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的悲悯情怀

2019-01-02 09:00杨威
西部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穆旦情怀诗人

摘要:穆旦诗歌中所表现的悲悯情怀,集中在对民族历史、个体存在、人类命运深深的关注与思考。生于乱世,成长于抗战时期,让他的诗歌《哀国难》等表现出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深广的忧患意识;上世纪七十年代个人政治生涯的挫折,让他的作品《诗八首》中蕴含了深厚的受难者气质与仁爱情怀,流露着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探索以及“个体存在”的关注;而对现代文明的隐忧,则升华了他诗歌的悲悯情怀的境界,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蛇的诱惑》中,深刻地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物欲横流的批判,也凸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穆旦诗歌悲悯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堪称现世关怀和永恒思考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穆旦诗歌;悲悯情怀;个体存在;人类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106-03

近现代诗人、翻译家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独特而复杂的生活经历与际遇,在时代的动荡与转型中,他在自我的探索中铸就了“穆旦诗歌”独特的品格。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目前近四十年的穆旦研究中可以发现,相较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对穆旦的评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于:其一,不同于四十年代的穆旦研究主要出自其同学和同道王佐良、袁可嘉、周珏良等,且多以“同情”态度或“知人论世”方式进行阐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穆旦研究在经过“发现”般“惊喜”的阶段后,开始以一种学术的眼光中性地评价和梳理穆旦诗歌及翻译的总体成就、形式特点和创作主题等诸多方面。

本文论述了穆旦诗歌与对民族历史、个体存在与人类命运的深深的悲悯情怀。作为诗人,穆旦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对时代、人民疾苦和民族命运有深厚的感情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穆旦对个体存在的发掘,不仅表现在对“残缺的我”的主题,也表现于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诗人的最高追求是一种在物质之上的精神境界,穆旦用最新锐的艺术方法,传达一种很深刻的对未来,对人类的思考。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特征以及在中国新诗中的嬗变已被反复研究。而进行悲悯主题研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对穆旦诗歌的深刻且复杂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释。

本文试图论述穆旦诗歌悲悯情怀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希望这些论述能为穆旦诗歌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穆旦诗歌中对民族历史的反思

穆旦诗歌的悲悯情怀一方面表现于他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作为在一个特殊年代里成长的诗人,他的诗歌自然会与民族历史深深联系。表现于强烈的家国情怀,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在这种层面上的悲悯情怀则是源于与民族历史的血肉联系中。

(一)强烈的家国情怀

穆旦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年幼的内心就已深深扎根,表现于穆旦的生平经历和早期的诗歌创作。1935年6月穆旦创作了诗歌《哀国难》,所展现的是一个满腔家国情怀的热血青年形象。1941年在《中国你在哪里》中,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满怀深情地讲述母亲经历的痛苦与悲哀,最后诗人在痛苦中反复呼吁“我们必需扶助母亲的生长”,因为这是养育我们的祖国。1947年穆旦创作了《给战士》,赞颂“人民的世纪,大家终于起来……人民里有了自己的英雄”,穆旦在高歌胜利的同时赞美祖国的新生。

(二)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

在穆旦诗歌悲悯情怀中,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比家国情怀有着更深层次精神内核,他不仅表现于热爱祖国,而且更进一步的挖掘民族的历史。在1941年苦难的日子里,穆旦写出了《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全诗真挚而又感人,充满对民族的忧患意识。诗人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夜里乡村萧索的图景,目光从远方移动至眼前,“岁月尽竭”“牲口栖息”“小河冻结”凝固得如同被屠杀的同胞的鲜血一样,到处没有生机,寒夜里的灯光是温暖的象征,而多纹的脸则是祖祖辈辈们辛勤劳动与坚忍不拔的见证。在此刻,中华民族与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都化为这一张厚重多纹的面庞,在特殊的时代里,“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这一极富象征意味的意象让人有足够的理由联想到民族的命运。

