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胜武 赵刚 单勇 刘丽 孟子越
镍是由矿石经选矿、熔炼和电解等生产过程加工而成的有色金属,毒理学研究表明镍系微毒。电解是电解镍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镍电解液溶液中的镍离子(Ni2+)从阴极上获得2个电子后以金属固态在阴极上析出,成为电解镍的最终产品。镍电解液是一种混合性化学液体,一般温度为60~70℃,含镍65~75 g/L,铜0.4~0.8 g/L,铁0.6 g/L,钴0.1~0.25 g/L,锌0.001~0.002 g/L,以及硫酸镍、硫化镍等。自Bridge1993首次报道威尔士Clgdck炼镍厂工人的呼吸系统肿瘤发生率增高以来,镍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致癌性受到广泛关注[1]。但尚未见有关镍电解液烧伤的报道。笔者对1988年2月至2017年2月甘肃省金昌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的352例镍电解液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以期能为其临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纳入标准:将所有患者中正式职工并明确为镍电解液烧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非正式职工人员。(2)Ⅰ°烧伤和创面合并其他皮肤疾病造成烧伤的患者。共纳入352例镍电解液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确认全部来自于金川公司镍电解车间烧伤工人,其中男性327例,女性25例;年龄18~42岁,平均29.6岁。烧伤部位:下肢218例,上肢45例,躯干部位89例。烧伤面积为12%~36%。烧伤严重程度:浅Ⅱ°烧伤218例,深Ⅱ°烧伤102例,Ⅲ°烧伤32例。
1. 创面处理:352例烧伤患者中,278例(79.0%)在现场立即采用清水冲洗,冲洗时间1~25 min;74例(21.0%)未采用清水冲洗。所有患者于伤后1~2 h入院。入院后予以镇痛、镇静、吸氧,创面再次采用水温为20℃左右的流水持续冲洗30 min,然后再用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创面3~4次。对于309例浅Ⅱ°~ 深Ⅱ°烧伤患者的创面,除采用上述清洗处置外,还需要予外用氯霉素粉+凡士林油纱包扎,并定期换药;对于43例Ⅲ°烧伤的患者,创面清洗后则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约伤后3 d)再采用切痂+网状皮、邮票皮或微粒皮移植治疗修复创面[2]。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皮肤移植方法对植皮修复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3],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和皮源[4]。
2.全身治疗:为了加速体内毒性物质排出,预防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予以补液+利尿治疗,保持尿量在100 mL/h左右。预防及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尽可能选择对肝肾功能损害较轻的抗菌药物。与此同时,予以全身支持治疗及保护脏器功能的药物治疗。
3.观察指标:本研究病人治疗过程中定期换药,观察记录创面面积、深度、肉芽生长情况及创周红肿范围的变化,监测患者尿量,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凝血变化情况。按VRS方法记录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神经精神变化,有无头晕、头痛、恶心等。
本组352例患者中,在现场立即采用清水冲洗的278例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74例未采用清水冲洗者的创面污染较重,疼痛剧烈。入院后,出现食欲减退、腹泻185例(52.6%),咳嗽94例(26.7%),轻度头晕、恶心95例(26.1%),混合症状22例(6.2%),上述所有症状在对症治疗5~7 d内缓解。经换药,309例浅Ⅱ°~ 深Ⅱ°烧伤患者的创面分别于伤后15~42 d愈合;43例Ⅲ°烧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29.2±14.5)d。所有患者经3~24个月出院后随访证实创面愈合良好,无功能性障碍。
1.镍电解液的毒理:镍化合物可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通过膜屏障后与组织细胞内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毒效应。正常情况下,成人体内镍含量大约为10 mg,血液中镍含量约为0.11 μg/mL。镍摄入过多可导致中毒,引起炎症、神经衰弱、免疫系统紊乱、降低生育能力、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镍电解车间的平均湿度为70%左右,平均温度为30℃(21~40℃)。车间空气中的镍浓度平均值为0.1307 mg/m3,超出国家标准(0.005 mg/m3)26倍;硫酸雾浓度平均值达20.1 mL/m3,超出国家标准(2 mL/m3)14倍。所以,当空气中的镍盐、硫酸镍等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直接对工人的皮肤产生刺激,导致镍皮炎或镍痒症,并影响皮肤的颜色[5]。
2.镍电解液烧伤的特点:电解镍在生产中,工人是站在镍电解液槽上来回走动工作的,不慎坠入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故镍电解液烧伤患者以下肢及躯干部损伤多见。由于电解槽平均深度仅有约1.4 m,坠入工人可以最快速度脱离,因此,多数患者的创面较浅,以浅Ⅱ°~深Ⅱ°烧伤为主。此外,镍电解液的温度为60~70℃,含有镍、铜、铁、钴、锌等金属离子、硫酸(<0.25 g/L)及硫酸镍、硫化镍等镍化合物[6],当人体被镍电解液烧伤后,多种金属离子和镍的硫化物可能通过烧伤创面吸收到体内。所以,为了减少伤后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积极冲洗创面与早期切痂处理尤为重要。
3.治疗:伤后及时脱去被镍电解液浸湿的衣物,并采用流水冲洗非常重要,此举除了能及时清除附着在烧伤创面的镍电解液外,还利于局部降温,减轻热力致伤程度[7]。本组患者中经清水冲洗创面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而未使用清水冲洗者则疼痛剧烈。入院后再次以流水持续冲洗,其目的是进一步清除创面上残留的镍电解液,阻止其对皮肤的持续损害。对于浅Ⅱ°~ 深Ⅱ°烧伤患者,应彻底清除创面残余污染物,水泡破溃后应尽早以辅料包扎;但对于Ⅲ°烧伤的患者,则应尽早实施切痂手术以尽可能减少镍及其化合物的吸收,术中根据创面面积大小选择自体网状皮、邮票皮或微粒皮移植进行创面修复[8]。入院后进一步高级支持治疗应本着个体化的宗旨,依据烧伤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处理、抗休克、植皮、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根据烧伤面积,予以全身支持治疗和肝肾功能保护[9];边补液、边利尿,保持尿量≥100 mL/h以加快毒物从尿中排出,对于急性镍中毒患者可早期应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进行拮抗治疗,尽量降低镍对人体健康的毒性作用;同时对其基础慢性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10]。
镍电解液烧伤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多集中于与之相关化工企业,但镍电解液烧伤有其潜在危害性,且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往往不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因本院条件所限,未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全血镍及尿镍的浓度变化,对其代谢过程未做进一步研究,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因镍电解液温度一般不超过70℃,加之患者接触时间短,镍电解烧伤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大多14 d内愈合,就诊时间越晚,治疗难度及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加强工厂与医院的联系,受伤病人直送医院绿色通道,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受益。因本院曾属职工医院,研究中所有病人均在1h内送至我院,创面处理及支持治疗及时,病人愈后均良好。后期随访创面均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镍中毒遗留症状。此外,还要重视镍电解液烧伤后所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并予以对症处理:如某些镍化合物及其他化学致癌物质对鼻、鼻窦的致癌作用[11]。镍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皮肤,可引发接触性皮炎,亦可引起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镍还会降低生育能力,具有致畸、致突变等毒性作用。所以最有效的减轻镍电解质损伤的途径是做好一线工人工作时的防护措施,对于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皮肤过敏者,应尽量避免从事镍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