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点睛诗的内涵、创作及意义

2019-01-01 19:28杜二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点睛课本师生

杜二敏

摘   要

课本点睛诗提出后,为许多教师所用,具有诗体形式的多样性、文体适用的广泛性、学段适用的广泛性、创作时间的非固定性、创作主体的多元性五个特点。创作课本点睛诗,须要具有生命情怀,全方位感悟文本以及诗意表达的能力。经过不断实践充分证明,课本点睛诗具有诗化文本、智慧学习、创生课堂以及美化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

课本点睛诗 内涵  创作 意义

语文教学是一项蕴藏着美与创造的活动,教师有心且用心,借助慧眼,不断发现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时机,创生美好的教育情境,进而师生共享教育的美好。创作课本点睛诗就是富有创造性且能够令人体验美好的教育活动。

一、课本点睛诗的内涵

课本点睛诗,也被称为课本诗,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结束之后,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借助诗的形式,运用精炼的语言,将文本中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它既是诗歌,有着与文本天然相契的自然与飘逸,又具有点睛文本、升華课堂的作用。课本点睛诗由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提出[1],既是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与积极实践的结晶,又是她创生语文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喜欢并且与学生共同创写课本点睛诗,它已成为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语文教师探索教学、创生课堂的有力写照。

二、课本点睛诗的特点

1.诗体形式的多样性

从诗体形式来看,课本点睛诗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既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表现为现代诗,满足了师生多元化的表达需求,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创作激情。比如,《再别康桥》是充满浪漫气息的现代经典诗歌,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欢。学习此诗,教师须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情画意,如果能够开展诗意化的活动,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心。茹清平老师在教学时,依据《再别康桥》的文本体式与文本特质,在师生充分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借助课本点睛诗美化课堂,创作了《七律·再别康桥》:轻挥衣袖别西云,河畔柳柔波映人。泥上荇花游梦境,舟旁榆荫荡春心。长蒿漫溯星歌放,短笛悠然月曲沉。回首今宵虫默语,离诗昨夜剑桥吟。《水调歌头·再别康桥》:又到康桥处,金柳夕阳照。温柔云彩召唤,泥软草轻摇。寻觅当年踪影,心底丝丝流动,迷醉伊人笑。水静羞颜里,愿化青草苗。徘徊踱,情留驻,路飘摇。池潭碧绿,揉碎虹梦万千条。只想放歌一曲,眉敛沉吟难语,回首望天宵。默默更凝重,离去笛音消[2]。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师生的创作兴趣,选择合宜形式进行课本点睛诗的写作,以多元化的诗体形式与文本展开对话。

2.文体适用的广泛性

从文体来看,课本点睛诗表现出文体适用广泛性的特点,适用于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类文体。比如,王君老师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就曾创作了课本点睛诗《孔乙己》:简单粗暴地扒下你的长衫的/让大家断定你必死无疑的/不仅是你终生的考场失意/不仅是你无力谋生的穷困潦倒/不仅是丁举人们的残暴嚣张/不仅是掌柜们的阴森冷漠/也是/那群跟你一样卑微的短衣帮/过节般欢乐的/口水/和/唾沫[1]。这种形式也适用于非文学类文本。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科学精神,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科普类作品,如《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等等,可以作为学生平日阅读的材料,但是如果将它们作为任何一类文体的入门文章和示范文章,它们尚且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文体特点决定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可能无法像文学类文本那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充满奇思妙想的王君老师对这类作品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她以课本点睛诗作为训练点,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文本大意。纵观学生的作品,还出现了古体诗、现代诗。对教学而言,只要富有创意且有助于教学的,运用语文的眼光进行观照,不管何种文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是能够进行诗意表达的。

3.学段适用的广泛性

课本点睛诗充满了创意,具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在一般人看来,只有心智发展比较成熟、创作活动开展较为充分的高年级师生才能够进行,成效也才会更好。其实不然,从学段来看,课本点睛诗的创作既适用于小学,也适用于中学。只要时机合宜,小学阶段就可以进行课本点睛诗的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因年龄尚小、体验欠缺,课本点睛诗创作实践较少或者几乎没有,须要教师的有效示范与积极引领。不过,语文教育世界中不乏富有创意的教师及喜欢创造的学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从小就浸润在充满诗意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创作课本点睛诗,借助这样的活动,他们不断收获了语文的美好与生命的丰盈。

4.创作时间的非固定性

从创作时间来看,课本点睛诗具有非固定性的特点:它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作品中的人或事所震撼,诗意的灵感袭上心头并一挥而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合宜的时间将课本点睛诗呈现出来,或者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材料,或者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启发学生进行写作。也可以在课堂上由师生进行即兴创作,这种活动多表现为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师生以课本点睛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展现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当然,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比如蒋文学老师在《荷花淀》教学结束之后,提请学生课下任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创作课本点睛诗;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求自己在课后进行课本点睛诗创作,作为深度理解文本以及共享学习体验的活动。有不少课本点睛诗恰恰是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借助课本点睛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比如,在《范进中举》教学结束后,丁卫东老师意犹未尽,创作了课本点睛诗《神奇的巴掌》——读《范进中举》:一只粗茧峥嵘的肉掌/混着猪肉味,酒精气/凌空抡去/向着老书生的嶙峋脸/屠户的脸肿胀隆起/菲利普夫妇的脸隆起/奥楚蔑洛夫的脸隆起/鲁镇酒店看客的脸隆起/炸开五色的彩,五色的声/那巴掌隔着屏幕/从清王朝走来/从18世纪法国走来/从沙皇俄国走来/无限伸长,放大/向着21世纪中国语文《范进中举》的课堂/满座皆惊/耳畔生风,凛然作冷[2]。它深化了文本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创作主体的多元性