这首诗没有新奇隐晦的意象和现代性的语言组织形式,穆旦以北方农村为背景,抒发了对民族遭受苦难的深深痛苦之情。《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土地与人民的探寻和思索,对民族经历的苦难呼喊与回顾漫长历史引发的沉思,诗篇中隽永的意蕴令人深思。

(三)对人民的疾苦生活的同情

上世纪四十年代,穆旦创作的一系列诗歌表现了他对民族忧患的意识,以及同情于人民疾苦的悲悯情怀,例如他的代表作《赞美》。“《赞美》借助一个饱经忧患的受难者‘农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坚忍意志和顽强生命力的颂扬,以及对民族前途的坚定信念。”[1]146这是一首对现实中苦难的劳动人民礼赞的诗歌。穆旦的悲悯来自于磨难痛苦中的底层人民,诗人对问题自然看得比别人深刻,在抗战中,他陷入了沉思,诗人回顾历史,在无数受难的年代里他明白了,历史上所有苦难的都是由万千的劳动人民所承受,所以诗人热情的赞美,为农民高昂歌唱。

“诗的进程不是一往直前,而是途中总有耻辱和苦难令诗人停顿,沉吟,但每次都强有力的转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每节都以这个复句作结,末節还重复一次,给了全诗以一种秩序,也突出了诗的中心意义。”[2]494穆旦的悲悯来自于对底层人们最为深切的爱与同情,这种感情始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有一代人肩膀上沉重的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穆旦在抗战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怀比他之前对个体生存的思考来得强烈,在青年学生身上普遍出现的那种冲动、忧郁抑或伤感的情思,在更为巨大强烈的民族危机面前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穆旦过往的种种脆弱的情感便随之被一扫而空,在回顾历史和正视家国苦难与人民疾苦中,他又重新发掘了一种结合大众与民族历史的崇高宽广的悲悯情感,正是这种病情感给他年轻而又经历苦难的心灵再一次注入了倔强不屈的精神。

二、穆旦诗歌中对个体存在的探索

穆旦诗歌的悲悯情怀同样表现在对个体存在的探索上,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探索和对现代人较深思想的表现,这种对“人”的关注是那个口号式的年代所稀缺的,这种悲悯性包孕着一种深厚的受难者气质与一种博大的仁爱情怀。

(一)知识分子的受难本质

穆旦的好友王佐良曾经说过:“一种受难的品质使穆旦显得与众不同。”[3]作为诗人,穆旦本身就是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形象,然而诗人往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的痛苦和自我对生命的感悟泛化。例如《冬》,创作于1976年12月,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而诗人“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并没有被摘掉。在对着“北风正吹着门窗沙沙作响”时辰,火热的炉火边与几位昔年老友开怀畅谈,追忆年少欢乐的岁月与无忧的时光。对于晚年经历苦难的穆旦来说,这大抵是干涸心底奔流的清泉,是他心里莫大的安慰。

虽然“人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充满了无止境的痛苦,但是在诗人看来,却是一种在困境中对命运的搏击,寒冷的冬天里诗人一颗温暖的心依然保持着它的温度。而这正是穆旦作为一名受难的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与悲悯的情怀。

(二)“现代人较深的思想”

在诗歌创作中,穆旦的悲悯性也表现在对现代人思想的复杂性上,人们信仰的丢失导致理想的破灭。孙玉石先生曾经评价他的《诗八首》:“《诗八首》是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4]384

《诗八首》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把自我投进激荡的情绪中,然而又能冷静的脱身而出来指出爱情的意义。一边是激情的燃烧,另一边又是激烈的燃烧无法控制,深感不安,也就是诗人察觉到激情与欲望的可怕一面后,开始怀疑质询自我那被点燃的激情。这首诗充满了“现代人复杂的情思”,有爱情的甜蜜欢喜,也有激情消退过后的冷峻。

