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与婚姻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人类获得幸福与快乐的重要源泉,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研究发现,婚姻对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幸福的婚姻使人生充满活力,身心健康,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幸的婚姻不仅对个人自身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家人、孩子等带来一定的创伤。但近30多年,民政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550万对,比1979年增加了7倍。同时,军人的婚姻状况也不乐观,离婚的数目也有上升的趋势。据某边防部队2013年调查显示,离婚人数达到该部队已婚人数的6%,比80年代增加了6倍。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婚后两地分居的状况使得夫妻之间交流过少、性生活减少等,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矛盾增多,从而引发离婚。而研究表明离婚可能会给精神和身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包括抑郁、焦虑、强迫行为等;也有研究报道亲密关系破裂会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风险,也可能导致自杀和伤人行为。而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身心健康关系到军队安全和战斗力的生成,其婚姻问题尤其需要重视。
1.1 军人婚恋新特点 当前部队官兵们婚恋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恋爱方式多元化。由传统的相亲形式转变为自由恋爱、网络征婚等形式。沟通交流的方式也逐渐演变为视频聊天、微信、QQ留言、微博互动等情感交流方式。②择偶标准多样化。普遍注重配偶性格特点、人品修养、生活情趣等精神层面,“感情专一”基本作为军人择偶的首选项,其次是性格品性良好、贤惠孝顺等,这可能与军人职业特点有关,对配偶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稳定性与专一性。③结婚年龄大龄化。由于时间、空间条件对军人活动的限制,且部队纪律严明,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外出,导致官兵社交范围受限,接触异性的机会更少,即使有恋爱对象,也很少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经营与维系这段感情。这些因素逐渐导致结婚年龄推迟,晚婚的数量逐渐增加。④婚后生活百味俱全。由于婚后生活压力较大,面临着住房、子女教育、医疗费用、赡养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军人家属不堪重负,从而引发夫妻矛盾、家庭冲突等。⑤离婚问题日渐严重。离婚率逐年增加,以年轻干部和中级以下士官为主,师团级干部和高级士官也逐年攀升。
1.2 军人婚姻的现状 军事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变化给军人的婚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婚姻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聚少离多。由于军事任务繁重,夫妻两地分居成常态。如海军某作战单位官兵一年平均海上执勤达7个月。再加上军人配偶随军困难,在随军就业方面面临着一定挑战。有些配偶自身有稳定的工作,不愿意面临随军后失业或重新择业的问题,放弃随军;有些配偶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和能力的限制,随军后择业就业较为困难,不愿意随军。而多数部队驻地都在较为偏远的地区或城市郊区,地方经济和就业环境较为严峻,随军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导致军人婚后不得不与妻子分居,见面机会变少,很多都成为了周末夫妻、月份夫妻,甚至年度夫妻。②家庭分工的不均衡性。随着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军队的主体,其家庭结构多数为4个老人,2个大人和1个孩子,对于诸多居住在农村的军人家庭来讲,家中老人孩子都由家属一人照顾,军人是家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支柱,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军人只能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难以抵御重大的意外风险,这一严峻问题,给军人及其配偶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矛盾,家庭重任落在配偶身上,而军人难尽家庭责任。研究表明,权力与家庭分工的平等性与婚姻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2],在感知到自己的配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时,婚姻满意度更高[3]。而军人配偶经常独自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导致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不高。③子女教育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断提升。军人父母也不例外,对子女教育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然而,军人职业的封闭性,多数家庭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导致其子女缺乏正常生活教育环境;此外随军子女因调动、转业、复原问题,在子女学习期间不得不频繁转学,学习环境的变动性较大;再有我军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军人驻扎在偏远的地区,该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较为落后,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到附近的城镇借读,这就意味着需要额外的家庭开支,加重了军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军人家庭异地分居的主要原因,也是家属要求其转业和退伍的矛盾点所在。