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士
摘要:达东村曾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典型的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达东村成为集体脱贫致富的典型。本文结合达东村精准脱贫的实践,深入分析达东村贫困原因及在脱贫方面的主要举措,并总结了达东村积极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能力的扶贫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西藏达东村;精准扶贫;经验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受自然环境、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西藏的脱贫攻坚战同全国相比具有更大的特殊性,解决好西藏的贫困问题对于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2019年,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100个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8万人达到脱贫标准。达东村曾是拉萨市典型的贫困村,在国家精准脱贫政策的支持下,达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在政府、公司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为西藏集体脱贫致富的典型。
一、达东村简介
达东村隶属于拉萨市柳梧乡,位于拉萨市西南方,距离拉萨市中心18公里,平均海拔3943米,气候温和。村总人口796人、211户,分为8个村民小组,劳动力为324人。达东村拥有众多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在农产品方面,拥有酸奶、牛奶、糌粑、牦牛肉、青稞酒、通菜、西瓜、黄豆、草莓、马铃薯、干梅子、水果、茴香等,自然形成的桃子和核桃已千年的历史,山上还拥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药材等特产;在矿产资源方面,达东村拥有丰富的镓、钴、石墨、赤铁矿、白云母、白钨矿储量。此外,达东村靠近机场高速,地理位置优越。这些都为达东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初,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达东村形成以柳梧新区管委会为主导、域上和美集团负责运营、村民参与运营与管理的扶贫新格局,目前全村51户贫困户已经减少为3户,脱贫率高达94.1%,成为自治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
二、达东村脱贫面临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达东村进行旅游开发之前,面临耕地少、人均收入低等严峻现实,村里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从公共服务设施看,达东村缺乏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如商店、小学、管线设备、消防用地、公厕、公交车等,阻碍了达东村同外界的交流与交融,严重制约了达东村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落后
达东村51户贫困户依赖于农牧业生存,但生产方式仍然为传统的方式,生产结构单一,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养殖牛羊所得经济收入较低。居民生活条件和水平较差,村里基础设施较差,房屋也存在大量空置现象。
(三)人力资本低下
由于劳动力短缺、没有专业技能、缺乏生产资料,很多村民没有固定收入,最终成为贫困户。从贫困户属性来看,有30户属于一般贫困户,20户属于低保贫困户,1户属于五保户。达东村51户贫困户中,有16户由于缺乏劳动力而致贫,3户因为疾病致贫,7户因为上学而致贫,10户因为缺乏生产资料致贫,7户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还有8户则是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经过对全村183名贫困人口进行调研,发现143人属于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人。达东村贫困户文化素质偏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短缺,导致达东村的脱贫攻坚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达东村精准脱贫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工作岗位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當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达东村投入巨大,实现电线入地、家家户户水电基本保证,在路面建设、服务接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就业方面,达东村前期由和美布达拉进行文化打造,后期由公司进行管理与运营。公司尽量使用当地人力资源,提供保安、保洁、服务员等工作岗位。对于当地大学生等高素质人力资源,公司采取招聘培训等方式吸纳。公司对所有村民工作人员提供“五险一金”待遇,通过施工建设、机械租用、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多种方式,丰富村民收入来源,整个过程中当地人的参与率高达90%。
(二)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达东村在经营管理方面由拉萨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公司牵头,柳梧城投、达东村村委会共同出资1.2亿元,组建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其中,和美布达拉占股45%,柳梧城投占股15%,达东村村委会占股40%,形成以柳梧新区管委会为主导、公司负责运营、村民参与的运营与的管理模式。达东村的日常运营由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每周村委会和旅游公司都会开一次例会,总结一周的运营情况,每3个月公开一次财务。
(三)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禀赋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全国扶贫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达东村文旅公司通过保护文化特色、增加服务业态、丰富软实力等措施,使游客保持新鲜感,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目前达东村成立了星空拉萨摄影俱乐部,以摄影协会及摄影俱乐部牵头,通过举办各类摄影活动,不仅为达东村广聚人气,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加入,扩大范围促进达东村对外宣传力度。此外,达东村还根据消费者需求运营开发多功能酒店,从而有效延长达东村游客的驻留时间;通过绿色竞技场(高原自行车赛道群),自行车爱好者在高原绿色的美丽乡村中享受竞技带来的极致体验;通过高原生态植物精油产业建设,配合消费者体验式精油植物采摘、精油提炼等服务,将打造出达东村又一重要产业经济链。房车营地建设是达东村又一重要项目,作为达东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房车营地对拉动达东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仓央嘉措诗会、温泉度假区、房车音乐节、赛马节、创客街区等若干项正在投资建设。
(四)加强政策保障,完善帮扶措施
