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海岛旅游开发及其反思
——青岛市L岛的实地研究

2019-01-04 02:16
关键词:渔村海岛渔民

刘 敏

(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一)研究问题

作为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海岛生态系统较为封闭和脆弱,极易受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21世纪以来,面对海洋生态退化与海岛发展问题不断加剧的压力,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了对海洋生态治理与海岛生态保护的投入和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制度相继出台,休渔、禁渔、海洋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岛礁等相关海洋治理与海岛保护的项目也陆续建设,一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在海岛落地生根。

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海岛旅游近年来得到推进。相关研究指出,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1]扶贫脱贫、[2][3]乡村转型发展[4]及乡村振兴[5][6]等有重要作用。但亦有相关研究指出,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海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7]无规划的旅游项目带来海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8]海岛旅游安全[9]等问题,旅游开发并没有给海岛带来预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0]笔者在青岛市的实地调查也发现,目前海岛旅游开发普遍面临经营粗放、产品雷同与利润低下等问题,海岛生态破坏与海洋污染问题突出,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现实困境。

海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11]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对于极为脆弱的海岛生态系统与仍然贫困落后的海岛渔村而言,海岛旅游开发是否可以成为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我们又该如何促进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视角:海岛旅游开发的环境经济社会学研究

与西方环境社会学主要关注环境问题背后的权力不平等,并强调从市场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来推进环境治理不同,由于东亚乡村社会地少人稠与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不仅环境问题与当地居民传统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需要推动传统经济活动的现代转型来实现。

以波兰尼(Karl Polanyi)“市场活动嵌入社会结构”[12]及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13]等嵌入性理论(EmbeddednessTheory)为思想来源,日本社会学家、环境社会学会长池田宽二教授提出“环境经济社会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ology)的理论视角,来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治理与环境政策走向进行分析和解释。该理论视角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命题,即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属经济活动;无论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活动,还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活动,两者都嵌入社会关系之中。[14]

环境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在历史和现实场景中解释海岛旅游开发、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关系的新路径。就海岛而言,其生态环境问题因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等不合理的海洋经济活动而产生;而作为海洋生态治理和海岛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海岛旅游开发实质也是一种海洋经济活动。无论是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还是海岛旅游开发,这些海洋经济活动都镶嵌于海岛社会的关系结构之中。参与其中的社会主体,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发展出不同的行动策略,进而影响到海洋经济活动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并带来社会关系形态的深刻变化,而这正是社会学切入海洋问题的研究入口。

以环境经济社会学为理论视角,本文关注的是海岛旅游开发这一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相关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行动策略及其互动关系,研究目的在于反思海岛旅游开发实践及其问题,并对海岛旅游开发这一经济活动所嵌入的海岛社会关系结构进行分析与解释,进而对海岛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予以探讨。

(三)研究方法与调查地点

本文研究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者2017年9月、2018年7月-8月在山东省青岛市L岛的实地调查,[注]考虑学术伦理的需要,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地名和人名均进行了相应的匿名化处理。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青岛市有大小海岛69个,其中有人居住的海岛10个。L岛位于青岛市东部海域,距离大陆约10公里,海岛面积约7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近2500人,分居在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之中,海岛居民以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注]以上资料来自于笔者的实地访谈和镇政府文件资料。由于197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所带来的海洋生态资源退化,L岛渔村面临发展困境。为改善生活条件,接近三分之二的人口迁出岛外工作和居住,渔村空心化及乡村衰落状况日渐严峻。作为替代性的海洋经济活动,海岛旅游开发被认为是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促进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

二、海洋生态资源退化与海岛乡村发展困境

环境经济社会学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而这一点尤为突出的体现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上。基于长期人海关系互动所形成的海洋经济活动,海岛渔民的捕捞、养殖等生计传统有其内在合理性,但因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所引发的近海渔业资源退化与海洋环境污染加重,也凿凿有据地展示了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内在危机。由于海岛渔村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及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发展潜力有限,海岛渔民生存面临困境。大量渔民只能上岸和流向城市就业,日益严峻的渔村空心化问题使得海岛乡村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困境。

