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逻辑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其反对以物为中心的资本逻辑,主张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诞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协调发展,讲求公平正义,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批判;资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049-0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资本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逻辑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有助于科学地理解和认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对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资本逻辑:以物为中心的人的片面发展
资本逻辑以资本的本质规定、时间流转、空间扩张、和技术构成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所获得的资本的增值和扩张,如同马克思所说“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403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进行了深刻解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中,一方面,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他自己拥有的产品数量越少,体现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53因此体现为产品与工人相异化,这些由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中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劳动者所有。加之资本家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压迫和统治以增加更多的财富来扩大自己的再生产,在这样的生产过程当中使得“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2]53资本实现了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与支配,但却限制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成为片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因为“他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54然而理想的劳动体现的人是自由的存在,人在生产活动中,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尽情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感受生命的意义,而并非承受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使得工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在遭受无情的摧残,极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在异化劳动的过程当中,工人失去了自由的类本质,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成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所以人的劳动的本质变成了异于自己的本质,人失去了人作为人应该有的自由本质,人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呢?因此造成的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的社会关系所表现出的人的自我异化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人的内在真实需求相对立,严重阻碍了人通过对象化活动而实现的人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资本逻辑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掩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在资本逻辑统治下“以物为中心”的人的异化无情地吞噬着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失去了劳动本应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幸福,人变成了以物为主导的片面发展的人。
二、资本批判逻辑: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批判资本逻辑呢?其实质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与人的解放之间的矛盾。如同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923资本家对工人无情的压榨和剥削透露出资本逻辑的真实面目,而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每个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只有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来批判资本逻辑,合理利用资本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认为对资本的批判要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是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只有依赖雇佣劳动才能支配劳动力来实现自我增殖。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来增加资本也就是工人通过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供资本增殖价值,从表面上看资本家与工人一方支付货币,一方出卖劳动力,在形式上是等价交换,但在实质上资本家却无偿得到了工人的剩余劳动,然而劳动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生动体现,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本应该从事自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但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工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他们是被资本物化了的人,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物化力量,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它把一切东西都量化出来,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从而异化为一种独立异己的力量与人对立起来。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和生活本应该是自由的,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资本也不例外,資本具有暂时存在的理由,资本灭亡的条件只能从资本的发展中才能形成创造出来,因为资本具有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历史必然性。所以灵活地运用资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只有利用资本创造的积极因素,节制资本产生的消极因素,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从资本逻辑下的生产力来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越是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因而社会发展就愈加进步。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映射出人的发展状况如何,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力量的增长,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日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54同时也透露出人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活动中,雇佣工人成为千篇一律的生产交换的价值的抽象化。雇佣工人作为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他们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自己却变得更加贫困,因为他们所创造的生活资料依旧归资本家所有。其次,从资本逻辑下的普遍交往来看,人类交往活动的深化与扩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作用,同时资本对人类交往活动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一方面,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以往各民族封闭自锁的状态,生产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大都要求交往的进一步突破,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另外资本逻辑使得进行生产活动中的个人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加之交往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提升了人与人的交往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使得人的智力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显著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逻辑所形成的世界市场必然导致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分工使人们的社会活动固定化人们受职业的固定化所制约,人们的实践交往活动受资本所主导。因此不可否认资本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普遍交往的形成,有利于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过渡,有利于向更高一级社会形态的转化创造制度条件。同时也万万不可忽视资本的破坏性和贪婪性,它使人的主体性受到严重挤压,使人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使人与人之间那美好纯洁的关系被纯粹性的金钱关系所替代,导致了人的片面化发展。
三、资本批判逻辑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是新时代超越资本逻辑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4]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要借助资本逻辑的效率原则,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生产力的稳步发展造福人民。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而科技创新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谁掌握了科技创新,谁就拥有了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国内发展形势所需以及国际发展形势所迫,只有实现科技创新才能转变新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长远持久的发展。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5]198那么实现创新的客观要求需要科技与资本相结合,因为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进而促进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实施,例如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这些重要科学技术是对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因此有必要利用资本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
在利用资本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资本逻辑支配下人的奴役状态,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要得益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砥砺奋进,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的同时也存在着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在各领域产生的经济危机、权利危机、生态危机等许多消极因素,这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方面,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决惩治腐败,让清风正气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文化建设方面,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样注重协调发展,协调并不代表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均衡,更加注重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5]210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逻辑的视野下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苏凯成(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单位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CX20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