政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主体,应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了保障达东村尽快脱贫致富,柳梧乡建立了贫困人口基本信息管理库,制定长期的贫困帮扶机制,有效促进了达东村村民脱贫致富。在达东村脱贫的进程中,政府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医疗救助、信贷扶贫等多种模式完善扶贫机制,实行针对性扶贫,从而确保达东村51户贫困户、18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了确保脱贫成效,柳梧乡在脱贫退出方面通过以教脱贫、以迁脱贫、以补脱贫、以业脱贫、以助脱贫和以保脱贫等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确保达东村脱贫攻坚事业取得胜利。
四、达东村精准脱贫经验分析
达东村自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已经实现2016年接待游客8万人,平均日接待量近1000人次(最大容载量5000人/天),达东村也成为继《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之后,打造的又一张西藏文化旅游闪亮的名片。达东村作为西藏“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代表之一,在CCTV新闻联播中被重点报道,首次登陆央视,公诸于世。目前,达东村51户贫困户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村内183人脱贫成为西藏集体脱贫攻坚的典型。达东村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模式。
(一)产业融合,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驱动力
产业融合,主要指一二三產业的相互融合,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要通过产业融合发挥一二三产业的优势,实现产业交集,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传统的农业生产把要素固定在土地上,生产要素无法流转,因而无法创造出剩余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唯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才能调动各方主体、各类要素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达东村在实现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发掘优势资源,将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全部调动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流通,实现了从“单一、单层”的农业生产经营,向“多元、立体”的农业产业链转变,使传统农产和农业品得以增值,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达东村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基础,为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条件,其将传统生产要素转变为现代生产要素,积极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培育形成一产接二产连三产、三次产业融合联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
(二)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农村精准脱贫的保障
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是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激发市场活力,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达东村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经营管理方面,由拉萨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公司牵头,柳梧城投、达东村村委会共同出资1.2亿元组建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最终为达东村精准脱贫的实现创造力条件。
(三)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村精准扶贫的实现提供支撑
实现精准脱贫,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府与各部门的联动效应,建立健全各类市场制度和保障体系,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农业产业化是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形成农业产业内微观主体(企业或组织)之间分工的内部化,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能力,提高农牧区流通主体的组织化水平,对实现农村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活力的重要举措。达东村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将企业,村集体结合到一起,引入龙头企业,发挥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精准脱贫的效率,布达拉集团、柳梧管委会和村民集体参与,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是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做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充分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发挥当地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实现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形成长久的动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达东村在发展过程中,鼓励使用当地人力资源,促进村民就业,招聘培训当地的大学生,对所有村民工作人员提供“五险一金”待遇,当地人民群众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有效提升了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强化政府在反贫困战略中的领导地位
在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本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政府在组织、宣传和管理农村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精准扶贫,积极组织公共基础的建设,不断为社会提供服务,制定反贫困战略以及提供法律保障和宏观方面的经济支持,不断培养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等,确保政府在倡导带动功能、宣传示范功能和组织执行功能方面得到正常的发挥。达东村能够实现脱贫致富,离不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企业与村民相互联系,齐心协力的发展模式,是达东村成功脱贫的关键。政府在产业扶持、能力提升就业、低保兜底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对达东村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保障。精准扶贫战略为达东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正是搭上精准扶贫战略这辆快车,达东村才获得了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