(一)海岛渔民及其生存困境

传统渔民以船为家,以海为田,常年在海上漂泊,以耕海牧鱼来维持生计。为应对诸多海洋自然灾害及突如其来的危险,渔民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模式,包括密切注意洋流及鱼群洄游时间并由此开展季节性出海捕捞,以及将海岛开发为避风港、中转站和栖居地等。

有人居住的海岛大多极具生态价值。一方面,海岛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带来的水汽在海岛的迎风坡上形成地形雨,可以为海岛渔民及往来船只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另一方面,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海岛可以为在海上作业的往来渔民提供新鲜食物和补充物质资源,进而解决生存问题。此外,海岛上的木材也是渔民建造和修补渔船的重要材料。借助海岛特殊的生态价值,以及方便海上作业,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渔民选择留在海岛居住和生活,共同享用着海岛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资源。

海岛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在海洋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海岛生态保护上有其合理性,但并不能天然地视渔民为海岛保护者。由于海岛地形陡峭,河流湍急,但凡遇到暴雨,土质疏松的地方极易出现塌方和形成泥石流,从而对处于海岛洼地的渔村形成威胁。为此,对海岛渔民而言,保护森林和不在土质疏松地方从事农业种植,其直接目的并不在于保护海岛生态系统,而是因为不当的海岛开发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而威胁渔民生存。

鉴于海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可依赖的发展资源有限,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岛渔民经济活动受限,世界范围内的海岛渔民大多是边缘性群体,海岛渔村也大多处于一种结构性贫穷的状态。在L岛,为了生存的需要,海岛渔民在生产生活中会特别注意保护海岛,并因此发展出一整套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本土生态知识。例如,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砍伐树木和开荒种地在海岛是不被允许的。

怎么能在海岛开荒种地呢?那样的话一刮风下雨马上就把土和庄稼给刮走了,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石头了。我们这谁家要是到山上开荒种地,全岛人都不答应(渔民M访谈,个案2018年7月13日)。

尽管为了生存的需要,海岛渔民有着保护海岛生态的意识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岛渔民是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者。自1950年代海洋渔业工业化以来,海岛渔民过去以满足生存为主的传统海洋捕捞行为,也开始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捕捞,过度捕捞也加剧了海岛周边海洋渔业资源的退化问题,海岛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面临严重内在危机。在L岛,渔民普遍反映,很多时候,他们一天的渔获仅仅是几斤小鱼小虾、甚至一无所获。为此,他们不得不驾船航行到远离海岛的海域去捕鱼。

那个时候(1980年代初期),我们这里也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开始的时候,我们搭伙承包生产队的渔船出海,打回来的鱼虾平分。由于打回来的鱼虾多,效益好,队里的渔船不够用,于是大家就都贷款自己买渔船。有了自己的渔船,谁不想多捕鱼虾呢?谁不想多赚钱盖新房子给儿子娶媳妇?大家一拥而上,海里的鱼就不够捕捞了(渔民J访谈,2018年7月19日)。

值得注意的是,近20多年来,L岛渔民的传统捕捞区域在不断缩小。例如,朝鲜半岛西部海域曾是L岛渔民的传统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然而,因1994年《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L岛渔民的捕捞区域受到严重挤压,因此引发的越境捕捞纠纷事件频繁发生,渔民不得不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生存。

(二)海岛空心化与海洋生态保护的新问题

进入21世纪,海洋生态治理与海岛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由于海洋渔业资源退化和海岛渔民的生计困境,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需要转型,需要替代性的生计方式来替代捕捞和养殖。为此,国家开始积极通过推进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等政策,来推动渔民上岸转产,渔民也开始大量搬移海岛和进城定居,海岛人口空心化现象加剧。

