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及家长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正不断加力推动;国务院以文件形式提出刚性要求;学校体育再升级。
义务教育的短板
体育是改变人本身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政策层面,我国对于体育的推动体现了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2019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提到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而“体育”,自然是其中重要一环。
有专家表示,中小学生身体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短板,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必须提升。在基础教育中,每名学生必须掌握1至2种体育技能,有条件的学校,人人都要会踢足球……
体育,是《意见》中的重要一环,意见提出: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201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我国八年级体育周课时数不达标的学校占比达到60.8%,艺术周课时数不达标学校占比达到90.7%。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体育和美育依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
这表明,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引导下,文化课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体育长期被主流教育排挤在外,导致体、教分离严重,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偏远农村地区学校甚至开不出体育课。
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身体虚弱,智商不足。成年后缺乏竞争力。《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学生肥胖比例偏高,近视,睡眠不足问题突出。
华东师范大学也曾在2017年6月发布《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该项研究历时3年,分别在中国与日本的4个城市或地区,对近2万名7至18岁的青少年,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测试后完成。
结果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BMI身体质量指数)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体能指标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中国学生体能指标的全面不足,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还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颇为关切;因此除了文化课的智力教育,体育所承担的非智力教育又被重视起来,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变的时间节点。
强化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加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绝不仅是喊一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国务院文件中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指标,即“每人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
成年人中,不掌握起码体育技能的人大有人在:自认为会踢足球的不懂规则,自认为会跑步的不懂热身,自认为会跳高、跳远的人,不知道跳前量步要从起跳线反向去量……
诚然,我国各地经济水平,资源不相同,面临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如何针对每所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课程开设,如何保障师资配置,每周体育课节数如何设置,各个体育项目的标准如何建设,政策上如何与升学挂钩及执行和监管问题,奖惩机制如何编制,等等。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各地实际,进行审慎评估,除了需要时间,更需要爱岗敬业的专业体育人才被录用与发挥到教学岗位上。
体质健康标准是什么?一两项体育技能怎么才算掌握?《意见》中提到,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以及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硬指标。很多学龄儿童家长表示:现在一线大城市家庭,普遍对于体育的认知有了转变,即便孩子所参与的体育项目不与升学产生直接关系,也会鼓励孩子在校内,或者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首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历年都在学校进行测试,并由教育部监控统计数据。“腾讯体育”资料显示,整体来看,由于都是基础运动测试,难度并不高,并未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但这恰好也给家长提了个醒,不认真锻炼身体,真可能无法毕业。
在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是否有条件和能力开发相关的体育课程,依然打问号:如果一个孩子运动天赋正常,有意愿,也有时间,学5至10项体育运动,包括跑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熟练掌握;但如果学校、家长仍然抱着“升学至上”的观念,面对较重的课业负担,即便只学1项体育,也不排除让孩子消极应对。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有专家指出:“比如一名学生学习投掷铅球和打乒乓球,如果铅球只是随便投出去,有成绩就算掌握吗?打乒乓球只要能上案台,随便打两下就算掌握吗?如果那样也算掌握,也可能会变成学校、家长应付政策的手段。”
政府购买服务
国务院指导意见指出,学校应当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这显然为体育从业人员的创业和就业,开创了极有利的局面。而作为体育大国,我国本身具有大量高等教育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人才数量方面完全不是问题。
《教育》记者采访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对校园体育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足。很多学校,对于校园体育的认识停留在让学生活动的层面,这种思路指导下,教师很难严格要求学生的体育技能,学校也不具备真正掌握1到2项体育技能所必需的設施、环境和人际条件。
近年来,体育明星进校园活动数量虽然很多,但大多流于表面,而且形式重于内容。一般世界冠军级体育明星,在校园中是认真和小朋友互动的,但由于学生体育技能达不到互动的入门条件,往往收获甚微。
这也造成了体育明星的失望。多数退役运动员转型,出路众多,钱和就业对他们不是问题。真正妨碍他们投身于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是与青少年之间的低效互动,让明星们难以得到教学效果上的成就感,因此他们很少直接开设体育培训机构,直接与校园合作的运动员较少。
相关要求,不具备足够教学条件的学校,要拿出资金、时间,聘请校外体育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教学。此举如能真正落实,对于校园体育教学的提升将是实质性的。由专业运动员在专业的运动场所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1到2项体育技能。
乐于参与体育创业的运动员,需要校园体育杠杆撬动。例如,一线大城市中,像棒球这类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有很大市场。相应的棒球公司、培训机构表现得尤为积极;像前中国棒球队队长孙岭峰,就与一些学校合作,从事一些教材引进、编纂,培训的工作。而学校一旦愿意在校园中发展棒球,就需要与孙岭峰这样的专业人士合作。这就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效果。我国有如此众多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每个人都能以开设公司、俱乐部的形式,找到合伙人,与校园进行合作,将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刚性要求提升认知
《意见》中,最大变化就是要求强化体育锻炼,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文件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并且要计算分数,还要加大分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明确了对体育的“刚性要求”。他说:“对待体育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政府都要改变观念。”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孩子们运动技能,还要“勤练”,再之后还要经常比赛,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加比赛。
王登峰说:我们对师资和场地原有的配备标准,现在已经不适用。当时还没有明确必须得教会,必须勤练,必须常赛。而常赛不是说学校里的校队经常参加比赛,而是这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比赛,每个学生都要经常练,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运动技能。这就对师资和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就是强健体质,很多人认为学校就不要搞比赛,比赛是运动员的事。
统计显示,全国体育教师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大概就缺编十几万人。因为体育课在高考时对分数没有贡献,所以很多地方宁愿多请几位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所以,要在应试上体现体育分值 ,要加大体育分值。
2018年,全面取消了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这意味着体育就像语文一样,不算特长。有没有特长,反映到成绩就行了。体育评价体系就是体育在一个人身上的素质评价,每个人都要被考核。从升学和成才角度看,现在中考已经开始考体育了。第一步要加大体育中考的分值。现在关于体育中考加分,每个省、每个地市的做法都不一样。将来可能要逐渐把体育和语数外的分值差距缩小,更加重视体育。
王登峰表示,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因为体育中考加分产生的投诉。这个实施过程都是在家长、社会的严格监督下进行,操作的手段也很科学。这就为我们未来将体育列入高考科目时,怎么评价、怎么加分,提供经验。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考试。清华、北大等高校已经在自招复试中安排了体测项目。这就是先做一个尝试。考什么项目,加考之后要不要记入总分,计多少分,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