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胡 草
(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 710077)
有一种说法,水果畸形是膨大剂施用过量造成的,食用畸形的水果会有害身体健康。一时间,人们将水果的外形当做评判水果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水果的口感和味道。有一些水果外形不是很好看,味道和营养都不受影响的水果,就无人问津了。
造成水果的大小不一、畸形的原因有很多,膨大剂使用不当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原因之一,对其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有辐射和环境因素以及病虫害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用专业术语来解释这些因素,就可以叫做是逆境胁迫,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果实形状出现一定变化。
民间有种说法:“歪瓜裂枣更好吃”、“虫桃烂李,好吃无比”。受到逆境胁迫的水果,往往会加速释放更多的乙烯,而乙烯是刺激果实成熟的一种物质,它可以将果实中的糖类物质进行诱导使其含量上升,酸度下降,进而显示出更加美味的形象[1]。所以,民间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使用膨大剂过量而造成的畸形果实,往往伴随着果实疏松,水分增加,干物质减少,硬度下降,容易破裂和不耐储存等特点,也是容易辨别的。
在2011年的5月,中央电视台对江苏省丹阳市的某镇进行了报告,主要是因为该镇的村民种植的西瓜出来的爆炸现象,这也导致该村民直接损失了二十多万。后来才知道,该村民种植的西瓜是在不当时期喷过膨大剂的日本“全能西瓜”。这件事情一经报道之后,很多人都开始对膨大剂是否存在滥用风险、使用膨大剂的瓜果会不会对人体有害产生了担心的心理。
首先爆炸西瓜与品种有关,日本这种西瓜本身的特点就是皮薄、而且容易裂。其次就是天气等环境因素与习惯的生长特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说,西瓜这种水果在经过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之后,如果在短期内突然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就会比较容易出现胀裂的情况。第三是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在西瓜种植过程中使用膨大剂一般应该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的1-3天,然后按照标准的用量进行喷洒,避免过量。出现西瓜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使用膨大剂的时候,直接在西瓜快要成熟的阶段喷洒,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裂瓜的现象。“爆炸西瓜”现象属于个别情况,在国内很少出现,别的省份也未见发生,所以属于生产技术问题,并不是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想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管理,使其合理规范[2]。
植物激素是一种植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能够对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进行调控,甚至可以对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都有较大的影响。植物激素是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在现代化农业如此发达的今天,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用来人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这一类化合物,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而“膨大剂”就是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
氯吡脲,俗称“大果灵”、“膨大剂”,化学名称是 1-(2-氯- 4-吡啶基)-3'-苯基脲。商品名称有氯吡脲、吡效隆、脲动素、施特优等,国外名称有 4PU- 30、CPPU、KT- 30。氯吡脲是苯基脲类衍生物,具有细胞分裂活性,其作用机理与细胞分裂素(6-BA)相同,但活性要高 10-100倍,氯吡脲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扩大,对器官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对于瓜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很多程度上促进果实的坐果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上[3]。
膨大剂是由美国首先研发成功,并用几十年时间对膨大剂的毒性、人体代谢、环境变迁、致癌性、饮水暴露等多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安全评估。美国国家环保署(EPA)风险评价报告认为:对膨大剂残留物的暴露总和,无论是对普通人群,还是儿童,都可确认为是安全的,不构成损害。2004年膨大剂在美国国家环保署(EPA)正式注册。现今允许12种农产品使用,包括甜樱桃、梨、猕猴桃、葡萄、无花果等,残留限量为0.01-0.06mg/kg。
欧盟在2005年9月发布了有关膨大剂评价报告的初稿,报告对膨大剂的相关数据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后表明,现今氯吡脲在欧盟的使用范围及其广泛,包括水果、坚果、蔬菜、食用菌、茶叶、油料作物、粮食、香辛料、畜禽产品及其制品等,涉及300余种农副产品,残留限量0.01-0.05mg/kg。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使用膨大剂,在90年代初的时候,膨大剂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增产型技术,并且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从现行登记使用范围可以看出,包括黄瓜、橙、枇杷、猕猴桃、葡萄、西瓜、甜瓜等7种农产品,残留限量为0.05-0.1mg/kg,并且被列为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尽管使用膨大剂后植物会迅速膨大,但对人体不会产生这样的反应。激素在作用于人体细胞的时候,需要与特定的蛋白质进行结合,但是人体中没有植物激素可以进行结合的特定蛋白质受体,因此膨大剂对于人体来说,是无法形成调控影响的。对于人们经常担心的“性早熟”、“发胖”、“内分泌失调”等情况,是无法因为植物激素形成的。
虽然它不能调控人体生长发育,但是它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具备一定毒性。与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样,膨大剂在投入生产和使用之前,都会通过严格的田间试验、毒理研究,来保证其应用安全性,并且有严格的施用限量。氯吡脲属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畜安全,常规生产不污染环境。有学者评估了氯吡脲在中国居民日常膳食中的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长期慢性膳食摄入和短期急性膳食摄入都远低于安全界限,我国现有的氯吡脲残留限量标准对消费者膳食风险具有较高的保护水平。也就是说,常规使用氯吡脲,对人是无害的。
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膨大剂对水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研究表明,将适当的浓度的膨大剂施用在猕猴桃上,不但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还可以增加果实中的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钙、磷、镁含量,来提高果实品质。将0.1%氯吡脲在荔枝上进行使用,一方面可以对荔枝的细胞分裂起到促进作用,加快蛋白质的形成和器官发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坐果率,减少落果的情况。将0.1%氯吡脲施加在甜瓜上,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增加甜度,且无明显药害。当西瓜开花时将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涂抹在瓜柄上,可刺激生长并显著提高西瓜座果率,提高产量,同时还能增加西瓜糖份及维生素C的含量[4]。此外,使用膨大剂也是市场的需求。不使用膨大剂的果树,果体小,难以销售,果商也不愿意购买,产量、产值都会下降。
膨大剂的使用关键在果农,广大的果农要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膨大剂的利弊进行详细的认识,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农业技术指导部门要切实加强生产指导,确保施药时间、施药浓度及施用方法合理规范,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农药监管部门要加强膨大剂的残留量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杜绝滥用、乱用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