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辉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急诊科 洛阳471000)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极易诱发较多并发症,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隐匿,早期多见肢端对称性麻木、疼痛等感觉神经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可累及四肢及全身皮肤,而出现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病情迁延难愈,治疗较为困难。以往临床针对该病多采用西医治疗,包括饮食干预、运动指导、降糖药物、镇痛药物、血管扩张剂等,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较多干预方案。本研究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48.65±6.55)岁;糖尿病病程 3~25 年,平均病程(12.96±2.14)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24±1.08)年。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48.70±6.24)岁;糖尿病病程3~24年,平均病程(12.90±2.00)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1~10年,平均病程(6.15±1.0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中的诊断标准;(2)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3],中医辨证属血虚寒凝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大血管病变、免疫性外伤及其他神经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2)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糖尿病教育,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2~10.0 mmol/L;甲钴胺分散片(国药准字 H20080290)口服,0.5 mg/次,3 次 /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组方:生甘草、细辛、通草各10 g,大枣、白芍、桂枝、当归各15 g,鸡血藤、黄芪各30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标准 (1)采用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价两组神经病变分级。TCSS系统包括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三部分,共19分,得分>5分即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分为轻度,9~11分为中度,>11分为重度[4]。(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5]:治疗后TCSS评分改善≥80%,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深浅感觉基本无异常,为显效;治疗后TCSS评分改善≥60%,但不足80%,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所好转,深浅感觉较治疗前敏感,为有效;治疗后TCSS评分改善<60%,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4)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均较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研究组对照组43 43 15.696 11.452 0.000 0.000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8.20±1.05 8.16±1.10 0.172 0.862 4.20±1.30 5.48±1.07 4.985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较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组别 n 全血黏度治疗前治疗后tP血浆黏度治疗前治疗后tP研究组对照组43 43 9.944 4.996 0.000 0.000 20.376 5.307 0.000 0.000 t P 6.05±1.12 6.10±1.08 0.211 0.831 3.89±0.88 4.87±1.20 4.318 0.000 2.15±0.35 2.16±0.33 0.136 0.892 1.01±0.11 1.82±0.26 18.814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研究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83。
当前,临床尚未明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考虑可能与遗传、高血糖、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功能、神经生长因子减少、血液流变学等因素有关[6]。西医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是在血糖控制前提下,联合应用甲钴胺等药物治疗。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衍生物,可修复受损神经,但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效果不佳,长期应用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中医古籍中并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纳入“血弊、消渴病痹痿病、络病”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是因消渴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标实为痰瘀阻络,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较多,而血虚寒凝证所占比例较高。本研究为细化分析,纳入血虚寒凝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治疗关键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中,当归、白芍为君药,能养血合营;黄芪可益气升阳;桂枝可温经散寒;细辛、鸡血藤可活血化瘀、疏通脉络;通草可改善气血运行,具有温通经络、养血散寒之效;大枣可补中益气;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益气升阳之功效,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代药理学表明[6~7],当归属血中之气药,能和血、散内寒,在糖尿病、各种四肢疼痛等病症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桂枝成分中含桂枝醛,能促进血液黏度降低,控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较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应用当归四逆汤,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TCSS评分。与陈威妮等[8]研究相符。这可能是因为,当归四逆汤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能缓解患者肢体麻木、肿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气血运行,温经散寒,补其正气;同时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更好地修复神经损伤。血液流变学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较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且具有一定安全性。综上所述,当归四逆汤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