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祯,李宏伟
(包钢医院中西医分院预防保健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预防并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为儿童接种乙脑疫苗。但由于乙脑减毒活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因此,不少儿童在注射疫苗后有可能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异常反应,如发热、红肿、皮疹等,鉴此有研究学者指出,应当在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前后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改善儿童接种后的生存质量[1]。在本研究中,笔者则以80例于我社区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对照分析,具体情况现作如下报告。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社区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的儿童80例,按照临床接种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上述80例儿童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9~11月,平均(10.20±0.52)月;体重7~12 kg,平均(9.25±0.26)kg。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9~11月,平均(10.12±0.18)月;体重7~11 kg,平均(9.22±0.38)kg。将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接种前护理:在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之前,医护人员应为家属发放相应的健康宣传册,使其提前知晓疫苗接种前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配合事项,儿童处于空腹或疲劳状态下时不宜注射疫苗。接种前,叮嘱其避免给予儿童摄入刺激性较强或者会导致其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食物,从而有效防止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详细了解每位儿童的身体近况,如疾病史、禁忌症等,从而有利于进行针对性处理。
(2)接种中护理:指导家属采用争取的姿势怀抱儿童,以便于顺利注射疫苗。若接种过程中儿童出现哭闹、烦躁等依从性较差的行为时,医护人员应当时刻秉承爱心服务,温柔、亲切地表扬、鼓励、安抚幼儿,帮助其放松紧张的心情。接种完毕后,则应指导家属针眼按压的正确手法,从而有效缓解幼儿疼痛不适。
(3)接种后护理:医护人员应当认真做好离院指导,叮嘱幼儿在接种疫苗的后3天需好好休息,每日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且多饮用温开水。为防止注射部位发生感染,则需要注意时刻保持幼儿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清爽状态。接种后部分患儿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反应,如发热、皮疹等,提前告知家属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若反应相对严重,则应当及时就医。
统计两组幼儿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如低热、局部红肿、过敏等,并对比其发生率。其次,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评价两组家属对于接种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设置其评价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表明其满意度越差。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满意度评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5.00%),x2=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2.14±2.55分>79.50±1.47分),t=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接种护理,观察组则从接种前、接种中以及接种后三个不同阶段给予儿童综合护理,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相比,在社区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工作中给予其综合护理,其临床价值更为显著。具体来说,在接种前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其知晓进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有效提升其对于接种疫苗的配合度;接种中,对于不合作的儿童加以安慰与鼓励,则能进一步保障接种的顺利进行;而接种后叮嘱家属相应的注意事项,则是有利于提升儿童接种后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