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近年来“影像档案”一词频繁出现,如影像档案是以图像、声音为主要记录符号的档案,借助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技术形式,三维地、有声地记录现实或历史内容的档案。各种媒体设备的普及为声像档案的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随着新时代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像档案也逐渐显示出数字化的趋势。与传统“声像档案”的概念相比,“影像档案”更具有时代感。
作为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档案是以照片、磁带、录音带等感光材料、磁性材料为载体,通过声音、图像的方式记录各种活动,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目前,许多档案单位没有采取合适的保存措施管理声像档案,存在编目水平不高,设备专业性不强,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等现象。其一,对声像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文书档案的重视程度,存在忽视或者无视的现象。其二,一方面由于与文书档案以纸质材料为单一载体不同,传统声像档案载体众多,保存过程工序复杂,针对不同的档案载体需要采取不同的整理方式和保存环境,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资金投入,使得声像档案管理成本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声像档案管理条件差,存储时间较长的档案可能出现照片变黄、画面清晰度不高、底片粘连、音质失真等损坏现象;其三,缺乏有效的分类标准以及必要的设备更新,导致声像档案检索困难,限制了原有声像档案的充分利用。
传统声像档案技术不成熟,采用光盘、硬盘、U盘等载体保存的声像档案经重复利用也会遭受磨损,尽管经过数字化加工扫描处理,但是依然存在清晰度不高、音频质量不佳等问题。受限于声像档案的采集技术与存储条件,使得早期的照片、磁带等声像档案的读取利用不便。如果继续采用老化的设备采集或保存具有价值的声像,不仅不能保证声像档案的存储质量,而且许多以前保存下来的原始文件会面临没有合适读取设备的问题。
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效率。传统声像档案的采集设备与拍摄要求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甄别声像档案环节薄弱,归档方式以单纯记录时间地点为检索关键词,编目的不规范且不及时进行后期分类编目,会给档案管理、储存、查询与利用、共享等方面造成困难。大部分传统声像档案只是将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难以满足智慧档案馆建设的要求。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信息存储容量以及处理效率,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外,信息结构包括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大数据背景下,处在以电脑、手机、数码摄像机为主要移动设备的数字媒体时代,影像技术的进步能确保音频、录像等声像档案的质量,突出声像档案的观赏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的优点,挖掘出声像档案的最终价值。
像素分辨率常用来描述图像的大小,用“K”来表示像素值,1K为1 024个像素,2K全高清技术拥有1 920×1 080的高分辨率,现在在电视电影行业,2K技术已经基本普及。近年来4K技术逐渐变得主流,广泛运用于广电行业,其中3 840×2 160的4K分辨率标准因其兼容性而被媒体业界采纳。4K技术的特点主要为高分辨率,色彩位宽10 bit,支持BT.2020的信号输入,大于90%广色域标准的色彩空间,支持高动态范围影像(HDR)光电转换、帧速率最低每秒60帧等。其中,HDR高动态范围影像技术能拓展亮度动态表现范围,提高明暗对比度,图像接近人眼获取的画质感光范围,使得影像更加逼真、画面更加优质。BT.2020色彩空间覆盖了国际色度学标准75.8%的理想色彩空间,更多色彩的呈现使得画面更加逼真。
4K技术产业链各个环节技术的成熟,推动着4K技术逐渐迈进市场中心,运用4K高清视频技术制作的图像与视频也广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然4K技术并不是终点,2018年夏普以8K分辨率发布《清明上河图》视频图像,8K技术以其 7680×4320超越人眼分辨率的显示效果震撼了世界。互联网时代,海量的大数据的采集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依赖大数据应用的超高清视频技术,突出体现语音交互、视频分享、场景化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未来和媒体合作,使这项数字技术可作用于鉴赏、修复、研究当下历史。
自环绕声以来,杜比全景声技术是声音数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能在三维空间里感知记录各种元素的细微声音,可以呈现64个独立扬声器的内容以及同时传送128个声道,采用杜比全景声技术采集到的声音不仅音质清晰,可提升画面的表现力,而且可用于提升广播、流式传输、视频影像等多个层面的听感体验品质,将声音和影像科技转化为更声临其境的体验。
数字全息影像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影像技术(3D),主要原理是利用干涉与衍射来记录并再现物体,在空气或者特殊的立体镜片上形成立体影像,与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的平面银幕投影不同,数字全息影像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成像技术和全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全息影像显示立体图像,可从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大容量记录信息的优势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3D影像,可应用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档案资料保存与展示方面具有意义深远。
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影像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交互融合,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查询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为声像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推动了整个档案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超高清视频技术时代形成的影像档案,在容量、清晰度、真实性与生动性特征上都有跨越性的变化。4 K超高清摄像机能在同一画面里争取拍摄到更大容量的信息,摄取多角度、高清晰度的照片或影片,以及接近人眼获取的画质感光范围,保证了声像档案优质的画面质量,具有可视化的视觉体验。结合杜比全景声技术,细微的声音也能被感知记录,真实地还原了场景,突显声像档案纪实的特征和“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感。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声像档案的库房保存方法难以实现档案资源的无限复制使用与在线查询利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在收集整理、格式转换、编目检索、复制利用等多方面能达到声像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求,因此,采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开发采集声像档案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化保存,实现声像档案资源在线数据库资源共享,用户运用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网络在线检索并下载所需声像档案,为实现声像档案管理与利用达到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奠定基础。此外,运用超高清视频技术拍摄形成的声像档案具有突出的视听体验品质,结合恰当的宣传展示,创新声像档案的服务利用方式,能充分发挥声像档案的最终价值。
传统的声像档案是非常珍贵的档案资源,碍于采集与储存技术,传统声像档案音频质量不过关以及压缩存储格式的不确定,导致后期进行数字化加工扫描以及数字化转录的效果欠佳,同时,还需要考虑传统声像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文件的保真性,而超高清视频技术网络化制作、数字信号保存与传输将解决这一问题。如全息影像技术采用电子元件记录全息图像,可以对数字声像档案通过电脑计算进行图像的强度和相位分布分析,将有利于后期标注和科学归档。大数据时代开发建设声像档案数字化平台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档案资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用户与档案管理者的交互作用,结合用户对声像档案类型的需求,创新声像档案收集范围与管理服务的方式,是实现智慧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途径。
大数据时代影像技术运用广泛,在教育行业,越来越多的科学教研视频影像运用超高清技术或全息投影技术制作完成;在医疗方面,影像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在文博方面,数字敦煌促进了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湖南省博物馆2017年11月重新开馆后,其数字展厅采用全实景拍摄,运用超高清视频技术、三维立体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虚拟还原“马王堆汉墓”、“湖南名窑陶瓷”等高知名度的历史文物,参观者可以360度虚拟漫游欣赏。运用新影像技术高清虚拟立体还原显示的文物,结合配音讲解文物历史背景,不仅达到在视觉上高度还原真实文物,还满足了观赏者“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使历史文物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时代感得以彰显,散发出历史文物与档案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声像档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