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雁治疗偏头痛临床经验浅析

2019-01-04 13:12:1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颞部张老师偏头痛

刘 菁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头部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一般发作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前驱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因患者体内激素波动、饮食影响、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诱发[1-2]。张舒雁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余,对中医针灸治疗内外妇儿科多种疾病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对针灸治疗偏头痛有独到之处。张老师认为偏头痛与瘀阻脑络密切相关,治疗时善于根据辨证,运用多种特色疗法治疗该病。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学习三年,获益良多,现将张老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偏头风”“偏正头风”“脑风”等范畴,病性有虚有实,古代医家将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古书中对该病多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辨证奇闻》曰:“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遂至半边头痛也。”《古今医统》中提到:“若夫年久偏正头风者……气血瘀滞之证。”张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偏头痛病位在脑,发病与肝密切相关,瘀血阻滞是关键,内伤头痛多见。其中瘀血阻滞的成因可分寒热虚实。寒性凝滞,寒主收引,使经脉拘急,血液运行不畅;热则灼伤营血,血热搏结,血运受阻,生成瘀血。阳虚,机体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运迟缓,血液停滞;阴虚则生内热,耗伤人体津液,津血同源,营血受损则血运不畅;气虚可致血液生成不足,脉络空虚,血液运行迟缓;血虚则气无以为附,气血运行失常,皆可形成瘀血。当血行不畅,形成瘀血,脑络受阻,不通则痛,发为头痛。研究显示,瘀血阻滞型偏头痛或兼有血瘀症状的患者,在偏头痛中占有很大比例[3]。现代研究认为,偏头痛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有关,偏头痛发作期时患者血液5-羟色胺(5-HT)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也与中医血瘀的特点相符[4]。

2 治则治法

张老师指出“活血祛瘀,养血通络”是偏头痛的治疗大法,“瘀祛络通则痛自止”。实证宜理气活血,祛瘀生新,运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耳尖放血法。虚证宜补益脏腑,活血通络,采用腹针疗法。虚实夹杂则标本兼顾,选用反阿是穴法和耳针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以上特色疗法,能缓解头痛,调理脏腑功能,减少发病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1 偏头痛实证治疗 实热者头昏胀痛,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面红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实寒者偏侧头痛拘紧,受凉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紧。治疗选用:(1)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寻找阿是穴附近的穴位,如痛在前额取攒竹穴,痛在颞部取丝竹空穴,以0~15°角度进针,向阿是穴方向透刺。针刺得气后,将针柄向右撵转使软组织缠绕在针尖,然后行120 次左右/min 震颤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间隔10min 行针1 次[5]。张老师指出,偏头痛发作时疼痛部位附近的血管舒张,直接针刺痛点容易伤及血管,此法避免直接刺及血管,又可刺激阿是穴,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经脉通畅;(2)耳尖放血疗法:外耳与人体经络关系密切,并且分布着脏腑器官系统的信息投射点,其中耳尖对应头部。选取具有镇静、清脑的耳尖穴,操作时先对患侧耳尖部进行轻轻揉搓,使局部血液充盈,定位消毒后迅速针扎,挤出适量血液,然后用棉球进行按压止血。本法属于“刺络放血”范畴,具有清热开窍,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2.2 偏头痛虚证治疗 气虚,头痛遇劳加重,少气懒言;血虚,头晕头昏,面色少华;阳虚,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阴虚者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张老师采用基于“全息系统”“脑肠轴”理论形成的腹针疗法治疗偏头痛虚证,可以活血通窍,疏肝理气,健脾补肾,调理各脏腑功能,在施针后数分钟内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穴取患侧阴都(浅刺)、中脘(浅刺)、患侧商曲(中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健侧滑肉门(中刺)、右侧上风湿点(中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此外,可结合艾灸神阙穴、红外线灯照射腹部,增加温阳补虚之功。

