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董方红
2.冻害发生类型
冻害按其特点可分为3种:初冬剧烈降温型、冬季长寒冬冻型、冬末早春融冻型。
3.冻害形成原因
冻害形成原因以气候因素为主导,其次还有小麦品种的抗冻性、麦苗所处发育阶段对低温忍耐程度不同以及土壤水分、肥力、结构状况等栽培条件不同等因素。
冻水影响
冻水是北方小麦防冻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入冬前灌冬水防冻是因为水的比热容高,使得整个土壤的比热容提高。可以很好的吸收固定部分热量,保持土壤内的温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变化,防止冻害发生。偏干的土壤中自由水的含量低,使得土壤的比热容较含水多的土壤小,这样使得土壤温度有较大变幅,冬季降温时土壤易上冻而发生冻害。
1.防御小麦冻害技术措施
防御冻害从根本上讲,要使冬小麦的耐寒力与种植区域的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原则上要以越冬低温的极限为准,才能确保小麦在严寒冬季年份安全越冬。选用适应本地区的抗寒品种是前提,通过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提高麦苗越冬抗寒能力,综合运用合理耕作、浇水、施肥等栽培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满足小麦安全越冬要求,才能有效地防御冻害的发生。
⑴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寒品种小麦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差异很大,盲目用种往往形成严重冻害,选用品种一定要经受得起当地寒冬年份的考验。
山西南部冬麦区的旱地麦田,属冻害严重区、常发区,要选用强冬性抗寒品种。品种的冬性越强其抗寒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因冬性品种的春化反应对低温要求严、时间长,冬前发育慢,有利于冬前抗寒锻炼。
⑵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播前整地。通过平整麦田、施肥、浇底墒水、耕翻犁耙等措施,使土壤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水肥充足。回茬麦田,前茬收获和小麦备耕播种常常连续进行,深耕后土壤悬虚,如果立即播种,种子出苗率下降,同时造成冬前分蘖节浅甚至外露、吊根,易受冻害,特别是旋耕麦田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所以要求耕后播前,必须反复耙压地以踏实土壤。
一般应保证播种深度在5厘米左右,干旱冻害重的地区播种深度6厘米左右。播种过深过浅都容易形成弱苗,不利于防冻。
沟播可探墒浅种,利于分蘖形成壮苗,同时由于垄沟较平播方式的垄沟深3~5厘米,既有利土壤温度稳定,也可避风防冻。机械播种比犁播、撒播容易掌握播种深度,种子在土壤中深浅一致,不漂籽,所以最好用条播机播种。播后镇压。
越冬前,南部麦区生长锥处于伸长期或单棱期。播种时间过早,因温度高地中茎伸长,分蘖节偏浅,叶片长,分蘖易缺位,生长锥分化快,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播种时间过晚,苗弱、根系弱,冬前积累糖分少,也易受冻。总之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把握好播期、播量、播种方式以及施足水肥、高质量整地等综合措施,培育冬前壮苗,以利安全越冬。
⑶加强冬管,防冻保苗 冬季管理的目标是:在小麦进入休眠越冬期前通过田间管理使得麦田具有良好的表层土壤结构,使小麦分蘖节部位处于稳定良好的水分温度状态下,麦田底墒充足,表土疏松。
可弥合土缝,踏实磨细表土,壅土埋根,利于抗旱保墒护苗。石磙镇压,能压碎土块,减少风抽,提墒保根。耙耱镇压应选在早冬晴暖之日进行。
2.冬季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一般受冻的麦田主茎和大分蘖容易被冻死(因为主茎和大蘖发育的早、发育的快,部分播种早或冬性不强的品种会通过春化阶段,抗冻性降低),而一部分小分蘖或蘖芽还存活,只要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补救措施,仍可以获得较好收成,不要轻易毁麦改种其他作物。
早春及时进行肥水管理。第一次追肥在田间解冻后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与磷酸二铵混和施用。第二次追肥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施用,每亩10公斤尿素。
如果只是轻微受冻,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的麦田,早春应该及早划锄,以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春季霜冻
小麦春季晚霜冻害在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中部晚熟冬麦区较轻,南部中熟冬麦区较重。
1.霜冻发生规律与特点
南部麦区终霜期一般在3月底、4月初,此时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生长锥发育进入小穗分化期,小麦已逐渐失去抗寒力。晚霜发生时间越晚、温度越低,对小麦造成的危害就越重。
2.防御晚霜冻害的技术措施
霜冻的防御,应从用选抗冻品种、调控小麦生育进程、合理运用栽培技术措施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危害、减轻危害、挽救危害。
⑴选用抗霜冻强的品种 弱冬性品种春季发育速度快,早起身早拔节,抗寒性丧失的早,一旦霜冻后损失严重。南部中熟冬麦区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必须坚持冬性、强冬性的生态类型品种。品种生育特点要求3月底开始起身拔节,4月底、5月初抽穗,不可盲目追求早发早熟。品种布局上,在霜冻重发、常发区域,安排种植抗冻品种、早春发育稳健的品种、冬性强的品种。早熟品种搭配不可比例太大,强冬、弱冬性合理搭配以强冬性的为主,以防止大面积大规模冻害的发生。
