤,手术范围大,并发症较多。常会因为手术中边界不够造成复发风险较高。有研究认为,通过对手术的改进,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仅解剖部分面神经,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好[1]。现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性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7.14±3.76)岁;腺淋巴瘤16例,多形性腺瘤14例,肌上皮瘤1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 25~76岁,平均年龄(56.39±3.28)岁;腺淋巴瘤17例,多形性腺瘤13例,肌上皮瘤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进行区域切除患者为良性肿瘤者;可接受指标方案并配合进行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区域性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病例信息不完善的患者;有严重内脏器官疾病的患者;无法正常沟通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传统S形切口,翻瓣后,于腮腺前缘结扎腮腺导管,并解剖面神经分支;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和腮腺嚼肌筋膜,确保完整切除肿瘤,并缝扎处理残余端;术后置引流管,依据引流量,约36 h左右便可拔除,之后进行常规包扎;随访6个月。
1.4.2 观察组 采用区域切除术治疗。首先进行麻醉,采用S形切口,耳垂部位切口经耳垂皱襞绕耳垂至后沟,向颌下、后部位延长;腮腺下肿瘤,要确保切口绕开耳垂稍微向上移动,耳屏前切口位置则可减免;术中对腮腺嚼肌筋膜进行深面翻瓣,最终保留完整筋膜;采用总干法进行面神经解剖,沿外耳道软骨位置分离腮腺组织,沿胸锁乳突肌将腮腺分离至乳突,并向前方牵拉腮腺组织,充分暴露二腹肌及后腹;取血管钳分离腮腺组织,沿面神经总干向外追踪分支;肿瘤位置耳垂前下和腮腺后下极直径小于3.0 cm时,进行区域性切除,主要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和颞面干分支肿瘤,对周围腮腺组织可于面神经表面完全切除,并保留腮腺上部腺体和腮腺导管;最后缝扎腮腺组织残端和分支导管,与肿瘤和筋膜较近的则不必保留肿瘤筋膜;关闭创口后,防止引流负压,并进行包扎。
1.5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解剖面神经分支情况。(2)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涎液潴留和口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随访时间为6个月,以患者随访中手术位置再次出现肿瘤为复发。肿瘤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解剖面神经分支(支)组别 n 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观察组40 40 t P 113.26±19.35 87.26±14.26 6.023 0.000 11.16±1.26 6.35±1.21 17.414 0.000 78.21±11.40 46.32±9.52 13.580 0.000 3.92±0.29 1.26±0.67 23.043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的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复发2例,总复发率为5.0%;观察组出现复发1例,总复发率为2.5%;两组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中,腮腺肿瘤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患者中,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腺淋巴瘤。主要症状为:耳垂下、耳前区及腮腺下部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肿块,并未粘连可轻松活动,包膜不完整,表面无结节,十分光滑,未出现功能性障碍。
对腮腺浅叶肿瘤患者,可根据肿瘤类型和侵犯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传统手术使用范围广且操作简单,术中可进行全面解剖,并保留神经主干和分支,完全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也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但该术式也有众多缺陷[2]。术中采用大切口和大翻瓣的方式,可充分暴露面经总干和分支,但也会造成面神经损伤和腺体功能损伤。手术中多数患者需切除健康腺体,因此,创伤较大,会使得患者腮腺区出现明显的畸形和瘢痕,术后会出现暂时性面瘫或口干[3]。腮腺区域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相比,优势明显,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小,只需游离部分面神经分支并进行解剖,极大地减少了神经损伤。区域性切除为沿瘤体正常组织的钝性分离,在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时可避免术中切除和结扎血管,对肿瘤处于腮腺后者,可避免切除面横静脉、动脉和颞浅动、静脉,进而减少术中出血[4]。手术中可保留腮腺大部分健康腺体和主导管,从而使得残留腺体唾液得以顺利排出,减少对腺体的损伤,完整保留腮腺功能。采用区域切除减少了对患者的面部损伤,瘢痕较少,在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的同时,也可减少多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5]。
区域性切除术只可用于边界十分清晰、直径小于3 cm、活动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因此,在治疗前医师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采用CT完整检查腮腺,且要注意手术方式,确保外周有5 cm以上的正常腮腺组织,才可完整切除肿瘤[7]。多形性肿瘤,部分包膜并不完整,因此,在瘤体切除后可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创伤面冲洗,最后进行缝合[8]。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区域切除术,患者创伤小,预后时间短,效果显著。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区域切除术,手术范围小,患者并发症情况更少。两组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复发率较低。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病理选取为随机选取,也控制了纳入和排除标准,但仍存在偏差。且本次研究随访时间有限,因此,可能出现并发症未收入的情况。在今后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将持续扩大样本范围,增加随访时间,提高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