在L岛,渔民的外迁不仅是政府引导的结果,更有海岛自身发展的原因。海岛大多远离大陆,被海水包围和隔离,对外交通困难。加之受制于地形起伏较大等因素,岛内交通也大多不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为此,相较于陆地乡村和城市,海岛的现代化建设相对落后,渔村的生活条件也更为艰苦。特别是对许多接受过岛外教育的年轻渔民而言,考虑到职业发展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大多选择在岛外的城镇居住工作,而非返回海岛从事捕捞或养殖。此外,海岛的人口流失也带来了海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局,进一步加剧了海岛的生活不便和渔民的人口流失,L岛的多个渔村因人口流失而丧失发展活力,从而逐步沦为“无人村”。

渔民上岸与海岛人口减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生态治理模式所希望取得的政策后果,但应该看到,由于现阶段我国还远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态治理体系,加之海岛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及管护海洋生态上的独特价值,海岛渔民的大量流失,会导致负载在渔民身上的海岛发展资源及相关海岛保护的本土生态知识大量流失,渔场和海岛处于一种无人保护和无人监管的状态,不仅海洋权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海洋生态保护也会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在理论上,渔民上岸有利于海洋生态资源的恢复和海岛保护,但在实践过程中,过度捕捞问题并没有因为海岛人口减少而发生实质改变。

现在外面(注:指海岛周边)有太多零星的外来渔船,虽然我们岛上的渔民少了,但海上的渔船一点也没有减少(渔民W访谈,2018年7月18日)。

在L岛的进一步实地调查还发现,由于海岛渔民的生计方式相对单一,渔民的富裕程度也大多与捕捞、养殖等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相关,那些技术好、善于经营的渔户也大多是海岛较为富裕的渔户。相对而言,相对富裕的渔户上岸的倾向要明显低于贫困渔户,他们更倾向于大量聘请外来务工人员来扩大捕捞或养殖规模,进而获取短期收益。而随着海岛市场化的程度加深,渔业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贫穷的渔户更愿意领取政府补贴和上岸前往城镇生活和打工。

此外,实地研究还发现,尽管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在海岛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行动,但随着渔民人口流失及海岛空心化问题的加剧,以政府财政投入和工程修复为主要手段的海岛生态修复和保护行动,在实践过程中因缺乏渔民和渔村的参与而难以在基层扎根,并面临“事倍功半”的效果和治理不可持续的风险。例如,由于海岛生态环境较为严酷,在强劲的海风与腐蚀性的海浪共同作用下,即使是较为简单的植树造林也变得困难重重,树苗经常是死了补、补了死,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岛生态修复及保护模式成本高昂。

我们从小在这个地方长大,十分熟悉这里,政府如果让我们来照顾海岛,绝对比园林公司照顾得更好。但政府宁愿将栽树的项目承包给外地园林公司,也不愿意让我们这些本地人来做这些事情(渔民J访谈,2018年7月20日)。

换言之,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生态治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岛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保护,但也带来了海岛空心化问题,政府主导型模式也面临成本高昂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此,需要重新审视渔民在海洋生态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而通过发展海岛旅游来推动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现代转型,则成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推进海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三、旅游开发与海岛乡村振兴

尽管海岛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常常会带来海洋和海岛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将海岛发展与海洋保护简单地对立起来,在赋予环境保护以合法地位的同时,将海洋经济活动简单地定义为环境破坏,认为海洋经济活动与海洋生态保护必然不相容。环境经济社会学认为,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属经济活动,即经济活动事实上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均衡。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岛旅游等现代海洋经济活动的兴起,不仅带来了海岛渔村与陆地城镇的关系深化,同时也带来了海洋保护与海岛开发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海岛渔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乡互动,传统渔民的海洋经济活动得到改善,海洋保护与海岛开发的关系也由紧张走向协调。

(一)海岛渔村与陆地城镇的关系深化

尽管海岛散布于海洋之中,海岛与大陆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隔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岛是“孤岛”。事实上,由于生存的需要,海岛渔村与陆地城镇之间形成了稳定的贸易网络和复杂的互动关系网络。海岛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主要依赖于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密集劳动投入,加之海岛地形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能够开发出来作为耕地的面积有限,为此,海岛渔村难以实现自给自足,必须发展对外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须品。

