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亮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为根本保障,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但在当今网络社会,由于多元化网络技术手段对政治的全面渗透和介入,国家政治安全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政治安全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安全形态。特别是网络技术革命与社会急剧转型的交织,更是凸显了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性,有研究强调“维护好网络政治安全是根本”[注]罗俊.维护好网络政治安全是根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23.,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何有效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实现网络化背景下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
网络政治安全所反映的是网络技术变革与政治体系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内在的关联,决定了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必须将网络技术作为重要变量加以考察,所以,注重从网络技术层面入手对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展开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强调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其的积极价值的挖掘,是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重要思路。目前,虽然我们在大力发展网络技术,推进网信事业发展,但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促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过多地强调对网络技术的严格管控,而忽视了对其的积极利用以及由此给政治安全带来的机遇。与之相应,大多数研究也都集中于如何对网络进行引导与管制,从互联网深层机理入手对网络安全治理进行的研究较为薄弱[注]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4):82.。本文基于网络技术视角,经由考察网络技术变革与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内在关联,进而对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的网络技术路径进行分析,以促进对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
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以网络技术变革及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为基础。在网络社会这种特殊的时代场域中,多元化网络技术手段与政治体系的深度交融和互动,使得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国家改革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深层社会矛盾的凸显,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政治安全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政治安全被置于“根本”地位。与之相应,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政治安全问题,并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政治安全展开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政治安全研究也因此成为热点议题。按照学界的代表性观点,所谓政治安全,意指国家政治体系不存在颠覆性威胁,具有较高政治合法性且治理良好的状态,以及能够有效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具体言之,即国家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维持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各种变化,从而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我国而言,社会主义政权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社会政治秩序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基本内涵。政治安全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它对国家整体安全具有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那么要实现国家的整体安全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当今网络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国家政治安全表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技术也因此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变量。
无疑,网络技术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人们利用多元化的网络渠道进行政治表达,参政议政,这样不仅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而且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不满情绪借此表达出来,也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可以避免社会矛盾长期积压得不到表达和疏导而对政治稳定造成的威胁;广大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民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改变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形象,也能更直接、更全面、更真实地发现社会问题,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应对,防患于未然;社会各主体借助网络渠道对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有助于政府发现自身问题,以便能及时纠错,促进科学施政;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征和信息传播优势,也为政府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引导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固有政治属性,“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程同顺,张文君.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传播——对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与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6):68.,有助于促进意识形态工作。
但是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发展也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空前挑战。比如,互联网高度开放、自由等特征,使得人们对政府官员腐败、不作为、乱作为的曝光较为容易,社会转型发展中所累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都借助于网络空间呈现出来,而且在一些网络推手、大V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这会直接挑战政府权威,对其施政构成冲击;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充斥着网络空间,特别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经过广泛的传播很容易动摇广大网民原有的政治认知基础,这对政治安全的危害甚重;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及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跨越国界的网络政治信息自由流动,不仅容易导致许多国内问题国际化,尤其是各种负面宣传和舆论导向会对中国现有相关制度构成挑战,而且还会为境外各种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提供便利,所以有研究强调中国目前仍然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威胁[注]马钟成.美国“颜色革命”战略及其应对思路探讨[J].探索,2015(1):165.。虽然互联网在我国表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如今我国也已是网络大国,但我们对于互联网仍然是未知多于已知,网络空间仍然存在许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政治安全风险。
网络技术变革及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国家政治安全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正是该背景下的产物。正如有研究所强调的,网络威胁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危害性不亚于传统战争,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安全的挑战,是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注]章德彪.网络政治安全:一些国家执政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及应对措施[J].当代世界,2010(7):52.。特别是网络空间各种网络谣言的生成及广泛传播,已经成为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隐患[注]李昊青.面向政治安全的网络谣言生态治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8(10):43.。而网络政治安全,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基于网络技术与政治体系的深度交融与互动,国家政治体系有效运转,不受因网络作用而促成的各种因素的威胁、颠覆和破坏,保持安全稳定的一种良好状态[注]刘远亮.网络政治安全内涵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45.。
