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有风险,信任须谨慎

2019-01-03 19:58辛省志
南方周末 2019-01-03
关键词:网恋受害人团伙

辛省志

在互联网时代,“你不知道网络另一端坐着的是不是一条狗”。而且,“你不知道微信里的漂亮女网友其实是抠脚大汉”。浙江临海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网络诈骗案,摧毁了一个网络交友诈骗团伙,抓获团伙成员两百多人,成为这话的一个注脚。

根据警方提供的信息,这个诈骗团伙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伪装成美女,在老乡群等社交群里寻找猎物,与受害者发展“恋爱关系”后以各种借口诈骗钱财。在刚刚破获的这起案件中抓获的279名犯罪嫌疑人中,其实只有62名女性,其他全是男性,当需要与网友音频或者视频对话的时候,就让团伙中的女性出马。据悉,这个团伙至少诈骗了五百多人,涉案金额六百多万元。2018年12月30日,检察机关已经批准逮捕了该案的部分犯罪嫌疑人。

这样的诈骗手法其实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非常“老套”,早在即时通讯软件刚刚兴起的时候,互联网上就出现过一段以“网恋”为名的诈骗盛行的时期。不过那时候上网要先花几千块钱买电脑,上网费用也不菲,诈骗的成本相对还是较高。而且那时网络支付还没有兴起,必须通过银行卡转账的办法才能拿到钱,所以这种骗术没有大规模流行。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网的成本大大降低。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一部智能手机,网络费用也大大降低了,每月几十块钱的宽带费用,就可以供多人同时上网。再加上网络支付的发达,为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几乎人人都能上网,很多年轻人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朋友,也让他们更容易被骗。而在被骗后,受害人可能出于被骗数额不多、觉得羞耻等原因不会报警。在前述案子中,根据诈骗团伙的收款记录等可以查到他们至少诈骗了500多人,但是几乎没有人主动报警,警方派出十多个调查取证组分赴十多个省市,也才找到161个受害者。在这种广撒网式的网络诈骗中,虽然每个受害者被诈骗的数额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受害者众多,其“长尾效应”也足以使诈骗团伙获得可观的非法收入。

伪装美女“网恋”只是互联网诈骗的套路之一,网上诈骗的形式经常“推陈出新”。有些骗子伪装成成功的生意人,以资金周转有困难为由骗钱。有些甚至以“参与网络赌博赚大钱”来引诱一些企图一夜暴富的人,但在收到受害人转来的“赌资”后就消失了。有些骗局,骗子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可能会在交往几个月之后才实施诈骗。电信诈骗时代就流行的司法冻结、机票改签、重金求子、“我是你领导”等骗局在互联网时代也被“发扬光大”。在有些地方,诈骗甚至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骗子有明确的分工,按照确定的剧本行骗,就连话术都有“教程”,会给刚“入行”的新人进行培训。这些诈骗还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以至公安部曾经在2016年发布一份“全国第一批重点整治的7个地域性电信诈骗犯罪源头地”名单。

据临海警方调查,最近他们破获的诈骗团伙的嫌疑人大多来自贵州、云南等偏远山区,最初大多是被老乡、朋友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入,他们多数文化程度低,对外接触少,容易上当受骗,自己上当后,又被洗脑成为工具,去骗别人。而受害人则多数是在异地打工的年轻人。这也体现了一种信息鸿沟。当大城市中的我们已经见惯了网络上的各种套路,那些初入这个信息社会的人,对充斥网络中的庞杂信息还缺乏判断真伪的能力。

对于团伙化、高度分工合作的这种网络诈骗,公安机关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不机械套用关于诈骗案立案的金额标准。对于广大网友来说,也要警惕,世间没有太容易得来的“爱情”或钱财,要时刻记住,上网有风险,信任须谨慎。

猜你喜欢
网恋受害人团伙
警惕团伙作案 远离非法荐股圈套
找出8名盗贼
测测你的网恋成功率有多少?
“团伙”威力强过“团队”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
网上谈情,甜言蜜语掩盖了多少真实?(一)
“网恋”时的奇遇
团伙侵权中团伙的认定研究
网恋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