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林业工作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林业育苗栽培是现代林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随着造林工程的持续推进,还能不断改善林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给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保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虽然全国积极倡导林业育苗生产与管理,但是有的地区依旧采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育苗,导致植物幼苗发育不良、死亡,最终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此,寻求高效、实用的现代林业育苗栽培技术,是林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选种是育苗栽培的基础环节,选合适的树种才能提高育苗成活率,如果树种不合适,则会直接影响森林发育水平。在选择树种的时候必须要选择能力较强的树种,尽量做到乔木和灌木相结合,针叶林与阔叶林并重,最好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经济树种和生态树种。
在育苗之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目前常用的催芽技术有药物催芽、温床催芽、水浸催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种子萌芽率。其中水浸催芽法更为普遍。水浸催芽法根据水温不同可以分为热水催芽和温水催芽两种,以刺槐为例,热水催芽法指的是将种子放入80~90℃的水中浸泡,热水的用量大约为种子用量的2倍,水太少会导致种子不能完全萌发。在浸泡过程中要持续搅拌,保证每一粒种子都能完全浸泡。等到水凉以后将种子捞出,去除其中的干瘪种子,将剩余的坚硬种子再反复上述操作,最后将充分浸泡之后的种子挑选出来,放在平地上,用草帘或者保温性能较好的物体覆盖,放在温暖的地方,经过2~3天之后即可播种。温水浸泡法与热水浸泡法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水温不相同,温水浸种所用的水一般是40~50℃左右,通常情况下种子萌发一周之后露出尖牙就可以开始播种。
苗圃是育苗的主要场所,苗圃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育苗效果,一般要选择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的地区进行育苗,轻壤土、壤土以及沙土都适合育苗,粘土或者盐碱土则不适宜幼苗生长。育苗地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丰富,根据这些基本条件选择合适的区域作为育苗地,能有效提高育苗质量。另外,在选择苗圃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树种而定,例如栾树、白榆、臭椿、侧柏、五角枫是本地的常见树种,适宜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白榆为例,白榆属于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力很强,能耐干冷气候及中度盐碱,在选择育苗地点的时候应该要尽量选择向阳地区,以东南坡或者西南坡为主。选定苗圃之后要对苗圃进行合理规划,一般苗圃包括播种区、移植区、实验区等不同的区域[1]。
苗圃的管理主要是土壤管理,苗圃的土壤厚度不能低于50cm,pH值要保持在5.7~7.5之间,要根据土壤的状况对土壤进行改良,如果土壤比较贫瘠,则可以适当添加有机肥料,偏酸性的土壤可以加入生石灰、草木灰等来提高其pH值,偏碱性的土壤可以加入酸性肥料来中和碱性,使得土壤的pH值适合植被生长。另外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控制,地下水位不能超过1.5m,否则苗木的根系无法吸收充足水分。播种之前要进行整地,对于连续使用多年的苗圃,在每一次幼苗出圃之后都要及时对土壤进行翻耕,将残留在土壤上的植物根系、杂物等清除干净,并且要根据土壤的肥力进行施肥,对于没有使用过的区域,在播种前一年就要开始深耕,确保地平土碎、深耕浅翻、不破坏土层完整。土壤翻耕之后还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硫酸亚铁、硫酸铜等,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可以将土壤中的害虫、病菌等杀死,而且不会杀死有益生物。
播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适时播种有助于幼苗存活,提早或者延后都不利于种子发芽;另外如果种子表面的土壤覆盖太薄,则种子无法获得充足营养,最终会死去,如果种子表面的土壤覆盖太厚,也不利于种子获得阳光和水分,所以在播种的时候必须要控制好土壤厚度、温度、湿度等。播种育苗的时间要结合树种情况、气候温度等多方面因素,比如春季树种适宜提早播种,当土壤温度保持在10℃左右时就可以开始播种,秋季播种的树种则一般等到土壤温度在5℃左右时开始播种。为了防止幼树出土的时候受到冻害,在晚霜期以前4~5天开始播种比较适合。
目前造林技术种类较多,种子直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可以采用大地直播方式、穴盘点播、撒播等方式,一般争取提前播种[2]。不同的树种适合不同的播种方式,比如对于种粒较小的树种,杨树、榆树等,可以采用撒播,对于种粒较大的树种,可以将种子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排好,进行点状式播种。另外,直接从外地移栽树木也是本地常见的造林方法。在育苗的时候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即对育苗床的长度、宽度、高度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下雨对其造成损害,育苗床的床面必须要保持平坦,确保树苗正常生长。如果造林区域的立地条件不是特别好,则可以采用容器苗造林,将种子放入育苗容器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育苗,等到种子出苗之后加以管理,栽植的时候撕破容器袋底或者去掉容器底部即可。为了保证幼苗成活率,必须要保证幼苗的根系完整,而且选择芽比较饱满的苗胚子,在育苗袋上可以打几个小孔,实现透气、透水,并且及时做好浇灌工作,促进幼苗发育。
播种之后的出苗期是关键,在出苗期间必须要加强水肥管理,为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其生长,为移栽做好准备。苗木出土前应保证苗床水分充足,及时做好中耕除草,等到幼苗真叶生长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中耕除草,之后结合土壤的板结情况进行中耕除草,每隔一个月左右除草一次。苗木出齐之后一个月开始间苗,将一些长势较弱的幼株去除,确保长势壮的留存。对于新苗,每年大约追肥三次,首次追肥在出苗出齐之后的一个月左右,以氮肥与磷肥为主,每隔10~15天再进行一次追肥。追肥以沟施法为主,追肥时间一般从生长之后就开始。
适时移栽可以提高幼苗存活率,促进其健康生长,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植树造林,此时是最适合移栽的季节,树木最佳移栽时间为春季,即每年3月上旬到4月上旬之间,此时气候适宜苗木生长。在移栽之前,还需要对幼苗进行简单处理,对幼树的病虫枝、枯死枝和干裙枝等进行清除,对一些密度过大的枝叶进行修剪,为移栽做好准备。对于需要长期运输的,可以在造林前一天开始浸水,一直浸水24小时,也可以延长浸水时间为2~3天,确保苗木的根系不会缺水,增强其能力。将幼苗移栽到种植区域之后要做好抚育管理,定期进行伐除,将弱株、残株等清除,并且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管理,促进幼苗迅速生长[3]。
综上所述,林业育苗栽培是现代林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在育苗过程中应该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同时要加强育苗管理,及时移栽,为幼苗提供适宜其生长的环境,提高造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