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珺
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演变与驱动机制探讨
庞 珺
泰山学院艺术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为搞好农村景观环境的治理、改善和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目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农村及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显示: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一般经历初步形成、丰富发展、相对稳定和逐渐衰落四个阶段,其驱动机制是自然驱动力系与人为扰动力系相互作用及协同驱动的一种农村景观环境系统演替机制。科学调控驱动力系,可推动演替机制的良性运行,实现农村景观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景观环境; 形成与发展; 演变规律; 驱动力系; 驱动机制
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我国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农村景观环境的治理、改善和提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然,自国家新农村建设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来,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农村建设的关注,加强了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但是许多治理和改造或新建农村的景观环境淡化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忽视了历史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出现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做法,使原有农村秀丽的景观环境荡然无存,造成了质的扭曲、文化的遗失、特色的衰退等一系列病态现象[1]。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各种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消除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应当深入实际,研究探讨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掌握农村景观环境动态演变机理、发展趋势和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注重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和谐关系[2],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对农村景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和提升农村景观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从而出现了最早的自然聚落式村落。这种村落一般出现在靠河流的山地、半坡台地处[3]。
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初步形成了农业定居式农村。
在封建社会时期,实行封建制度,层层封授,君主—诸侯—贵族,各自建立庄园,耕种养殖,农业定居式农村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此后,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其他社会与自然因素,农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的村落不断涌现[4]。这个时期农村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形式。
(1)自由移民开垦式。某个或某些家庭因战乱、灾荒、结仇、家乡人多地少等原因,迁移他乡,到荒野空旷、渺无人烟,或已有村落被战争、天灾等摧毁而家又荒芜,其地形、地势、水源、耕地等宜于农业的地方,披荆斩棘、搭盖草屋、开垦土地、种植作物、自养家畜,如可维生,就定居下来,形成新的村落。例如:1923年~1929年,山东、河南等地农收不好,有500万移民到达东北,历史上称为闯关东。
(2)集体移民开垦式。政府有计划地调济人口的地区分布。政府将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口有组织、有计划的向人少地广、未经开发或已开发又被破坏而荒芜的地方迁移。这种移民多实行军式编制迁移,定居后仍保留此编制,一队一队地分得土地,修房造屋,形成村落,所以形成“王家营”、“齐堡”、“寨里村”等与军队组织有关的村名。例如: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
(3)军事屯垦式。战争需要,布置重兵,屯田制度,军人结婚成家等形成村落。我国西北、华北、东北、沿海许多地方曾为边陲要地,现有屯、营、寨、堡等村名就源于此。
(4)庄园分裂式。开始庄园及其附近佃农形成一个大村庄,后庄园衰落,便分裂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村落,形成村落群。
(5)大村分支式。一种情况是村中某家儿子太多,分家时土地房屋不够,便要一两个儿子去离村几里的地方建房居住,形成村落。另有一种情况,一单身男子到某村被人看中,作了女婿,由于善于经营,成了富户,但受到压抑,便搬出去居住,形成村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农村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也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村。
农村村落的形成、维系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
(1)可耕种的土地。在生活居住区域内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可耕种的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
(2)水资源。在生活居住区域内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可利用的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灌溉、人畜饮用和其他生产生活用水。
(3)宜于定居的地形、地貌和地势,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等需求。
(4)宜于定居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等需求。
(5)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有陆路、水路,能够进得去,出得来。
(6)其他丰富的自然资源,便于开发利用。
(7)其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
(1)人类的群居天性。人类群居,一是可消除精神上的恐惧和孤独等,满足安全感。二是可共同防御侵害,可防御土匪、流氓、其他外部敌人、野兽和害虫等自然敌人的侵入。
(2)氏族关系。村落往往以某个氏族或某几个氏族为主,通过繁衍维系和发展。
(3)宗教关系。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生活的需要和共同的利益,生产上互助,生活上互济。
(4)行政纽带。政府常将人口按一定规划进行划分,形成政权组织,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一般都以自然村落为基础,强化了已经形成的农村社会的聚合力。
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同农村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相伴而生。
一般在没有大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即在没有受到自然灾害、战乱、政府干预等外界的影响下,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图1 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农村村落建立到初步形成时期。在村庄建立时,人们往往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生境相对较好、适宜居住的地方。从建立到初步形成,村民从事农业生产时间不长,没有多余的财富积累,只能维持基本地生存,居住条件简陋,无力人工改善和构建新的景观环境。因此,这个时期农村的景观环境主要呈现的是自然生境。
(2)丰富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村落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财富较多的积累,村民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同时,有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休闲、娱乐、宗教信仰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需求和想法,利用当地材料,开始整修居所,兴建宗祠、寺庙、神龛、戏台、会所及其他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修建道路,整治水系,种植绿化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格局、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天人合一”的田园风光式的农村村落景观环境。这个阶段虽然增设了许多人工营造的景观环境,但并未对自然生境造成影响,农村村落所呈现的主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环境。
(3)相对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的历程较短。村庄规模,村落格局,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生产和生活等基础设条件,休闲、娱乐、健身、宗教信仰、交易、交流等社会活动场所已经满足村民需求,良好村落景观环境已经形成,人们不需要大规模的兴建各种新的设施和构建新的景观环境,只是进行日常的维护、修缮和改进而已。这个阶段的农村景观环境呈现的是一种整体完整、和谐统一、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
(4)逐渐衰落阶段。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对减少,人多地少,资源紧张,农村发展逐步进入无序状态。村落开始无序扩张,宅院住所随意兴建,自然资源肆意获取,原有良好的村落景观环境逐步受到侵蚀和破坏,尤其是生态景观环境系统侵害严重,生态失衡,村落的景观环境系统趋于恶化。农村景观环境衰落的时间和速度与村民的觉悟意识、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当整个社会和广大农民对保护生态景观环境的意识足够强,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农村景观环境衰落的速度将逐渐减缓,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当受到大的外界干扰时,农村景观环境不论在何种阶段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或突变,演替过程将会改变,可能缩短也可能延长。
在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大的外部侵害时,原有的农村景观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消亡。在受到政府干预时,可能出现两种局面。当政府决策正确,政策优惠,重视农村景观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提升,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扶持力度大,加上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极大的增强,农村景观环境就会得到快速的改善和提升,逐步趋于协调发展。否侧,原有的农村景观环境将会受到严重破坏,趋于恶化和衰亡。