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8年3月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而维护网络政治安全则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有研究指出,该领导小组的规格之高,不亚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也不低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网络政治安全之重视[注]杨光斌.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57.。现如今,网络政治安全已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地”“要地”“险地”,只有确保网络政治安全,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因网络技术发展和广泛运用而引发的各种国家安全风险[注]刘永红.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5(5):22.。因此,基于网络技术对政治安全的威胁和挑战,“政府应该首先确保网络政治安全”[注]胡象明,罗立.系统理论视角下政治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探索,2015(4):85.。学者们之所以突出地提出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正是对网络社会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发生诸多深刻变化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折射出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改革发展中必须受到特别重视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网络政治安全意味着在急剧变化的网络社会环境中有效消除各种网络风险和威胁,社会主义政权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受冲击,政治制度、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秩序等保持安全稳定,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一种良好状态。但事实上,日益突出的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美国学者谢淑丽(Susan L. Shirk)在研究中指出,互联网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影响,是它可以绕过官方审查而高效传播信息,虽然中国政府通过一定程度地削弱对网络的控制来促进经济发展,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风险,其中最令中国共产党担忧的,以及促使其在媒介内容控制机制不断投入巨大精力的,是自由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给国家政权造成的潜在挑战和威胁[注]Shirk S L.Changing media,changing Chin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因此,如何有效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进而有效防范化解复杂的网络政治安全风险,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必须看到,伴随多元化网络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及在政治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将更为突出:一方面,传统的诸多维护政治安全的方式在网络社会已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国家政治安全治理又必须要符合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由于网络空间瞬息万变,网络监管的难度不断增加,完全控制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已不再可能,网络监管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也将更为严峻,这于是成为网络政治安全治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既然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是由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运用而引发的,那么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就理应将网络技术作为重要抓手。固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之于网络政治安全是起到推进作用还是反作用,关键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而且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根本也并不在于网络技术本身,但由于网络技术变革与国家政治体系的深度交融和互动,这种客观实际决定了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本身就包涵了网络技术路径的逻辑诉求。
网络政治安全反映的是网络技术变革和政治体系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因而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技术特性。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对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构建出整个人类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全向链接,即任何一个个体可以与任何一个遥远的个体形成直接的即时链接,而不需要任何中介方式,也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种状况促使了一种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强链接形态的形成[注]何哲.网络社会时代的挑战、适应与治理转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5.。所以,作为一种巨型生活工具,互联网本身是一个高技术符号的交换系统,它所提供的基本功能即所谓的“在线沟通”,人们利用这一沟通工具,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各种互动,实现点面交织的网状沟通。正是这种虚实兼在的生活样态,奠定了网络治理的技术基础[注]何明升,等.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0.。如前文所述,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是由网络技术的政治运用而引发的,因而依照网络技术的特殊运作逻辑、规范引导网络技术运用,是防范化解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安全风险的必然诉求。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在这一点上它与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是一致的,但自身的诸多优越性,又使其迥异于传统的大众媒介形式,而且它的广泛运用及所产生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传统大众媒介的范畴。比如《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6)在分析网络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时指出,它是信息传播新渠道,是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文化繁荣的新载体,是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是合作交流的新纽带,是国家主权的新疆域;在分析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时,特别指出利用网络干涉他国内政、攻击他国政治制度、煽动社会动乱、颠覆他国政权,以及大规模网络监控、网络窃密等活动严重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注]中国网信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2016-12-27].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926.htm.。也正是在网络技术与政治体系的深度交融与互动中,催生出了网络政治安全这种新的政治安全形态,其鲜明的技术特性,内在地决定了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必须要将网络技术作为重要抓手。所以,强调网络技术的作用,从网络技术运用的特点及深层机理入手对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展开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这是由网络政治安全本身鲜明的技术特性所决定的。
教师需对各类文学理论、文化史、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等方面了然于胸。为学生构建大体文学史框架,让学生能对各时期文学、文化状况大体了解,以便对课外读物风格主旨的把握,注重文本分析的训练。朱光潜说“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和执着,就如“猛将用兵、酷吏治狱”;孙绍振教授对文本深层结构的解读;陈日亮老先生对各篇文章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我们首先是读者,对文字和篇章结构敏感。
