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七氟烷为临床常用吸入型麻醉药物,麻醉起效快、可控性强,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尤其老年患者,不利于麻醉苏醒及术后恢复。因此,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控制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具有重要意义。静吸复合麻醉是指将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联合使用以维持全身麻醉的方式。右美托咪定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有效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常作为麻醉辅助药应用于临床麻醉中[1]。本文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定在骨折手术全身麻醉中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选择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骨折手术治疗的114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n=57)。实验组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12±8.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8例,Ⅱ级24例,Ⅲ级15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95±8.84)岁;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6例,Ⅲ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禁食禁水8h,进入手术室后常规予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均予静吸复合麻醉方式:即体积分数为8%的七氟烷吸入诱导全身麻醉,随后予阿托品0.05mg/kg、地塞米松0.2mg/kg、罗库溴铵0.5mg/kg、芬太尼2.0μg/kg,给氧去氮超过3min后植入喉罩并予机械通气,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0mmHg,术中予体积分数为2%~3%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实验组于置入喉罩后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15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术中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维持静脉滴注至手术完毕。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量同实验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指征(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躁动程度[躁动评分(RS)、Ramsay镇静评分(RSS)]及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RS[2]:分数越高提示躁动程度越严重。RSS[2]:分数越低提示躁动程度越严重。
采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65±0.82)min VS (6.37±0.78)min];睁眼时间:[(8.37±0.92)min VS (8.75±0.96)min];拔管时间:[(9.40±1.14)min VS (9.58±1.18)min],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拔管时及拔管后15min,实验组RS评分低于对照组。拔管时:[(1.47±0.24)分 VS (2.53±0.36)分];拔管后15min:[(1.12±0.20)分 VS (2.13±0.27)分]。RSS评分高于对照组。拔管时:[(2.45±0.30)分 VS (1.80±0.27)分];拔管后15min:[(3.02±0.45)分 VS (2.16±0.30)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低氧血症3例,寒战2例;对照组低氧血症2例,寒战5例。实验组[8.77%(5/57)]与对照组[12.28%(7/57)]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导管脱出1例;对照组导管脱出8例。实验组[1.75%(1/57)]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04%(8/57)],差异显著(P<0.05)。
苏醒期躁动属于麻醉苏醒期间的一种不恰当行为,临床以兴奋、躁动、不自主运动或定向障碍为主要表现形式,常能引起患者血压增高、心率加速、耗氧量增加,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或呼吸、循环等系统发生障碍,增加插管脱落、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3]。目前,苏醒期躁动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麻醉用药、术中刺激相关[4]。因此,选择镇静、镇痛效果良好的麻醉药物能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
结果显示,拔管时及拔管后15min,实验组RS评分低于对照组,R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降低骨折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经分析可能是因为,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作用于脑干蓝斑核α2受体达到抗焦虑、镇静作用,作用于脊髓和外周α2肾上腺素受体大道镇痛作用,同时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儿茶酚胺浓度、减少神经递质传递来稳定血压、减缓心率,因而能有效改善RS及RSS评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4-5]。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用药有助于降低骨折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