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尹传政 郑 彬
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冲破各种思想束缚和利益固化藩篱,不仅需要自觉行动,还要靠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坚强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纪律建设的认识,强调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推动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纪律建设的整个过程,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纪律严明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就继承了这一传统。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党纲》中,就有多条涉及党的纪律的规定。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中专门设有纪律一章,对党员纪律作了严格规定,并在《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如一地重视和加强纪律建设。尤其是在国内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大在修改的党章中规定,严格地遵守党纪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的最高责任。为了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争取更加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在七大修改的党章中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注意清除自己队伍中破坏党的纲领和党章、党纪而不能改正的人出党。”(夏利彪:《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历次修正案文本汇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面对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征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必须牢牢保持“两个务必”,要求高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六个不准”。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具体情况,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从严治党的要求,党的十四大将其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首次阐明了纪律与规矩的关系,指出纪律是成文的规矩,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此外,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实践中,党中央通过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对党员干部提出更全面、更高的纪律要求,把纪律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首次将“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这对于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等重大命题,再一次强调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既是制度建设深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根本前提。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一系列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历史方位、党的建设总要求、“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并存的现实情况要求纪律建设必须常态化制度化。
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的核心在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但是,当前个别党组织、党员干部却存在影响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影响党的全面领导的问题。有的党组织以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党委会,党管政策、党管干部形同虚化,党的领导有名无实。有的党员政治上“两面人”,口头上坚决拥护中央政策,背地里却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消极执行或者拒不执行中央政策。以上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党员的宗旨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也存在党的纪律缺位、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只有严肃党的政治纪律,通过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增强纪律的震慑力和执行力,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是夯实理想信念、永葆初心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初心保持、理想信念坚定既是党员个人内在养成的结果,同时也是外在道德观念灌输、外在纪律约束的过程。外在纪律约束不是一阵风般的运动过程,是常态化、自始至终的管治,是有章可循、有规可守的约束。只有做好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才能立根固本,坚持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守住法规纪律“底线”。
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是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60多万基层党组织的大党,但个别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纪律原则不坚定、纪律意识淡薄、纪律执行软弱、纪律监督缺失、纪律修养不足等问题。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风险,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加强纪律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把纪律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在学纪、懂纪、守纪、用纪的基础上,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基本规范和重要保障。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正风肃纪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关住权力的铁笼子必须时时加固。我们要建立健全纪律建设常态化制度体系,把纪律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推进党的纪律建设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制度作为规范全体党员的规范,需要党中央通盘考虑、统一谋划、统一部署。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增强党的纪律的制度化、威慑力,有序推动党的纪律制度改革。三是做好党内法规建设的规划工作。当前,我们党已经出台了两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对2012—2022年党内法规建设作了详细规划,效果明显。要进一步落实好党内法规建设的相关规划,根据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来统筹整个党内法规建设体系,有计划补短板、强基础。四是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备案审查机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参与下,中央办公厅法规局统筹安排,对党内法规进行审查备案,对不符合实践需求的党内法规坚持废改释并举,推动纪律制度有规可循、不断跟进。
加强教育约束机制。一是坚持正向激励,树立先进典型。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历史与光荣征程中,从新时代以来的生动实践中,选取先进人物,传播英雄故事,树立正面典型,从而使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剖析反面典型,加强警示教育制度。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十展区——“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首次展出了周本顺、王敏、潘逸阳在处分决定书上的签字,苏荣、王珉、仇和、周春雨、陈旭的忏悔书,黄兴国写给党组织的信,以及张越之子写给张越的信。通过这些展示以及《巡视利剑》等众多反腐政论片的播放,使广大党员时刻保持思想自觉,保持清醒头脑,达到严肃党纪、树立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目的。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是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各项监督制度之间相互衔接,规范监督流程,理顺监督权限,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监督格局。二是坚持监督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要紧紧扭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坚持纪检监察工作关口前移,紧盯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坚持源头发现、源头处理的原则与方法,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三是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监督执纪常态化制度化。利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关键在于针对党员问题的性质、层次,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方法。要充分利用组织谈话这一传统法宝,坚持抓小抓细,对具有“四风”问题的党员进行警示谈话和去函问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要深挖思想根源,构筑起坚强的思想防线。对仍然我行我素、顶风违纪、造成恶劣影响的党员干部,要从严处理。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进行立案侦查、严肃处理,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加强检查整改机制。一是完善办事公开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推动权力运行和办事流程公示,使得群众能够了解工作动态、了解工作进程。二是建立涵盖范围广的群众问题采集机制,定期向群众收集意见。纪律建设得如何,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探索建立线索发现机制,在与群众日常交流中若发现影响群众利益、影响党的形象的纪律问题,要进行规范化、体系化整理与归纳。三是设立群众公开监督制度。发现问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发现作风、纪律问题之后,切实推动干部整改。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将问题整改情况、整改进度进行公布。同时建立群众反馈制度,通过政府信箱、网上留言、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等手段,收集群众对整改的意见情况并切实进行整改,直到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