2.3 复发性偏头痛治疗 张老师指出,偏头痛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常常由实致虚,症见虚实夹杂,治疗选用:(1)反阿是穴法:头部帽状腱膜层属于中医“筋经”范畴,头痛时可在颈椎第2、6、7 棘突附近按压触及紧张甚至条索状肌肉,按压此部位患者感觉疼痛减轻。操作时根据患者头痛部位在颈部寻找相应反阿是穴,配合额颞部疼痛取风池穴,枕部疼痛,取攒竹穴,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30min,可以缓解局部组织紧张状态,促进血流灌注;(2)耳针疗法:选取肝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脾区、心区、交感,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加选枕区、颞区或额区,毫针浅刺,留针30min。上述穴位合用,可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健脾促运,安神定志。

3 典型医案

病案1 李某,女,30 岁,2014 年1 月13 日初诊。反复右侧颞顶部疼痛5 年余,再发1 天。现症:1天前因情绪紧张后出现右侧颞顶部持续性胀痛,伴畏光畏声、乏力恶心、胃纳减少,情绪低落,夜间因头痛影响睡眠,大便先干后溏,舌淡红边齿痕,苔薄腻,脉弦。既往有偏头痛病史5 年余,每个月发作1~2次,持续时间2~3 天,多在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后发作,头痛发作时程度剧烈,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需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诊断:偏头痛,症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治拟:疏肝健脾,行气通络,祛瘀止痛。穴取:患侧阴都(浅刺)、中脘(浅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健侧商曲(中刺)、右侧滑肉门(中刺)、右侧上风湿点(中刺),留针30min 后,按施针顺序起针,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因情绪紧张,自感压力大,导致肝气郁滞,气血运行紊乱以致头胀痛,畏光畏声。肝气横逆犯脾犯胃,脾失健运,胃气上逆导致恶心、不欲饮食,大便先干后溏。舌淡红边齿痕,苔薄腻,脉弦为肝郁脾虚之征象。针刺中脘、下脘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运气,气海、上风湿点疏肝行气,调理气机,浅刺对应头部的阴都、中脘疏通局部气血运行,中刺商曲、滑肉门调理经络,以上各穴共用达到疏肝理气,健脾促运,祛瘀止痛。

病案2 陈某,女,20 岁,2016 年2 月4 日初诊。反复左侧颞部疼痛2 年余,再发3 天。现症:3 天前月经来潮后出现左侧颞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刺痛,伴情绪急躁,心神不安,夜间睡眠欠佳,经行小腹胀痛,月经量多,色深红夹血块,大便干,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涩。患者既往有偏头痛病史2 年余,每2~3 个月发作1 次,多在经期前后出现,持续时间5~7 天,伴头昏头胀、急躁易怒。诊断:偏头痛,症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治拟:疏肝解郁,行气祛瘀止痛。穴取:肝区、脾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颞区,浅刺留针30min。施针10min 后,患者感疼痛减轻,起针后疼痛消失。患者每于经期前后发病,此时冲任气血运行失调,上逆头部,导致额颞部疼痛、头胀头昏。头痛反复发作,引起情绪失调,肝气郁结,化热生火,症见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涩。病程迁延,气血不得运行,血瘀于窍,阴阳失交,症见头部刺痛、位置固定、夜寐不安。经血失常,见月经量多,色深红夹血块。脾统血、肝藏血,取肝区、脾区以疏肝健脾,理气行血,神门、皮质下以安神定志,颞区是头部在外耳的体表投射点,各穴合用起到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正常运行的功效。

猜你喜欢
颞部张老师偏头痛
C臂机联合颞部微创切口在颧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张老师喝茶
内窥镜辅助中面部提升术的颞区解剖学研究
“晨”和“辰”
“漂”和“飘”
早期康复治疗和电针联合治疗对老年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影响分析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01
短篇报道双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致右颞侧肿胀突起一例
巧用比喻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