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研究与分析

2019-01-03 15:19王胤博雷延庆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基准测绘卫星

王胤博,雷延庆

(河南省地矿局测绘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GPS技术在测量工作中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受到的限制因素也越来越多。随着新兴市场业务如露天矿山动态监控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勘测规划的兴起,GPS-RTK测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GPS-RTK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减少传统工程测量中的限制因素,提高地质工程测量的作业效率和精度。

1 GPS-RTK技术分析

1.1 概念分析

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以卫星作为核心,通过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的运用,实现数据的获取,该种技术具有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的特点,能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信息。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通过载波相位观测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实现实时差分技术使用的同时进行GPS测量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作为GPS测量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技术形式,在三维定位测量中其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的状态,提高了地质测绘数据的精准度[1]。

1.2 GPS-RTK技术工作原理

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借助GPS技术、数控传播技术,对基准站采集到的载波相位数据进分析,实现短时间内获得高精度坐标数据的技术。在结构组成上主要包括基准站、流动站和控制中心,同时在基准站和流动站上安装接收机,实时接收数据。在测量过程中,不同方位的接收机,均能实时接收同一GPS发射的信号,即使是处于限制因素较多的自然环境中,也能够实现对测量点的准确定位,充分满足现代地质工程测量的需求,提高地质测绘操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 GPS RTK技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

2.1 卫星状况对其带来的影响

在GPS-RTK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卫星覆盖范围的限制,测量数据传输中会出现假值的现象,而且,在一些偏僻的峡谷地区,卫星信号受到遮挡时间较长,卫星系统面临的限制因素较多,影响卫星测绘结果的准确性,使得地质测绘的基本需求保证受到影响[2]。

2.2 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GPS-RTK技术使用状况的分析,当系统在白天作业时,所检测的脉冲电信号会受到电离层数据的干扰,影响卫星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在卫星数量较少的状态下,GPS-RTK技术会受到初始化的影响,无法实现测量过程运行的有效性,测量作业相对困难。因此,在GPS-RTK技术使用中,应合理选择测绘时间,尽量避免电磁波的干扰,适当延长测量时间,以保证地质测绘数据的准确性[3],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3 GPS-RTK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3.1 明确GPS-RTK技术的基本要求

为了提升地质测量技术使用的便捷灵活性,实现GPS-RTK技术的高效运用,满足地质测量的最终需求,在地质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使用应明确以下标准:第一,提高观测卫星图的强度。地质测量中高强度的卫星图与卫星的数量呈正比,在坐标测算中,卫星数量越多,测量出的数据精确度越高。第二,对于测量人员而言,在测量控制点的布设、基准站的选择、基准参数的转换以及仪器续航电力的保障等方面做好部署准备。在整个测量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掌握 GPS-RTK技术的使用方法,结合地质测量的实际条件进行测量工作的构建,以保证测量工作的专业性、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在数据观测中,施工人员应该提高对复核内容操作的认知。由于GPS-RTK技术具有实时性高、测量快捷的优势,但是由于初始化执行度的限制,在作业中若缺少有效复核,会出现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为了保证GPS-RTK测量的准确性,测量人员应该结合地质工程的特点,进行测算方案的研究,以满足测量工作的高精度要求,提升地质工程测量的整体价值[4]。

3.2 坐标转换参数的测量

在地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通过GPS技术的运用,可以对不同系统的坐标进行数据的测量,而通过和RTK测量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得到实时性的数据检测状态,并形成独立的坐标,充分满足坐标转化中的需求。为了充分发挥GPS-RTK技术的明显优势,在坐标转换中应做到:第一,在GPS-RTK作业之前,要控制测区的静态点,根据地方坐标系统控制点联测状态,及时获取所测位置的GPS点位,并实时实现数据的转换,为坐标转化参数的测量提供支持。第二,在坐标转化参数分析中,选择一致控制点进行数据密度、分布状态的分析,由于坐标的转换参数与求解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基准点的坐标选定中,应该将数据均匀的分布在测区内,实现GPS-RTK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在地质工程测量中,应该将数据测区的精准点控制在3-6点之间,坐标求解以及参数转换中,应该采用差异性的匹配方案,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运用,对坐标参数形式进行分析,将测量结果的误差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实现坐标参数确定的合理便捷性。第四,坐标转换参数分析中,由于参数求解的精度以及已知点的坐标精度状态须得到合理分布,在坐标参数转化中应对区域性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保证坐标参数转化及求解的稳定性[5]。

3.3 基准站的设计

通过对地质工程测量状况的分析,当使用GPS技术进行测量时,GPS卫星通常应该在2×104km的高空,卫星发出信号到接收机接受信号,中间会经过电离层、对流层等多种因素干扰,导致信号相对微弱,一般情况下所接收到的信号只有-50--180dB。而在GPS-RTK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该种检测技术具有超高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传输距离与接受天线高度以及大气的折射存在关联性,因此,在GPS信号处理中,为了提高信号接收的有效性,应该合理选择基准站的设计位置,有效提升数据信号接收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在GPS-RTK技术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路径因素的影响,基准站周围应该避免出现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主要是由于信号传输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若出现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影响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精准度。同时,在GPS-RTK技术使用中,天线的设计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高度,实现数据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

3.4 作业半径的设计分析

结合地质工程测量的现状,在GPS-RTK技术使用中,应该认识到作业半径对测绘工作带来的影响。对于作业半径而言,主要是指移动站离开基准站的最大距离,半径的大小与基准站的电台信号传输距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在GPS-RTK技术使用中,相关人员应该对数据测量的速度以及精确度进行分析,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伴随GPS-RTK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测量技术的创新,地质工程测量中应在合理控制作业半径的基础上,扩大作业范围,通常以10公里内为最佳状态,若在作业半径选择中遇到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需要缩短半径,以保证GPS-RTK测量结果的准确性[6]。

4 结束语

在地质工程测量行业发展中,为了保证地质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应把具体的测量部署工作作为重点,通过测量方案的研究、测量技术的分析、坐标转换测量技术的使用、基准站设计方案的构建以及作业半径的优化设计等手段,充分发挥GPS-RTK技术作业效率高、定位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限制条件少的特点,为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提供技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基准测绘卫星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miniSAR遥感卫星
浅谈机械制造加工中的基准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静止卫星派
应如何确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