⑵培肥地力,抗旱蓄墒 肥沃而墒情好的麦田土壤,既可以增强小麦抗冻能力,也会促进越冬后的新蘖生长。从麦田备耕播种开始,就要施足底肥、浇好底水,冬春管理水肥要及时跟上,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广大旱地正茬麦田,伏期早深耕纳雨蓄墒,早耙耱收墒,遇雨及时浅犁、耙耱保表墒。播种前浅犁,土壤干旱时少犁多耙或不犁只耙。通过耕作,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配合增施有机肥和氮磷化肥,为培育壮苗创造条件,提高麦苗抗冻能力。
⑶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冬小麦播种期要适时,过早播种会形成徒长旺苗,过晚播种形成弱苗,苗小苗瘦,根系不发达,抗寒力差。应根据冬前积温及品种特性要求,确定适当播期,才能形成个体健壮、群体适当、与气候变化相适宜的生长发育进程的麦田苗情基础。
⑷春季镇压,抑制旺长 易受霜冻地区,旱地麦田冬春季用石磙滚压,可压实土壤,提墒防旱;对麦苗旺长也有抑制作用,能适当推迟拔节期。水地麦田镇压,同样能起到蹲苗作用,有防倒伏、延缓生长壮苗之功效。碾节蹲苗应在生理拔节期的3月底以前进行,霜冻来临前的镇压会加剧霜冻危害。
⑸霜冻来临前,浇水防御霜冻南部麦区在霜冻频发的4月初前,结合小麦春季管理,应普浇一次起身拔节水,土壤含水量增加使土壤热容量增加,平衡温度变化,加大空气湿度,防冻效果很好。有条件地区在预报霜冻来临前进行喷灌,调节田间小气候防御霜冻效果更好。
⑹加强预测预报 霜冻属夜间短时间低温冻害,气象预报准确率较高。要加强对4月份冷空气入侵过程的监测,及时进行中长期预报和即时预报,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霜冻时及时堆烧麦草,施放烟雾,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⑺霜冻后的补救措施 受到冻害的小麦应该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耦合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
小麦倒伏
小麦倒伏从时间上可分为早倒和晚倒,从形式上分为根倒和茎倒。根倒多发生在晚期,受损失较小;茎倒则在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受损失较大,是倒伏的主要形式。
1.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
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 有气候因素、品种间差异、栽培措施不当等。
2.预防倒伏的主要措施
小麦返青期到起身期的管理是防止倒伏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⑴选用抗倒伏的小麦品种 高产麦区以选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抗倒的品种为主。各高产品种搭配比例协调,做到布局合理,达到灾害年份不减产,风调雨顺年份更高产的目的。
⑵化控防倒 播种前种子用矮壮素拌种,晾干后播种;或将多效唑喷洒在麦种上,晾干后播种。通过喷施药物控制小麦节间长度。喷施时间应在返青期至起身期,拔节后切忌使用,防止小麦穗头出现畸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一般在小麦起身期拔节前喷洒15%多效唑粉剂,每亩用药50~60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在冬小麦返青起身期使用20%壮丰安乳剂小麦专用型,每亩用30~4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施;此外也可于小麦分蘖后期、拔节前期喷洒0.3%矮壮素,亩喷药液800~100公斤,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第一、二节间变短,植株矮化、茎秆变粗,根系发育粗壮,能有效地防止小麦倒伏,并可增产10%以上。
⑶搭建合理群体结构 适期适量高质量播种;推广宽窄行种植,宽幅匀播等措施。这对不同小麦品种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预防倒伏、提高产量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⑷强化田间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中耕锄划,推迟浇春一水,镇压,科学浇水。
3.倒伏后补救措施
小麦发生倒伏后,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影响,易造成籽少、粒瘪,产量明显下降。为了使倒伏小麦不减产或少减产,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补救:
⑴竹竿轻抖,不可打乱倒向 对于风雨造成倒伏的麦田,在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以减轻压力帮其抬头,但是不可以挑起而打乱倒向。
⑵不扶不绑,顺其自然 小麦倒伏一般都是顺势自然倒伏,麦穗、穗茎和上部的旗叶及旗叶以下的1~2片叶的基部基本都露在表面,由于植物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小麦倒伏3~5天后,叶片和穗轴就会自然翘起,特别是灌浆前、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因此,小麦倒伏后,杜绝人工扶起或绑把,要采取小麦自然抬头的方法,防止进一步减产。
⑶及时防治病虫害 小麦倒伏后,土壤潮湿、田间郁蔽,利于病虫害的发生。蚜虫、白粉病、锈病是小麦生育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对小麦的千粒重影响很大。5月中旬要及时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进行 “一喷综防”,达到杀虫、防病、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