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峰
从小,玄奘便学习佛法,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便已经博览佛经,成为佛学界的新星。
勤学好问的他经常游历各地,拜访各个寺院,找高僧探讨佛学的真谛。
他的许多问题,却没人能回答。
他只能自己翻书。书上也没有答案。当时是唐初,经书有限,而且翻译混乱,说法不一。
要想求取真经,只能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
但是,他的出国申请被政府冷冷地拒绝了。
玄奘选择偷渡。
这是一个危险的决定,因为按照律法,偷渡会被杀头的。但为了寻求真理,公元627年,年轻的玄奘还是悄悄离开长安,混出玉门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取经的道路。
因为喜马拉雅山系高耸难越,他没有直行,而是选择绕道西域(今我国新疆、中亚地带)前往天竺。
虽然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也做好了受苦的心理准备,但路途的艰险仍然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戈壁、大漠、雪山和强盗,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在穿越八百里流沙时,迷路的他差点儿被渴死;在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凌山时,他遭遇雪崩,高昌王赠送他的近一半人马都丧生在茫茫雪山里。
面对似乎走不到尽头的长路,玄奘也曾经犹豫过,曾经动摇过,但他都坚持了下来。
“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
他一路前行,花了四年的时间,西行了五万里后,最终到达了西行的终点——北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
那烂陀寺是天竺的佛教中心,玄奘拜学问高深的大法师戒贤为师,在戒贤法师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佛学经典,探究其中的奥秘,还特别研读了梵文。
求知欲旺盛的他,还周游天竺各地,拜访知名法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公元640年春,玄奘回到那烂陀寺,收拾行李,准备返回长安。
戒贤法师却不放。
经过长达十年的学习,玄奘的佛法日益精进,戒贤法师希望玄奘能在寺内开坛讲学,与反对派辩经。
玄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可他越胜利,来找他辩经的人越多。一代名王戒日王甚至专门召开以玄奘为辩主的全天竺僧人学术辩论会,面对着天竺十八个国家的国王、高僧学者和六千多各教派的教徒,玄奘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辩到最后,没人敢再向玄奘挑战。
在佛教发源地天竺,42岁的玄奘以其高深的佛学修养被尊为一代佛学大师。
戒日王不想让他离开,一再挽留他。在这里,荣耀、地位、财富,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求不得的东西,他唾手可得。
他拒绝了。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来。
公元641年,他带着历年来搜集的657部佛经、佛像和奇花异果的种子等,经过艰难跋涉,于645年回到长安。
他这个曾经的偷渡者,受到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热烈欢迎。
虽然取回了真经,但鉴于佛经都是用梵文写的,除了玄奘,没人能看得懂。于是,玄奘又在政府的支持下,主持起了繁重的翻译工作,直到664年去世。而记载他西行见闻的《大唐西域记》,描写了各国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成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的重要文献。
大郭炖历史:
一提到唐僧,我们的脑海中一定立刻浮现出电视剧《西游记》中那个笨蛋大和尚的形象:“悟空,替为师化些斋饭去吧。”
真实的唐僧(玄奘),身边既没有沙僧替他挑担子,也没有猪八戒为他解闷,更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替他驱除什么妖魔鬼怪,几万里的漫漫长路,都是他用无比的决心和毅力走过的。
他,就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