在过去,海岛居民主要通过“舟楫之便”来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出售渔获和海盐等,来换取粮食、蔬菜、布匹等生活必须品,进而收获“鱼盐之利”。虽然海岛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是渔业捕捞,但与陆地城镇的商业交换对其生计生活方式的维系也至关重要,而这正是海岛渔民生计方式与众不同的地方。基于对外贸易所形成的渔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网络,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如渔民可以用海鱼来换陆地城镇居民的粮食和蔬菜,以至于不用在生态脆弱的海岛上开荒种地。换言之,对海岛渔民来说,如果不依赖与陆地城镇的互动交往,那么他们就难以在海岛脆弱的自然环境下生存。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岛的优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海岛渔村与大陆城市的互动关系网络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不仅对于海鲜的消费水平增长快速,对于优质海洋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大幅增长。由于海岛旅游开发既能够提供更多优质海洋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又能够推进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型和提升海岛渔村发展韧性,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城镇居民接受和选择,并成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活动。易言之,海岛旅游开发日渐成为一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海洋经济活动,它不以推动渔民上岸和限制海岛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来达到生态保护,而是通过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活动来改善海岛渔民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条件,进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岛乡村振兴。

以前岛上禁止开荒种地和砍树,但老百姓要是没得吃、没得烧的,禁肯定禁不住的。关键是,随着海岛旅游开发和游客的到来,岛上老百姓的收入高了,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宣传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了。现在,他们不但不会去砍树和开荒种地了,相反,都想着法来保护海岛上的一草一木了。现在岛上人工栽种的桑槐树大片大片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比城里的公园都要好(旅游管理区干部C访谈,2018年7月22日)。

在L岛,地方政府也开始将海岛旅游开发与海洋生态治理及海岛乡村振兴等问题相结合。旅游公司、酒店及餐厅等的进驻,对海岛经济的拉动与海岛乡村振兴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为此,地方政府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用于海岛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交通码头改造和扩建等,从而增强城乡互动和拉动城市资本投资海岛,进而推动海岛旅游开发。而蓬勃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带来了大量的发展及就业机会,渔民生计方式及居住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海岛日渐成为了朝气蓬勃的希望之地,海岛乡村振兴得到事实上的推进。

(二)海洋保护与海岛开发的关系协调

对海岛渔民而言,海岛旅游开发的诱因是多元的。通过对L岛的实地调查发现,世居海岛的渔民有着自觉的发展诉求,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来重构海洋经济活动和发展渔村经济,进而改变海岛渔村因海洋渔业资源枯竭而日渐衰败的恶化趋势。此外,海岛旅游开发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就业机会,以及更为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生活设施、更为舒适的住宿条件和社区环境,这构成了本地渔民参与海岛旅游开发的巨大推动力。

由于海岛旅游开发与本地发展机会的增加,一些原本已经定居城市的海岛渔民开始返迁,渔村人口流失及空心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这些返迁渔民大多在海岛上从事民宿或渔家乐等生意,空置的房屋也被重新利用起来。一些年轻渔民尽管没有常年居住在海岛上,但他们同样关心海岛的旅游业发展,并利用所学的现代网络营销知识,通过网络推广民宿、渔家乐及海岛旅游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源和推动海岛旅游业发展。

海岛旅游开发还带来了大量的本地就业机会。除民宿和渔家乐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外,海岛景区对于保洁员、景区管理员、救生员等需求量也十分大,进而促进了海岛渔民的转产和就业。许多饱受海洋渔业资源退化所困扰的海岛渔民,可以不再前往岛外的城市打工和生活,而是在海岛就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且收入有保障的工作。