④沟通与交流贫乏。夫妻是情感上相互交流,生活上相互帮助的伴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国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夫妻间消极的沟通模式以及沟通较少会对婚姻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加重婚姻的困扰,给婚姻带来压力[4]。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不能谈,执行任务不能说,导致夫妻之间的共同话题、情感交流减少,双方内心的烦恼和情感需求无法倾诉。
在目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影响婚恋关系不稳定的因素也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明显的成为思想不稳定的冲击源,这种不稳定因素纷繁复杂,但从总体上来看有以下几点。
2.1 社会格局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3次离婚浪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各种新制度、新规定的制定,广大女青年接受教育的比例巨增,思想开放与转变程度不断的加深,女性在社会岗位的投入越来越多,不再是传统中的“相夫教子”“家庭主妇”,由于经济能力的独立,自由意识增强,促使广大女性在婚恋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稳定和踏实不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婚姻观念发生巨变,离婚率不断上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思潮导致很多人通过离婚的方式与家人划清界限,从而引发离婚率的上升。第三次离婚高潮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很多人选择去发达地区的城市务工,受新思想新潮流的影响,再加上远离家乡,导致离婚人数越来越多。综合上述可见,社会格局的变化会影响婚姻的变动,导致离婚率上升。
社会格局、政治变革等也会影响到军人婚姻的变化。在美国,2001年前现役军人离婚率突然改变,2001年之后,海、陆、空军离婚比率平稳上升。这可能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有关。军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变革必然会波及到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军人的配偶绝大多数并非部队人员,受到当今社会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颜值至上的影响,导致军人在择偶、婚姻维持方面存在各种困难,这也是目前军队离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职业和生活压力 军队是执行特殊政治使命的武装集团,在面对灾难、战争等突发事件时必将奔赴前线。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因此,一些军人配偶可能会面对着丧偶或配偶负伤等应激事件,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导致婚姻家庭的解体。此外,在军人执行特殊保密任务时,其不确定性给军人配偶带来更多情感上的担忧、焦虑和恐慌等,这会给配偶造成更多情感上的创伤。负重的情感也会成为婚姻解体的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发展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发达地区军人收入与物价不成比例,房贷、医疗、教育等问题逐渐显现。再加上军队改革逐渐深入,部队跨区换防,人员调整分流,带来军人家属随迁随调、子女入学转学、住房跟进保障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家属大多不愿意再次面对矛盾。且官兵普遍反映,家属随军即失业,子女转学难入好学校。因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婚姻压力、职业压力等给婚姻家庭带来困扰。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军人婚姻压力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职业工作压力、婚姻家庭压力、负性事件压力、应激任务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军人婚姻压力对婚姻质量有直接影响,经济压力对婚姻冲突有预测作用,婚姻冲突又对婚姻困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
2.3 人格特征和归因风格 大量研究发现,个体的性格、人格特征和归因风格等都会影响到婚姻质量[6]。研究发现人格特征能够预测个体的婚姻满意度,人格相似度越高,婚姻满意度越高[7]。且高表达特质人格的人感知到的婚姻满意度更高,更倾向于看到配偶积极的一面[8]。不仅人格特征影响到婚姻的质量,归因风格在婚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证实,持续的不良归因会导致婚姻质量的下降[9]。很多官兵受其职业影响,作风硬朗、表达直线条,甚至不善于、不会表达,在关爱理解、收入分配、婆媳矛盾中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在经营婚姻的过程中,总是将婚姻中出现的矛盾归因于外因,归因于配偶的原因,归因于家庭其他成员的原因等。这种消极被动的归因方式会给家庭带来困扰,且不能够积极的解决冲突与矛盾。近年的研究表明,遇到问题的归因方式同婚姻质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0],很多婚姻关系的解体是因为夫妻之间互相抱怨、指责。
