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方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商丘476000)
病毒性心肌炎属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是由埃克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心肌炎症疾病,以病毒流行感染时期最为高发[1]。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与感冒相似,患儿多表现胸闷、气短、乏力、头昏及体温升高等症状,极易造成误诊,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休克死亡的发生。目前临床尚缺乏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案,多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对患儿受损心肌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2]。卡托普利多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治疗的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也有应用,但关于其对患儿心肌酶及心功能指标影响的报道较为少见[3~4]。本研究旨在探讨卡托普利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 17例;年龄 4~8岁,平均年龄(5.48±0.34)岁;病程 3~13 d,平均病程(4.80±0.73)d;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失常34例,ST-T改变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 19例;年龄 4~7岁,平均年龄(5.52±0.41)岁;病程 3~15 d,平均病程(4.76±0.75)d;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失常32例,ST-T改变4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监护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类型心脏病患儿,过敏体质患儿,合并肝、肾、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儿,感染、栓塞或出血等全身性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方案:调节饮食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给予利巴韦林(国药准字H22023495)10 mg/(kg·d)静脉注射,1次/d;给予黄芪注射液(国药准字Z53021676)30 ml+5%葡萄糖溶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国药准字H20053398)口服,0.5 mg/(kg·d),3次/d。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心电图、心肌酶尚未彻底恢复;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心肌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治疗前后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Vitros350干式化学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包括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FVA)/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FVE)(A/E)。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LDH、AST、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LDH、AST、CK、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比较(U/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比较(U/L,±s)
组别 n LDH治疗前 治疗后CK-MB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AST治疗前 治疗后CK治疗前 治疗后42 42 t P 290.85±98.90 291.04±101.26 0.009 0.993 178.42±21.25 150.85±17.30 6.521 0.000 59.83±12.56 60.04±12.47 0.077 0.939 32.50±4.98 23.59±5.02 8.166 0.000 182.35±71.10 184.42±70.55 0.134 0.894 137.38±28.70 116.60±25.74 3.493 0.001 37.05±10.22 36.83±10.17 0.099 0.922 20.18±5.36 13.90±4.25 5.95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FS、LVEF、A/E 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A/E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病毒性心肌炎以儿童为高发人群,心电图检查可见心率失常、ST-T改变等异常,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伤可分为两部分:(1)感染后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系统被激活,大量生成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感染的心肌细胞起溶解作用,同时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会损伤未感染的心肌细胞,且氧自由基在该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机体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对心肌造成直接损伤[5]。邹云增[6]研究指出,心肌细胞内存在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在各种心肌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均有参与,其机制可能与儿茶酚胺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堆积,在细胞内能量代谢和血管收缩的影响下,使得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水平下降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能够使AT-Ⅰ转化为AT-Ⅱ,而受损心肌组织周围可见明显的ACE水平升高,使得心肌损伤加重,故而临床治疗应以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儿心肌代谢能力为重点。
西药抗病毒治疗结合中医疗法是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治疗手段。利巴韦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对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忡症、心悸、胸痹”范畴,治疗应以益气固本、控制病毒扩散及活化心脉为要,在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的同时配合生活及饮食调节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整体效果不够显著[7]。卡托普利属ACE抑制剂,可有效抑制ACE生成,降低AT-Ⅱ水平,有效减轻心肌损伤。此外,卡托普利对于体内氧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有助于缓解心肌炎性反应,降低心肌损伤;且抑制ACE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预防钠水潴留,从而缓解心脏负荷,有效抑制心室重构,最终起到提高心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肌酶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LDH、AST、CK、CK-MB水平及A/E值明显低于对照组,FS、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肌酶水平,改善患儿心功能,与刘中梅[8]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卡托普利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儿心电图异常情况,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改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