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芳,王 越,黄 强
(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眼科,河南 温县 45485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眼底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斑水肿、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出血斑点等症状体征,严重时甚至致盲。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羟苯磺酸钙最为常用,其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微循环,抑制血管通透达到改善症状体征的效用[1]。 本研究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107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61.19±6.03)岁;病程1.3~4.3年,平均(2.79±0.30)年;Ⅰ期14例,Ⅱ期17例,Ⅲ期22例。观察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11±6.01)岁;病程1.2~4.4年,平均(2.77±0.32)年;Ⅰ期11例,Ⅱ期18例,Ⅲ期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实验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等检查确诊,符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2]。均为Ⅰ~Ⅲ期,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症,妊娠期,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两组均给予羟苯磺酸钙(宁夏康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809)口服,1次0.25g,日3次。
观察组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17)口服,1次3粒,日3次。
两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
血流动力学及VEGF、IGF-1水平比较,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V)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空腹抽取静脉血6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IGF-1水平。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微血管瘤数量、出血斑点面积、黄斑厚度及视野灰度值。
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水肿、出血等症状体征消失,视力提升大于等于3行。有效:症状体征显著减轻,视力提升1~2行。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VEGF、IGF-1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V、EDV、VEGF、IGF-1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V、EDV、VEGF、IGF-1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PSV(cm/s) EDV(cm/s) VEGF(pg/mL) IGF-1(ng/mL)对照组 53 治疗前 8.20±2.36 2.91±0.49 139.93±25.52 168.88±32.02治疗3月末 9.88±1.99* 3.21±0.36* 103.66±22.35* 122.01±23.39*观察组 54 治疗前 8.19±2.33 2.90±0.46 139.77±25.61 168.71±32.05治疗3月末 11.11±1.79*△ 3.73±0.33*△ 85.03±13.34*△ 90.03±20.0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微血管瘤数量(个) 出血斑点面积(mm2) 黄斑厚度(µm) 视野灰度值(%)对照组 53 治疗前 18.81±2.29 2.90±0.63 390.36±9.61 4.21±0.18治疗3月末 13.11±2.01* 1.90±0.51* 358.33±9.11* 2.29±0.15*观察组 54 治疗前 18.80±2.27 2.91±0.62 390.45±9.63 4.22±0.19治疗3月末 10.99±2.01*△ 1.02±0.49*△ 299.61±8.81*△ 1.31±0.1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1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1,P<0.0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微血管病变的一种,发病机制主要为血清炎症反应及糖代谢异常,引起血液、内分泌系统异常,进而影响视网膜。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物不清,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临床研究证实[4],长期高血糖状态能够促进血红蛋白糖基化,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视网膜血流量,导致微血栓形成,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因此,治疗重点应是以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为主。
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病变前,由于高血糖的影响已出现神经病变,导致轴突肿胀,降低神经细胞层及纤维层厚度,减少神经分支,病理表现为血管刺激因子及抑制因子平衡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降低,视网膜损伤,新生血管大量增生[5]。对于早期病变,临床上多通过药物治疗为主,羟苯磺酸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其主要通过调节血小板活性、还原酶合成速度,调节血液粘稠度、合成酶活性,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山梨醇浓度,达到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及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动脉舒张,从而稳定血-视网膜屏障,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视力[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由于阴阳不调,肝肾亏损以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不畅,阴虚以致内聚湿热,血灼血瘀,阻滞脉络。治疗时应以补益肝肾、补气凉血、活血化瘀为原则[7]。三七、丹参、黄芪、玄参是复方血栓通胶囊主要组成成分,方中三七归肝、胃经,祛瘀生新,活血散瘀;黄芪补三焦,补中益气;丹参活血调经,养血活血;玄参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机能,改善免疫功能,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物质消除,同时能够改善血脂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微循环,三七黄酮苷、总皂苷抗氧化能力强,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平滑肌扩张,促进细胞氧代谢,提升机体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黄芪保肝,加快机体代谢,通过调节细胞内cGMP及cAMP,以提升细胞生理代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丹参能够抗菌消炎,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及血液流变学,进而改善血管微循环;玄参内含天冬酰胺,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8]。
综上所述,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效果显著,可促进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