从创作主体来看,课本点睛诗既可以由教师创作,也可以由学生创写,更好的表现形式是课堂上的师生即兴共写。如果教师喜欢并经常创作课本点睛诗,必然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与有效示范,学生也必将能够在创作课本点睛诗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比如,刘祥老师在教学《蜀道难》时,通过阅读鉴赏、充分品味,学生有感而发,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体验:我轻轻来到你的身边/为了一个长长的誓言/你静静地守候在这里已有千万年/时光倒流/回放岁月/你似乎不顾沧海桑田/让荒蛮的蜀地/在你的怀抱里沉睡了千年/你似乎不肯轻易改变/五股涌动的热血/才染出了一条高险的石栈/你似乎不管世事多艰/羲和骄傲的火龙/在你的阻隔下黯然无颜/如今,你依然笑傲云端/流水徘徊在你脚边/你却视而不见/或许我只有化为鸟儿/才可以触碰你的眉眼/仰望你冷峻的面庞/我一路攀缘/几经曲折,几许时间/最后站在你的双肩/我左手香醪,右手信念/伸手抚摸天幕的星月/写一点怀念[3]。一首很有新意的习作,写出了学生学习的感悟。

三、課本点睛诗的创作要件

课本点睛诗绝不是毫无限制而天马行空进行创作的产物,它诞生于教学设计过程中、课堂之上、课程结束之后,与课本紧密相连,其独特之处,值得学习。

1.具有生命情怀

语文教师和学生要想对文本进行诗意表达,创写课本点睛诗,须要具有生命情怀。富有生命情怀的师生,拥有善良之眼与智慧之心,以自己之心与文本之意契合观照文本,文本中的人、事、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即便平凡朴素的文字背后,也洋溢着热气腾腾的情感。面对这样的文本,师生内心油然而生出波涛汹涌的情感,变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这是创作课本点睛诗的前提。

2.全方位感悟文本

语文学习既须要从宏观把握文本,比如,文本究竟写了什么?有着怎样的创作意图?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构思?又可以进行微观思考,比如,哪个词语点亮了文本?哪个人物引起你的共鸣?哪些画面深深触动了你?甚至哪些细节成为经典,留驻在你的心田?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师生感悟文本的起点。那些经典的内容、让文本活起来的语词、“这一个”人物、有意义的画面,触发了师生的表达欲望,进而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是课本点睛诗创作的关键。

3.诗意表达的能力

富有生命情怀的教师或者自己贴着文字领略文本之美,或者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之中,赏析、品味、把玩文本,将他们对文本的感受与体验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随着教学不断推进,师生共同创写了课本点睛诗:“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或者在课堂结束之后,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希望借助文字美化语文学习之旅。要借助课本点睛诗实现这一愿望,须要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将品味、领悟的内容以课本点睛诗的方式物化出来,这是课本点睛诗创作必不可少的要件。

四、创作课本点睛诗的意义

1.诗化文本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比较容易沿袭陈规,特别是概括文本中心思想的方法早已被程式化,几乎适用于各个学段的各种文体,为很多教师所用,被学生“接纳”。但是程式化的理解与概括并不意味着不可颠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师生借助多元化的方式,尽情抒发对文本的多元化感受。课本点睛诗就是诗化文本的重要表现,它不但具有概括内容、提炼情节、理解人物的妙处,而且还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作出了示范,诗化了文本,特别是对非文学类文本的点睛诗创作,更是彰显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美好。

2.智慧学习

知识的学习绝非易事,充满了艰辛,须要付出身体、心智与精神的多重努力,特别需要智慧的参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借助创作课本点睛诗,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令语文学科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因此爱上了富有变化、充满诗意与智慧的语文学习。当然,要想更好地开启课本点睛诗的创作活动,教师充满智慧的示范与引导必不可少,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康永久老师所说:“学生如果能够得到鼓励,不断强化生之勇气、无边的好奇和心无偏见,还能反过来不断改进老师的教学。这些东西,在根本上取决于师生的默契程度。尊重学生,投入生命,展现知识的魅力。”[4]课本点睛诗是师生智慧学习的表现,也是他们智慧学习的结晶。

3.创生课堂

课堂应该成为创造之所,教师应千方百计选择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借助富有创意的形式,打开琳琅满目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被教师所吸引,被文本深深吸引,被课堂所吸引,进而沉醉在语文学习世界中。课本点睛诗是教师诗化文本的结晶,是学生美化文本的重要方式,富有诗意,充满创造,成为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粒熠熠闪亮的珍珠,与其他珍珠共同照亮了课堂,陶醉了教师,感染了学生。

4.美化人生

生活应该是美的,语文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样态,也应该是美之所在。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教学的美感中生活,让学生在一种高雅的语文情境中生活,这不仅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美好情趣的培养,一种健康性格的养成。为了更好地追寻并创生语文教育之美,教师跋涉在课本点睛诗创作的旅途上,尽管充满艰辛,需要付出多重努力,但是他们乐此不疲,凝视文本,寻求意义,愚公移山似地深挖,直至文本诗意如汩汩清流喷薄而出,既润泽了教师干涸的灵魂,又丰盈了学生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充满了爱与美,洋溢着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君.最美语文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 剑男.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课手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 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 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点睛课本师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名师点睛(9)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