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珠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一种常用方法,这项急救措施的应用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存在较多不稳定性因素,因此复苏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帮助患者改善心肌功能,有效确保抢救成功[1]。本次研究主要对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在青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0例青年心脏骤停患者均为我院急诊在2018年1月~12月之间收治,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女性15例,男性25例;年龄在18~33(25.24±2.7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8例,Ⅱ级12例,Ⅱ级10例。对照组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龄在19~32(25.31±2.9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13例,Ⅱ级10例。组间各项病例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对照组给予传统急诊护理,入院前快速诊断病情,确保呼吸道通畅,妥善搬运到救护车上,了解患者伤情后制定救治方案。同时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制定合理处理方案。观察组给予绿色通道急诊护理,以心内科为核心与120急救中心、各县区医院等构建心脏骤停急救网络,与各级医院基于心脏骤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组织开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急诊护理中如胸痛持续30 min仍不见缓解,且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则需呼叫120实施电话急救,急救医生会在30 min内到现场进行体检与心电图检查。到医院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急救室,问询家属患者的体检、病史,观察患者病情,请患者家属签字,同时在床旁对患者心机损伤标志物进行快速检测,实施其他必要化验,其时间最好控制在30 min内。对患者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等,完成手术后送入病房完成后续治疗。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后先给予急诊治疗,各项手续入院后再行补办。
统计两组早期漏诊率、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院内术前时间、在急诊室内停留时间、转运时间等时间情况。
各项数据录入电脑中,采用SPSS 20.0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表示为(±s),t检验,计数数据表示为(%),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早期漏诊率分别为5.0%(2/40)、20.0%(8/40),x2=4.114,P<0.05,早期死亡率分别为2.5%(1/40)、17.5%(7/40),x2=5.000,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3/40)、35.0%(14/40),x2=9.03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院内术前时间分别为(43.82±7.51)min、(73.28±8.15)min,t=16.812,P<0.05,在急诊室内停留时间分别为(17.37±4.31)min、(30.98±3.20)min,t=16.035,P<0.05,转运时间分别为(2.28±1.36)min、(4.87±2.12)min,t=6.503,P<0.05。
近年来青年人压力不断增大,心脏骤停成了青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对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青年心脏骤停的救治目标在于降低其致残率与病死率,在黄金时间内进行确定性处理是关键所在[3-4]。本次研究观察组实施绿色通道急诊护理,结果显示其早期漏诊率、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急诊救治相关时间均明显优于实施传统急诊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在青年心脏骤停急救中应用可以降低早期漏诊率与病死率,缩短急诊时间,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