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征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槐树坪金矿地处华北地台南缘之熊耳山断隆区,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造就了区域丰富的金矿资源,构成了小秦岭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区内金矿资源极为丰富,如下蒿坪、铁炉坪、上宫、东湾、潭头等金矿床(点),均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槐树坪金矿受缓倾斜层间滑脱构造控制明显,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以太古界太华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为主,另见少量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物。区域太古界太华群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片岩、变粒岩、斜长片麻岩等,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中元古界熊耳群岩性以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流纹斑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等,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组合。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构造方向总体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四组,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为北西向断裂系统和北东向断裂系统。区域岩浆岩极为发育,以印支期碱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组合系统控制着区内Au、Ag、Mo等矿产资源,且区内金矿床的空间展布严格受控于断裂构造,以马超营断裂破碎带为主,控制着熊耳山地区Au、Ag、Mo等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与马超营断裂破碎带相沟通的次级北东向断裂系统是区域金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2]。此外,区域太古界太华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普遍发育大规模的层间滑脱带,并伴随着地层中金元素的富集作用,是区内主要的找矿有利部位之一。
槐树坪金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仅出露中元古界熊二群部分层位,零星沿矿区沟谷等低洼区域分布少量的第四系冲洪积物和少量的古近系高峪沟组。其中,中元古界熊耳群根据岩性变化可分为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龙脖组,矿区仅出露鸡蛋坪组部分地层,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区域构造迹线展布方向一致,岩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较缓,总体上表现为缓倾的单斜构造。矿区出露鸡蛋坪组岩性在矿区西部以英安岩为主,东侧以安山岩为主,普遍夹有少量的火山角砾透镜体等。古近系高峪沟组在矿区范围内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粘土岩,主要展布于矿区南东部。
矿区地层总体上呈缓倾的单斜构造,因此褶皱构造不发育。矿区断裂较发育,为马超营断裂破碎带派生的次级断裂系统,控制着矿区金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地层分布特征。根据矿区已发现断裂构造的特征可以矿区断裂构造划分为缓倾斜断裂和陡倾斜构造两类。
陡倾斜断裂按其走向又可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前者是矿区的主要断裂构造,普遍发育金矿化,呈波状延伸,总体走向呈330°,破碎带宽约4~6m,破碎带中发育构造角砾岩,蚀变极为强烈,为张扭性—压扭性构造系统;后者是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主要位于矿区东部,为马超营断裂破碎带派生的次级构造,总体走向呈7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普遍大于70°,断裂破碎带宽约5~8m,并伴随较强烈的硅化、碳酸盐化等。
缓倾斜断裂构造的宽度变化较大,宽几十厘米至数米不等,但该类破碎带中走向上延伸较为稳定,且延伸较长,在倾向上延伸也较长,多沿走向、倾向呈波状起伏状,因此产状变化较大,倾角0°~25°不等,局部可达40°。根据矿区已有勘查资料显示,在槐树坪金矿区内的缓倾斜断裂构造中均发现金矿化,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槐树坪金矿严格受控于构造破碎带,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已发现金矿(化)带15条,在空间上具有矿区南东部为陡倾斜矿化带,矿区中部缓倾斜矿化带,矿区北部缓倾斜矿化带的特征[3]。在15条金矿(化)带中已圈定出金矿体50余条,均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规模大小差异较大,总体上矿体形态简单,以似层状、舒缓波状、透镜状、豆荚状为主,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较为稳定,矿体品位变化较小,如M23-1和M24-1金矿体。
M23-1金矿体受缓倾斜断裂构造(F23)控制明显,是矿区内已发现金矿体中规模最大的矿体,矿体形成呈似层状,总体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走向上控制长约1.5km,在倾向上控制最大斜深700m,矿体向南东倾斜,倾角较陡,平均约15°,局部地段矿体倾角变陡。矿体平均厚度1.78m,总体上厚度变化较小,金品位介于1.0×10-6~21.8×10-6之间,金矿化较均匀;破碎带汇总普遍发育强烈的钾化、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辉钼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M24-1金矿体为隐伏金矿体,控制长约1370m,控制延伸870m,矿体严格受控于断裂破碎带,呈似层状分布,矿体平均厚度为1.62m,平均品位为3.73×10-6,破碎带中普遍发育强烈的钾化、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辉钼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
槐树坪金矿床围岩蚀变极为发育,且围岩蚀变分布受构造破碎带控制明显,显示出含金热液沿构造运移、储闭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使得金矿体两侧具有大体相似的蚀变规律。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辉钼矿化等,其中硅化、钾化、黄铁矿化与矿区内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槐树坪金矿床中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根据矿区黄铁矿的生成顺序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黄铁矿分布于蚀变构造角砾岩中,多呈立方体,含金量少;第二期黄铁矿主要分布于构造角砾岩中,呈团块状分布,颜色以烟灰色为主,常与石英、黄铜矿、方铅矿等共伴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金含量;第三期黄铁矿呈细脉状展布于构造角砾岩中,呈暗黄色,也具有较高的金含量,且矿石中金品位的高低与黄铁矿细脉的密集程度呈正比关系。硅化在矿区内分布较为普遍,有全岩硅化、侵染状硅化和脉状硅化等3种,其中脉状硅化与区内金矿化更为密切,尤其是伴随方铅矿化、黄铜矿化的脉状硅化。钾化,主要表现为钾长石化,呈细脉状或斑晶的形式出现,常被石英细脉切割。
(1)岩性标志。虽然说槐树坪金矿床严格受控于断裂破碎带,是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但是,矿区内含金元素的富集与地层关系较为密切。矿区内已发现的金矿体的赋存围岩均与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英安岩、安山岩有关,因此,矿区内矿物质的来源不仅与仅含热液的运移有关,而且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矿区内鸡蛋坪组英安岩、安山岩为找矿的主要岩性标志。
(2)构造标志。槐树坪金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不仅表现在矿区内陡倾斜和缓倾斜的断裂构造中,而且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层间滑脱破碎带中也普遍发育金矿化,由此可知,矿区构造是该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超营断裂破碎带派生的次级北东向断裂系统是区域内重要的控金构造之一,而在矿区内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普遍伴随金矿化,因此,矿区内北东向构造是主要的找矿标志;二是缓倾斜的北西向构造,根据勘查资料显示,矿区内缓倾斜构造均发育金矿化,因此,北西向缓倾斜构造是矿区另一重要的找矿标志;三是中元古界熊耳群层间滑脱破碎带,是区域范围内主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3)围岩蚀变标志。矿区围岩蚀变极为发育,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有钾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其中烟灰色团块状黄铁矿化和细脉状黄铁矿化是矿区内主要的找矿标志,与金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此外,脉状硅化和钾化叠加区域是矿区内有利的找矿部位。
槐树坪金矿床是熊耳山地区重要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条件优越,矿区已发现金矿化带15条,初步圈定金矿体50余条,根据已发现金矿体统计发现,槐树坪金矿床中金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较为稳定,显示出优越的找矿潜力。此外,随着对槐树坪金矿床成矿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在中元古界熊耳群层间滑脱破碎带中寻找似层状金矿体逐渐成为当前主要的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