对于国家政治安全来说,互联网具有双面作用,它既能促进政治安全,也能成为危及政治安全的重要诱因,故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要旨就在于如何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价值,同时避免其对政治安全产生负面效应。事实上,技术与政治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技术越来越对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影响政治的内容、结构及运行方式等;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政治的引导和规范[注]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0.。因此,政治对技术发展及运用的调节、引导和规制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方式来引导技术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更加符合政治发展的需求。以网络技术为切入路径促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消除或降低其负面效应,由此来确保网络化境遇中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稳定。
“互联网+”行动可以说是近年来我们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重要尝试,它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的有效方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并强调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从中可以看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是解决社会转型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防范化解风险进而促进安全治理中尤其如此。因为,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政府和公众之间实现了直接沟通,这必将有利于矛盾的化解,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注]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9.。在制度化表达管道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空间事实上成了人们表达诉求和参与决策的主要管道,而且技术赋权也增加了网络技术的影响力,重塑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所谓的“新媒体时代的权力大迁移”[注]王山,奉公.技术赋权、创造性破坏与以人为本——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对于政府而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感知社会动态,对网络空间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对网络舆情及时疏导,实现与社会间的畅通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手段在主体间互动方面的优势,对于有效防范化解诸种网络安全风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乎网络政治安全。
在网络社会,政治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对自身进行“重塑”,对自身的结构、功能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比如有研究指出,在网络社会,原有的正常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力于网络结构,原先层级的社会结构被非层级的混沌形态的网络社会逐渐吸收和消融,整体社会呈现出更加复杂和非固定结构的特征[注]何哲.网络社会时代的挑战、适应与治理转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135.。如今,网络技术事实上已经成为人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并且改变了既有的政治表达、参与、动员、沟通模式以及权力和权利关系,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不论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政治沟通状况的变化,网络民意在政府过程中重要性的凸显,还是政治表达及参与、动员、沟通模式等方面的变化,都考验着政治体系对网络技术变革的适应性。
必须认识到,这种适应性绝非来自对网络技术施以简单的控制。原因就在于,实践中控制网络技术是一回事,而控制虚拟技术场域的信息流又是另一回事,而且虚拟技术场域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内容很有可能恰恰与控制虚拟技术者的意愿相悖,但其对之又没有足够的办法[注]张雷.虚拟技术的政治价值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52.。其结果往往就是,政府越是严格控制网络,越不利于网络技术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上的积极作用的发挥,越会激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增加新的政治安全风险。换言之,政治体系只有对急剧变革的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顺应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要求,进而才能更为有效地应对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相反,如果政治体系与网络技术变革格格不入,不能应对因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风险和挑战,那么要维持自身的安全和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强调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为了增强政治体系对网络技术变革的适应性,进而实现网络技术变革和政治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种适应性正是政治体系维护和实现网络政治安全能力的另一种呈现。
如前文所述,从网络技术本身入手,侧重于对多元化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并挖掘其对于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积极价值,这是在当今网络社会有效应对诸多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的重要路径。所以,遵循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多维度探讨实现网络政治安全的可行路径,是有效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现实需要。
在应对网络社会诸方面风险和挑战上,网络技术观念至关重要。如同P.W.辛格和艾伦•弗里德曼所指出的,新的技术及其应用将会颠覆我们的观念,就像网络空间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已经颠覆了很多东西,比如安全性,现在和将来由于对网络空间的不可预知,我们会对网络空间产生恐惧,然而这是没有必要的,无论未来发展如何,我们只需要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制定审慎的应对策略[注]辛格,弗里德曼.网络安全:输不起的互联网战争[M].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51.。现实中,恰恰是网络技术观念存在局限,影响着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比如有研究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治理效果是滞后的,其首要问题是网络治理的价值定位问题,也即网络治理理念问题[注]刘素华.略论中国网络治理理念的完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100.,网络技术观念是其重要方面。所以,在网络政治安全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网络技术对国家政治安全治理提出的挑战,不断摒弃具有保守性、封闭性的传统政治安全治理观念与方式”[注]刘达禹.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国家政治安全治理界限的扩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65.。也就是说,以网络技术为切入路径促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首先需要我们改变诸多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技术观念。
尽管也有研究指出,在如何应对网络技术的问题上,中国政府面临着十分矛盾的处境:一方面必须努力追求信息技术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又要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政治噪音;一方面乐意见到通过在线方式改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试图节制民众的热烈表达以及衍生而来的狂躁情绪[注]李永刚.“国家防火墙”:中国互联网的监管逻辑[J].二十一世纪,2008(2):79.。但从总体上看,主要还是倾向于通过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管控来消除安全风险,这从深层次折射出了一种消极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观念。实践中,一些政府官员对网络惊慌失措、望而生畏,对网络舆论视而不见者有之,拒绝采访者有之,屏蔽、删除、封杀网贴者亦有之[注]曹峰旗.恐惧、技术恐惧与官员网络恐惧[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4):62.。这些行为反映出一些政府官员的网络技术观念还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技术观念诉求,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网络技术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冲击,从而对其严加管控、处处提防,实际上并不利于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解决。而要跳出这种困境,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技术观念,特别是需要形成开放包容的、积极互动的、协商对话的、法治化的网络技术观念,并客观认识网络技术变革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进而从网络技术观念层面促进诸多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解决。