从农村景观环境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来看,农村景观环境是在各种驱动力作用下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5-7]。驱动力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力系。自然驱动力系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植被覆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自然演替作用力,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自然突变干扰力。人为驱动力系主要有:村落居住者的需求、素质和价值取向,村落居住者的经济状况(财富积累量),区域人口荷载,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认知和参与程度,社会文化与传统观念等人为基本驱动力;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政府宏观调控力;社会变革、战争慌乱等人为突变干扰力。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景观环境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制是自然驱动力系与人为扰动力系相互作用及协同驱动的一种农村景观环境系统演替机制(见图2)。驱动机制的运行体现在农村景观环境动态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即驱动力的种类、大小、作用时间和相互作用方式等不同,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表现形态也不一样。在自然演替作用力和人为基本驱动力作用下,农村景观环境系统的演替相对缓慢,变化相对较小;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宏观调控力作用下,农村景观环境的变化将会增大,可会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当受到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自然突变干扰力和社会变革、战争慌乱等人为突变干扰力时,农村景观环境将会产生大的变化或突变,演替速率加快,演替过程缩短,甚至走向衰亡。
图 2 农村景观环境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制
因此,为维系、改善和提升良好的农村景观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景观环境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制加以调控,维护和增强良好的驱动力系,改变和消除不利的驱动力系,确保农村景观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一是,加强维系和改善良好的自然演替作用力。要保护好自然资源,避免无序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消除人为破坏;加强土壤改良和植被的修复,开展植树造林,整治和修复水系,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最大限度的防治或消除自然突变干扰力。要利用一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止或避免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避免的,要及时的治理和修复,使损失降低到最小、不利影响得到快速消除。三是,着力调控和改善人为基本驱动力。加快美丽乡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民居住环境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健康生活水平,保障农民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加强农民素质的教育和提高,增强农民对农村景观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渠道,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和改善农村景观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度,提升其参与程度;做好区域发展规划,搞好协调发展布局,控制好区域人口荷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大投入,着力扶持农村脱贫致富、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景观环境。四是,切实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对农村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从国家层面上,要依据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地方层面上,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出台相关的专门法规和条例,确保相关工作有法可依。要加快对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关景观环境要求的相关标准、规程与制度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要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补偿机制。对于农村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国家及各级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和鼓励,在经济上要适当补偿和奖励,确保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在农村景观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政府主要领导组建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统一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根据职责权限负责实施和管理;专家和人大代表组成监督小组,进行全面监督。真正形成统一、协调、完善和有效的管理工作格局,确保农村景观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序进行[1]。五是,尽量避免人为突变干扰力的发生。在国内层面上,要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确保社会和谐发展。在国际层面上,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
农村景观环境的优劣,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乡村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做好农村景观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提升,必须首先揭示和掌握农村及农村景观环境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最佳效果。农村的起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受到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同农村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相伴而生,一般经历初步形成、丰富发展、相对稳定和逐渐衰落四个阶段,而推动农村景观环境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制是自然影驱动力系与人为扰动力系相互作用及协同驱动的一种农村景观环境系统演替机制。驱动机制的运行体现在农村景观环境动态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即驱动力的种类、大小、作用时间和相互作用方式等不同,农村景观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表现形态亦不同。因此,通过科学调控驱动力系,就能维护、改善和提升农村景观环境水平。可见,研究和掌握农村及农村景观环境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农村景观环境科学整治具有重要作用。
[1] 庞珺.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48(5):641-647
[2] Foltête JC, Girardet X, Clauzel C.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use of landscape graphs in land-use planning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124:140-150
[3] 陆加铭.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J].地理教育,2007(2):18
[4] 鲁西奇.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3-130
[5] 陈小春.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6):69-75
[6] 庞珺.农村景观环境整治中的空心村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6):968-974
[7] 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Investigation of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n Country Landscape Environment
PANG Jun
271000,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well-off socie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law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hina's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generally undergoes four stages: initial formation, rich development, relative stability and gradual decline. Its driving mechanism is a succession mechanism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system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shadow driving force system and human disturbance force system. Scientif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driving force system can promote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succession mechanism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system.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untryside landscape environ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volution rule; driving force system; driving mechanism
X37
A
1000-2324(2018)06-1088-05
10.3969/j.issn.1000-2324.2018.06.037
2018-06-08
2018-00-00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kZC1054);泰山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5ZC1054)
庞珺(1985-),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研究. E-mail:pangjun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