2.4 两地分居的模式 大部分军人与家属处于两地分居的婚姻模式,尽管距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益于爱情的发展,减少双方的摩擦,但不可避免的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11]。首先,夫妻情感无法有效交流。夫妻长期分居,军人配偶忙于洗衣做饭、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琐事,同时伴随着婆媳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增多等问题,而部队工作任务的繁重,又使军人筋疲力尽,难以长期照顾、体贴配偶,遇到问题也不能随时随地的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冲突,影响夫妻双方的感情。其次,夫妻长期分居难以维系基本的性生活,夫妻双方的生理心理需求不能满足。军人配偶大都独守空房,生活清淡,内心孤独,但时间久了,不自觉地寻找感情和心灵的慰藉,最终导致情感外移、婚姻关系破裂。海军某舰干部结婚3年出海近700 d,与妻子团聚时间不到半年,妻子声称“航补填补不了感情空白,有家等于没有家”,坚决提出离婚。再次,两地分居使夫妻双方无法在婚姻中共同承担义务,军人伴侣往往需要承担更多,这也导致婚姻失去平衡。
2.5 性别 大部分研究表明个体对婚姻质量的感知存在性别差异,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对婚姻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12]。已经结婚的男性幸福感高于未婚男性,但是已婚女性的主观幸福感却不高[2]。在军队,男性军人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且部队性别的单一化使得军人谈婚论嫁难于普通人。这种性别的单一性导致他们择偶选择的范围比较局限,择偶标准没那么严格,这也是导致婚姻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
3.1 完善军人社会保障 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巩固国防、维护部队稳定,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3]。军人由于职业性质,很难如常人一般分享家庭的幸福时光,分担家庭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孝敬父母、照顾家人。而随军给亲属带来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变动,带给军人巨大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降低了军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影响家庭生存和发展[14-15]。因此,重视军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国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军队的性质是人民子弟兵,脱胎于人民,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我国军人的权益保障不能脱离群众,尊重和优待军人家庭,继续深入拥军优属活动,对军人家庭的贡献予以肯定,不仅为军人家庭稳定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也是维护军队稳定的重要内容[16]。
部队中可以构建军人家庭服务体系,开展“军营开放日”,请军人家属参加部队表彰奖励大会和晋衔大会,共同分享军人的喜悦;建立“军人家庭日”,由社区和基层组织拜访慰问军人家庭,唤起全社会对军人职业的尊重,对军人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对军人家属就业、军人子女教育、住房等困难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军人家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3.2 军人婚恋保障 部队需要全面了解官兵们的婚恋状况,普及婚恋相关知识,并为婚恋困难官兵积极创造机会,同时为官兵们的家庭状况给予及时的帮扶疏导[16-17]。毕竟作为军人的一方可能在家务家事上难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应当理解配偶的付出,给予情感上的关怀,从其他方面予以补偿,而配偶因家务家事可能在经济收入方面略有不足,双方需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理解并尊重对方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因此,部队可以适当安排假期,让官兵们有机会回家探亲,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安排大龄未婚官兵们分段休假,让官兵们有机会相亲、谈恋爱等。
3.3 培养对军人职业认同感,促进婚姻与事业双丰收 美满幸福的婚姻能够让军人安心,促成其事业上的进步,为部队、为国家建功立业。相反,军人在部队中刻苦训练,努力工作,事业上取得进步,屡立战功,能够让家人感到这份荣誉以及这份职业的神圣,同家人一同分享喜悦,也能够促进婚姻的和谐。毕竟军人婚姻幸福、家庭和睦,才能够安稳地在部队工作,才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如果婚姻矛盾重重,将会给军人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对事业也造成影响。因此,军人要坚持训练,争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同时要学会经营婚姻,学会事业与婚姻双管齐下。
目前有关我国军人婚恋问题在基层心理工作中比较突出,但相关的研究极少,且浮于表面不够深刻和务实。婚恋教育也倾向于道德政治方向,心理教育也以一般社会研究为参考,针对性的教育参考研究贫乏。方法论研究也倾向于政策保障方面,对于心理指导方向的研究屈指可数。对于军人来说,此方面的实际问题俨然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而军人的家庭稳定和幸福又关系着国家军队的稳定和建设,并且目前关于军人婚恋鲜有研究,因此军人婚恋的研究应当纳入研究的重点。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军人婚恋:①采用纵向研究,跟踪调查军人婚姻状况;②探究政策变化与婚姻变化之间的关系;③比较军人婚姻与普通人婚姻状况之间的差异;④探究军人夫妻如何相互共同应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