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霞,程 远*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程远,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笔者随导师出诊,发现导师基于不荣则痛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以从血论治为大法自拟养血清脑方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现将一则医案分享如下。
初诊:李某,女,36岁,2019年1月5日。
主诉:反复右侧头部胀痛16年,加重伴恶心3天。
现病史:患者于16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侧头部胀痛,自行服用止痛药(不详)后减轻。此后遇劳累、情绪紧张、睡眠不足时,头痛反复发作,性质类似,头痛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严重时伴恶心呕吐。3天前,患者因劳累后头痛加重伴恶心。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头痛,恶心,头晕,心悸,乏力,纳差,睡眠差,二便正常。
诊查:舌质淡,苔白,脉沉弱细
中医诊断:头痛——血虚证
治法:养血清脑,和络止痛
处方:自拟养血清脑方加减(当归20 g,白芍30 g,丹参30 g,红景天10 g,川芎20 g,菊花10 g,葛根20 g,白芷15 g,天麻10 g,石菖蒲20 g,细辛5 g,炙甘草10 g。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1月12日,患者自诉服药后1日,头痛减轻,无恶心。服药后3日,心悸、头晕改善。乏力逐渐减轻。其余症状与初诊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药已对症,效不更方,仍拟前方加减。前方加茯苓30 g,酸枣仁30 g。
三诊:2019年1月19日,患者自诉头痛、恶心症状消失,心悸、头晕、乏力较二诊明显减轻,饮食及睡眠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中当归为君药,味辛性温,归肝、心、脾经,主入血分,补血养血,活血止痛。臣以川芎味辛性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芍味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红景天味甘性平,归肺、心经,益气活血养血。佐以菊花平肝疏风明目;葛根升阳止痛;白芷、细辛祛风止痛,清利头目;天麻祛风通络,平抑肝阳;茯苓健脾宁心;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养心益智。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养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清脑,和络止痛之效。
中医对偏头痛有较早的认识,多称之为“偏头风”、“偏头痛”、“厥头痛”等。病因多归结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头痛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窍,雍滞经络,不通则痛。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内伤偏头痛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气虚、血虚、肾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气血虚弱,不荣则痛。但许多医家另辟蹊径,从不同理论,不同方面解读了偏头痛的病机。沈燕[1]从“神”这一理论分析偏头痛发生的机制,其认为产生神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血和髓,脑为髓海,心主血脉,心血上呈脑髓,脑藏精髓而神明,故神清;偏头痛迁延日久,久病多虚,则脑髓不足,脑神受损,故神呆。李金博[2]等将偏头痛病机的归咎于血虚肝风内动,指出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血亏虚,无以制约肝阳升发,肝风内动,清窍被扰。有学者认为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偏头痛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云:“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隅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若偏头痛长期反复发作,伏邪日久入络,入络之邪与营血交汇,瘀滞不去,进而加剧脏腑失调、气机逆乱,影响气血津液代谢而变生痰浊瘀血,甚则动风化火,风火痰浊瘀血循经上犯,致使清窍失和,病情加重[3]。在治疗上,许多医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取得了确切疗效。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不外乎终止发作的药物如麦曲坦类、角胺类、非甾体类抗炎药、选择性5-HT受体激动药、止痛药等,尽管这些药物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循证医学的认可,然而仅可减轻头痛发作程度、减少头痛发作的频次、持续时间,无法终止偏头痛的再发,其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及出血风险,具有药物依赖性及成瘾性。长时间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演变成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临床上治疗偏头痛多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风论治,程远教授以从血论治为大法,自拟养血清脑方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