有效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正确的网络技术观念是前提,而要解决具体的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则要落脚于对多元化网络技术手段的积极利用。一如学者所言,对中国政府来说,“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将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介引入政治生活之中,而是如何更好地应用好这些技术以提升执政水平的问题”[注]杜骏飞.互联网思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79.。近年来所出台的规范文件,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等,都强调了对互联网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而且“互联网+”也已成为网络社会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实践中也在不断创新对网络技术的利用以解决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但仍然要看到,我们在利用网络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网络政治安全治理中过分强调对网络媒介的管制和对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利用网络技术化解安全风险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些领导干部的网络运用水平不高,对网络空间网络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一味地进行消极回应;等等。这些都是突出问题。
互联网之于转型中国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礼物,只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它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治安全等将大有裨益。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网络的管控和严防死守,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网络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而且还容易积压矛盾,引发新的不安全因素产生。更何况,在网络社会,任何一个组织要对网络传播媒介及传播内容进行完全垄断和控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政府部门来说,“与其花大力气屏蔽各种站点,还不如集中力量减少黑箱操作,增强政治透明度,主动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注]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9.。这也说明,现实中政府需要切实转变消极的网络技术利用方式,积极利用多元化的网络技术手段促进社会转型发展中积累的深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以避免诸种消极的网络技术运用导致的对社会利益表达诉求的排斥而造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进而使网络技术成为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实现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增量。
随着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渗透和介入有所加强,借助于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以及各种跨越国界的网络政治攻击和渗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从而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风险特别是国家政治安全风险。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1).,而这正需要发挥网络治理的作用。强调以网络技术为切入路径促进网络政治安全,客观上需要不断加强网络治理,规范网络技术运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积极推进网络治理,不但可以规范网络技术运用,促进网络政治健康发展,也可以借此不断挖掘网络技术潜力,以发挥其在促进网络政治安全中的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在网络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网络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治理”“运动式治理”等,而且网络治理中政府和网民都面临着现实困境:对于网民来说,权利与义务不对称,普遍缺乏承担责任、自律自治的动力,放纵性地经常“出轨”;对于政府来说,想有效治理网络,但由于全能式的管理,反而管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暴民”[注]胡泳.困境与共谋:中国网民权利分析[J].新闻记者,2009(11):70.。治理不完善会不断加剧网络政治安全风险,这会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网络技术进行管控的欲望,而政府越是对网络严防死守和管制,越容易激化与社会间的矛盾和冲突,越容易引发激进的网络行为以及消解政府与社会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就越不利于网络政治安全。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思维,以现代的互联网思维来认识网络政治安全问题,进而不断优化网络技术治理, “建设健康、绿色、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塑造安全的网络信息传播及网络技术利用环境。特别是需要积极构建全过程的网络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网络安全风险应对机制,健全网络空间法规体系[注]李昊青.面向政治安全的网络谣言生态治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8(10):43.,并严惩各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进而不断提高政治体系应对网络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网络政治安全以特定的网络政治样态为基础,而网络政治正是在网络技术利用基础上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结合,所以具体的网络技术问题,比如相关网络技术服务、网络技术运行、网络技术管理等,都是网络政治安全治理需要特别重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推进网络技术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政府的网络技术运用水平以及网络技术风险的攻防能力,是应对因网络技术运用而引发的诸多政治风险,确保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虽然已是网络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尤其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的信息传播和聚合能力空前增强,网络安全治理日趋复杂,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大搞技术霸权,进行各种监听、窃密以及发动网络攻击等,直接危及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1).,其重要论述所强调的正是网络技术创新之于当今网络社会背景下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有数据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和重要行业82%的服务器、73.9%的存储设备、95.6%的操作系统、91.7%的数据库都是国外产品[注]许开轶.网络边疆的治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新场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32.。实践中,正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导致我们应对网络风险和挑战的整体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大规模、有组织的网络攻击,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的技术基础薄弱。所以,着力培育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研发,增强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对各种网络政治风险的防控能力,进而满足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技术需求,是推进网络安全治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网络社会,积极推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防范化解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安全风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应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作用,网络技术路径是一种必然选择。但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它并非简单的对网络技术的控制,而是侧重于从网络技术的深层机理入手对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展开分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强调的是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其积极价值的挖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技术观念,通过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治理,以及进行持续的网络技术创新,多维并进,有效应对网络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进而提高政治体系维护和实现网络政治安全的能力。当然,网络技术是日益变化的,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变迁,还涉及相关的制度、文化以及权力和权利关系等方面的变化,网络技术正是通过这些方面来发挥其巨大影响的。所以,以网络技术为切入路径促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结合其他路径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