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渔民不再从事捕捞、养殖等传统海洋经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海洋经济活动已经失去其重要性。相反,在海岛旅游开发这一新的海洋经济活动的推动之下,传统海洋经济活动也在逐渐被重塑。由于海岛是一种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活动,休闲渔业也正在逐渐成为当地推崇的旅游方式。许多游客会选择雇佣渔民的舢板渔船出海,去体验海岛渔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近距离地感受海岛的秀丽风光和渔村的风土人情。此外,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当地的海产品消费,渔民的本地渔获不再需要送到岛外的海鲜市场进行销售,在岛上就供不应求,并且价格比岛外还高出不少。

尽管有些渔民对于海岛的未来发展仍然不乐观,但海岛旅游开发的直接作用是大幅提高了渔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它的间接作用在于基本解决了渔民长期以来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内在环境危机,极大地推进了海岛乡村振兴。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山东沿海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城镇居民对于优美海洋生态环境需要的日益增长,海岛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海岛渔村与陆地城市的关系也进一步走向协调。而这也恰好说明,海岛渔民的海洋经济活动可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四、海岛旅游开发的反思

当海岛乡村社会全面纳入到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时,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传统渔民及渔业社区带来的不仅是海洋经济活动的多元和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海岛社会关系结构的改变。随着过去封闭的海岛乡村逐渐变成开放的旅游胜地,游客的大量涌入,以及外来资本、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进入,使得原本相对简单的海岛乡村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也日趋复杂和多元,海洋经济活动的变化使得海岛的社会关系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环境经济社会学看来,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活动应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否则,脱嵌、甚至凌驾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上的经济活动,不仅不能带来环境问题的治理,而且还可能造成社会冲突和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事实上,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和推进,外来资本的入侵和游客的大量涌入,长期稳定和相对简单的海岛社会关系结构被打破,渔民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冲击,脱嵌式的海岛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一)海岛旅游开发及其社会问题

在传统的海岛乡村向现代的旅游胜地转型过程中,尽管传统渔民对于海岛旅游开发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但这并不能改变渔民利益边缘化的状况。海岛旅游开发大多涉及到拆迁,一些人数较少的海岛甚至是整体搬迁。在大陆乡村社会,拆迁补偿不仅涉及到房屋的补偿,也涉及到耕地的补偿。然而,由于海岛社会的耕地面积相当有限,旅游开发方对传统渔民的补偿,大多局限于对房屋的征收补偿,以及少部分养殖区的补偿,而很少涉及到对渔场和渔业资源的补偿。许多以船为家的渔民没有住房、只有临时住房或者住房面积很小,补偿资金非常有限。为此,在海岛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很多渔民并不认可开发方的补偿方案,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其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岛被开发成豪华旅游度假村,一些靠城市较近的海岛甚至被开发成为高档商品住宅区,而世居海岛的渔民则需要搬迁到远离海岛的“渔民新村”居住,从而成为海岛旅游开发的旁观者和失落者。

对于留在海岛上的许多传统渔民而言,虽然旅游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但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因旅游利益分配不均和海岛渔民收入的两极分化,相对剥夺感上升使得渔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海岛渔村不再淳朴简单。在L岛,由于海岛渔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资本有限,其经营的民宿及渔家乐大多模式单一,很难形成特色和竞争力,这使得岛上“拉客”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常常引发邻里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抢客冲突。

岛上的矛盾,大多是因为争游客。游客刚下船,就有一大堆人过去抢。有的时候,上一家刚将价格谈拢,下一家便过来横插一杠子,压价把游客截走(民宿老板L访谈,2018年7月16日)。

除了海岛渔村内部的恶性竞争外,当地渔民开设的民宿和渔家乐,往往竞争不过外来投资者的酒店、旅店和餐厅。

海岛旅游业务非常封闭,酒店、餐厅、旅行社、甚至导游,大多是由城里人自己控制。城里游客跟着城市旅行社和导游来海岛旅游,住城里人开的酒店,吃城里人开的餐厅。钱还是在城里人的手上倒腾,我们(指海岛渔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的益处,挣到手的钱只是很少一部分(民宿老板P访谈,2018年7月16日)。

