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DU J,XU Q.Neuroimaging studies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Stroke Vasc Neurol,2019,4(2):99-101.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2019年6月上线文章“Neuroimaging studies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徐群、杜静完成。文章概述了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及其导致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重点综述了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病导致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并对仁济医院脑小血管病队列研究(Renji CSVD Cohort Study,RCCS)的工作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CSVD是导致VCI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导致的皮质下型VCI占VCI总数的50%~70%,同质性高,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是VCI临床研究的理想人群。由于VCI缺乏特异性的干预手段,因此早期的识别、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
CSVD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且目前尚无法做到直接在体显示小血管,2013年国际CSVD影像共识将MRI上可见的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作为CSVD的结构损伤标志物[1]。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将这些单个结构损伤与CSVD的认知改变进行相关分析,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2014年有学者将这4种结构损伤标志物共同纳入到综合的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评分:各结构损伤按照评定细则各占1分,总分4分[2]。但由于SVD评分是半定量的,虽然综合了各种结构损伤,但并未细化各结构损伤的位置及程度,也未对各损伤相应的贡献进行加权,因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Annemieke ter Telgte等[3]认为CSVD是一种整体性疾病,虽然结构损伤各异,但血管病理改变可能存在相似性,因此,寻找综合并且能够定量描述CSVD认知损害的影像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和干预关口前移有重大意义。
脑网络被认为是能够反映脑结构和功能的大尺度复杂网络,能够表征脑功能的整合和分化,有研究表明脑网络参数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损伤标志物,前者与认知的相关性更大[4-5]。一些相关研究分析提出,CSVD结构损伤并不能直接导致认知损害,而是通过脑网络的破坏发挥介导作用[6],这为研究CSVD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仁济医院脑小血管病队列研究是自2015年开始连续入组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招募对象为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卒中后CSVD患者,应用影像学手段明确CSVD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是该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前期研究发现传统的影像学标志物,如白质高信号、微出血等被认为与CSVD的认知减退密切相关[7-8],且颞叶、额叶、海马、丘脑、脑岛的脑血流灌注不足也与认知障碍程度有关[9];最近,该团队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进行脑功能和结构网络的队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SVD患者的脑功能性网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左丘脑和后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而结构性网络在CSVD患者中也遭到了破坏,基于结构损伤、结构脑网络及认知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脑网络在结构损伤和认知损害之间起一定的介导作用[10]。
总之,神经影像学是目前研究CSVD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影像学表现的异质性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依托多中心纵向队列,采用多模式成像手段,寻求或发现能够综合定量描述CSVD的损伤负荷,且与CSVD临床表现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影像标志物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解读由杜静撰写。徐群教授指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