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徐海江,李春平,刘忠山,魏鑫,马清倩,徐建辉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
新农棉2 号(原代号新农早113 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06年以自育早熟丰产材料90226-3 为母本,以自育优异品系YC1 为父本杂交,经多年南繁北育、定向选择及自然病圃抗性鉴定和筛选而育成。 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早熟常规陆地棉组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甘肃省早熟常规陆地棉组生产试验,表现早熟、稳产、吐絮畅而集中、含絮性好、纤维品质优良。 2018年12 月通过甘肃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为:甘审棉20190002。
新农棉2 号生育期为136 d 左右,植株近筒形,Ⅱ式果枝,株型紧凑;叶片中等大小,绿色、叶裂深;茎秆较坚硬、茸毛较多;铃卵圆形,中等大小,铃嘴微尖。苗期生长势较强,中期生长势稳健,后期生势强,整齐度好;铃重5.7 g,衣分43.7%,籽指10.6 g,霜前花率90.0%,整齐度好,吐絮畅,含絮力好,机采性能优异,综合性状优良。
2015—2017年3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新农棉 2 号籽棉产量 5 188.8 kg·hm-2,比对照品种酒棉10 号[1]增产 5.2%;皮棉产量 2 268 kg·hm-2,比对照品种酒棉10 号[1]增产5.0%。
2018年生产试验4 点平均,新农棉2 号籽棉产量 5 680.5 kg·hm-2,比对照酒棉 10 号[2]增产1.3%;皮棉产量 2 508 kg·hm-2,比对照酒棉 10 号[2]增产5.7%。
2015—2017年区域试验取样经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 校准),结果平均:新农棉2 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3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6.45%,断裂比强度30.37 cN·tex-1,马克隆值 4.78,断裂伸长率 6.89%,反射率79.29%,黄度6.92,纺纱均匀性指数151.47。
在甘肃省敦煌市棉花枯黄萎病自然病圃进行棉花枯、黄萎病抗病性鉴定,收获后田间剖秆调查,3年平均,新农棉2 号枯萎病病情指数19.5,黄萎病病情指数23.0,属耐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
适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植棉区种植。
适宜播种期为4 月10-20 日。
新农棉2 号结铃性较强,不同肥力水平棉田收获密度在 18.0 万~22.5 万株·hm-2。
出苗水滴施磷肥和腐殖酸,一般在6 月上旬滴灌头水。 依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施肥,一般施磷酸二铵 225~300 kg·hm-2,其中,50%~70%作为基肥在秋翻时施入,其余在棉花生育期间随水滴施;尿素用量一般为 375~600 kg·hm-2,80%以上随水滴施;钾肥(硫酸钾)一般用量为90~120 kg·hm-2,分多次全部随水滴施,重施花铃肥,酌情施用微量元素。 全生育期滴水8~10 次,一般在8月下旬或9 月上旬停水。
根据棉花长势、密度及棉田水肥供应情况合理调控。 一般在子叶期施用缩节胺22.5~30.0 g·hm-2,2~3 片真叶时轻控,施用缩节胺 7.5~15.0 g·hm-2;5~7 叶时用 22.5~37.5 g·hm-2;根据棉花长势每水一控。 打顶后应重控2 次,打顶后5 d 左右用缩节胺 120~150 g·hm-2,1 周后用 150~225 g·hm-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3~5 次,在棉花现蕾、开花期喷施硼肥1~2 次。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6 月25 日左右开始,7 月10 日前结束打顶。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采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虫害与病害。棉花生育期发生棉蚜危害采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 (啶虫脒或吡虫啉)进行防治;棉叶螨采用专用杀螨剂防治;棉铃虫根据虫情预报,采用黑光灯、性诱剂诱杀,在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低毒高效的菊酯类等杀虫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