实地调查还发现,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蜂拥而入,海岛许多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弱化。例如,在旅游旺季,游客大量占据轮渡,海岛渔民的出行变得非常不方便。虽然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海岛渔民的收入增加迅速,但海岛上的水产品、蔬菜、粮食等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由于海岛渔民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活空间受到挤压,一些渔民对海岛旅游开发持不满或否定的态度。

海岛旅游开发还打乱了海岛居民的生活习惯,并挤压了他们的生活空间。海岛社会系统相对简单,由于以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娱乐设施缺乏,海岛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平静。海岛旅游开发和游客的蜂拥而至,打扰了传统渔民原本平静的生活。许多渔民反映,许多游客晚上喝酒喧闹到很晚,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他们半夜三更经常会被各种噪声吵得睡不着觉。

此外,作为海岛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制约海岛旅游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淡水资源在L岛较为缺乏。岛上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取自于山泉水井,储存的雨水和有限的山泉水仅能供应生活所需。游客的大量到来使得民宿和渔家乐用水剧增,岛上淡水资源常常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但逢旅游旺季,由于海岛的供水能力有限,一到傍晚用水高峰时间,当地渔民家庭便会饱受缺水之苦。为此,许多海岛渔民被迫晚上在家里备多个大盆存水,用来做饭、洗漱、洗衣服和冲厕所。

(二)海岛旅游开发与新型生态环境问题

海岛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可供旅游开发的生态空间较小。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的推进,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岛生态系统遭受损害。为招待游客住宿和就餐,L岛的渔民大量建设民宿、渔家乐、酒吧及异域风情的民宿建筑,不仅使海岛渔村失去其原有的特色,也引发了渔民之间的跟风和大肆扩建,景区建设、旅游度假村及旅游房地产开发给海岛生态带来了新的破坏。

其次,尽管海岛旅游开发的初衷在于转变和改善传统渔民的海洋经济活动,从而通过渔民上岸和进城务工来减轻海洋生态资源的压力,但随着游客的大量到来,一边是持续高涨的消费需求和不断上涨的海鲜价格,另外一边则是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带来的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海岛周边趋于无鱼可捕的窘迫境地。

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在海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游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样突出。由于岛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海岛生活垃圾污染和污水直排问题严重。截至2018年6月,L岛尚无系统的污水处理设施,民宿与餐饮业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几乎是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海,这也使得海面上的饮料瓶、塑料袋、餐饮油污到处都是,海岛旅游开发给海洋生态治理带来新问题和新风险。

综上,当前中国海岛渔民人口流失及空心化问题仍然严峻,海岛乡村振兴面临现实困境。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经济活动,海岛旅游开发是与海岛社会关系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它通过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链式反应,从而对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海岛旅游开发符合海岛乡村振兴与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因而逐步取代了捕捞、养殖等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经济活动,成功嵌入当地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从而有利于解决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内在环境危机。

然而,由于参与海岛旅游开发的各社会行动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不协调,特别是海岛渔民的参与不够、利益得不到保障,脱嵌式的海岛旅游开发也带来了海岛社会关系结构的紧张,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不利于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渔民对海岛及周边海洋生态资源有着充分理解,促进海岛渔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有利于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重构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海岛旅游产品。为此,如何将海岛旅游开发嵌入到相互依赖的海岛社会关系中,充分考虑海岛渔民在生计方式、生活习惯、生态保护及对于海岛旅游开发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或分歧,进而整合海岛资源和促进海岛渔民共同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成为当前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言之,基于环境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经济活动,海岛旅游开发是与海岛社会关系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它通过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链式反应,从而对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海岛乡村振兴还是海洋生态保护,只有将经济活动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才能促进海洋经济活动与海岛社会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参与海岛旅游开发的各社会主体之间沟通、信任与合作,而非恶性竞争与互相拆台。因此,海岛旅游开发需要对其所依赖的海岛社会关系予以更加充分的考虑,进而构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海岛乡村振兴路径。

猜你喜欢
渔村海岛渔民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夏日小渔村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微山湖渔村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