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宜兴 21420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机电行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广大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由于机电行业所获得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是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当代机电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少之又少,为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亟待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符合当代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推动机电行业进一步发展[1-3]。
(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总结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包括两大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指的是微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技术手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就此诞生。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各项技术进一步渗透和拓展,这也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概念有了更为广泛的定义。
(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综合性质的学科,例如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工程等都有所涉及。机械学,电子学,控制学,计算机科学等是支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专业改革。高职院校是我国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同高等院校一致,高职院校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伟大职责。相比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的人才。为此实现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化改革也是符合专业本身发展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讲也不例外,实现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多种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应该是全方面发展的。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专业素养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因此,适应当代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与现代机电行业发展需要相符合。
(2)机电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机电行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及需求质量更高。企业往往都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他们不想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经费去培养员工,但是对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企业必须承担起培训的职责,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跳槽,这样企业承受的损失就比较大。
(3)学生自身素质要求专业实现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但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专业,因此必须就专业教学内容完成改革,如果改革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学生难以高效的掌握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并不是盲目展开的,而是需要坚持一定的指导思想。这样改革的方向才是明确的。首先专门化方向的有效设立才是关键。高职院校必须要具备自身的教学特色,各个专业的方向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一定要结合市场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将产学结合的思想深入贯彻到其中。让学生有更为广泛的择业选择,机电一体化专业下设几个专门化的方向,包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和运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维护,数控加工技术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完成构建。分析广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将机电专业知识作为发展的主线,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的不断优化和整合,在设置相关课程的时候不要出现重复情况,这样一来课程体系会得到不断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高度重视起来,所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应该兼具理论与实践性,当然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始终,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也不是随随便便展开的,同样秉承一定的原则,保量适时是基本原则,结合教学模块单元知识和能力体现出来的要求,必须跟上教学实践的步调,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实践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教学效果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4,5]。
(1)课程体系的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现的构建应该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典型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在企业专家的合作支持下,促进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样学生有更多岗位选择,社会培训,转岗再就业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需要。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实训教学中一般以认知-实践-感悟-锻炼-岗位等层次展开相关教学。认知及实践是根本任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应该注重领悟,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融入到实际岗位中进行专业工程实践。这样认知,实践,感悟,锻炼等多个环节就有机结合起来,实训项目选址环节更需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保障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有效的融入到岗位中,适当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为学生创设实践锻炼的平台,营造充满着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下获得发展,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以第一课堂的形式开展其他教育课程,例如德育类,基础工具类,身心健康类等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构。课堂内容的重构也需要有效展开,企业专家以及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形成的教学模块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并且将这些综合性质的能力融入到一个模块中,优化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更高效的掌握理论内容以及技能知识,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整合等。强调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训等的有机整合。
(3)明确课程标准。实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相关的课程标准一定要明确。建立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组,成员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业,优秀教师所组成。坚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将机电专业课程的名称规范化,明确培养目的,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保障条件等。
(4)重视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必须重视各种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例如数控仿真实验室,公差与配合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等。实训室的建设可以校企联合,例如学校方成立一个小型的机械加工厂,里面配备机床设备及数控设备,可以承揽一些机械加工的任务,当然学生在里面也有了实习的机会,可谓是双赢。
(5)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师资力量决定着整体的教学质量,建设专兼职结合,组织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可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还可以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走进一线进行锻炼,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6]。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必须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优化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相关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促进师资力量不断提升。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现代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毕业后发展的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