这首诗的内涵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诗人用几组对立的意象,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张力。例如“爱情的,热烈”和彼此之间难以沟通的“冷漠”,又例如在爱情的“永恒”中,爱上了一个“暂时”的你,两组对立的意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同时,这也是穆旦自己对爱情的思考,反映了爱情得不到回应时的痛苦,然而诗的意蕴并不局限于此。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一种人生的境遇你在向某个方向努力,但是当你回首时,这些努力都带有宿命的味道。

三、穆旦诗歌中对现代文明的隐忧

在物欲生活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在逐步倒退,大众消费者沉浸在对世俗生活欲望的渴望中,这个时代的精神诉求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从而穆旦在这个方面的悲悯性探索也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一)现代物欲生活的批判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穆旦创作的《蛇的诱惑》中,深刻地表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物欲横流的批判。

穆旦借助《圣经》中亚当和夏娃被撒旦引诱而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表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关注与思考。他在小序中写魔鬼撒旦又一次变成蛇出现,暗示了在民族危机与自我迷失在物质享受的时代背景。“蛇”成了金钱与物欲的化身,诱惑着躁动的人们,同时背后是巨大的危险。《蛇的诱惑》的副标题“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赤裸地表现了诗人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对资产阶级的丧失精神道德与情操追求的厌恶与批判。孙玉石说:“《蛇的诱惑》表现了穆旦具有的真正的人文关怀,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时代良知”。[4]

穆旦笔下的现代物欲生活中,人们在安定与幸福中找不到平衡点,贫苦的人们在物质的贫瘠中水深火热,富人的家财万贯却买不了精神的丰盈,现代都市生活如同一座地狱,所有人困在其中,被物质与精神夹住——恰如穆旦《城市的舞》中揭示的被丑陋罪恶的社会所压制的人性。这种对现代都市物欲生活的批判,彰显出穆旦诗歌中强烈的悲悯情怀。

(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

作家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或者是用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命运的关注来概括。穆旦在现在诗人中传达的思考与情感到达了人类意识高度。他对人类眼下处境有着超乎普通人的清醒和探索,《出发》中所流露出的“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的感情。当这种情感映射到新的生命,常常会成为一种深深的关心与担忧,尽管知道现实的残酷像一块坚硬的岩石难以打碎,却依然满怀希望年轻一代的人们拥有一个简单幸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出发,穆旦诗歌悲悯性中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源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创作于1947年的诗歌《隐现》,虽然很少被人谈论,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这种对现代文明物质化的抵制,对都市生活文化贫瘠的批判,对未来人类与世界前途未知的隐忧,诗人仿佛置身迷雾中寻不到出路,处在一个崩溃的边缘,但正如否极泰来,经历绝望才有希望的光芒。作家的最高追求应该是一种物质富足而精神丰盈的境界,而穆旦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独自前行。

结语

穆旦成长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艰苦岁月中,在动荡的年代里,穆旦和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诗人一样,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敢的牺牲精神投身进这场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抗战中。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现实行动上,同时也深刻的表现在诗歌创作中。穆旦也不像其他学院派诗人,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为了抵御风雨的打击而守护自己精致的孤塔,相反地他的诗歌里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来源于他亲自体验和发掘生命的全部苦难。“穆旦把他的诗性的思考嵌入现实中国的血肉,他是始终不脱离中国大地的一位,但他又是善于苦苦冥思的一位,穆旦使现世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的结合。”[5]8

略览穆旦的一生,特殊的历史年代造就了穆旦独特的诗歌,以及他对民族历史、个体存在、人类命运深深的悲悯情怀。对民族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穆旦忧国忧民的一面,对个体存在的探索,也可以一窥他独行者形象,对现代都市物欲文明的尖锐批判,也可以看到一个热血的反抗者形象,由此而上升的悲悯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剑龙.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光萱等.新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王佐良.一個中国新诗人[J].文学杂志,1947(2).

[4]孙玉石.中国现代立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杜运燮,周与良,李方等.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杨威,江苏沭阳人,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文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穆旦情怀诗人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穆旦《我看》(节选)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一直想找机会写穆旦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