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的意义和路径探析
——基于博物学的历史考察

2018-12-31 15:22:15闫小满胡翰林
关键词:博物文明生态

王 丹,闫小满,胡翰林

(1.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安徽 巢湖 238000;2.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学术界通常将对一类现象的命名称为“博物”,博物学是在宏观层面对自然界进行探索,包括观察、记录与利用,其考察的对象是星空、岩石、矿物、动物、植物、其他物产和生态系统。要细致地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不仅要观看、考察、记录,也要绘画、拍摄、分类,甚至进行实验,撰写报告等;要对自然保持童心和惊奇感,进而才能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在以上三方面的基础上,进入更深一层的研究以发现万物的联系,寻找沟通与理解。这四层含义逐渐递进、相辅相成,刘华杰认为观察、分类等可称为一阶博物学,人人可为,更深一层的研究则属于二阶甚至三阶博物学范畴,需要专业人士参与[1]。

传统认为博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学科之一,在博物学的基础上,催生了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严格科学,但与它们不同的是,博物学不仅涉及知识,还涉及情感、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强调亲力亲为,与生活世界关系密切,有着肤浅、自然、实用、宏观、破坏性小、可持续性等特点[2]。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刘华杰的“平行论”说法。即博物学是平行于自然科学的,虽然有些内容与自然科学有交叉,但博物学同时与认知、财富、品位、信仰均有关。人们一般关注前两者,后两者往往被忽略。而品位、信仰又与情感、价值观有密切联系,进而涉及天人关系。对博物学的定位首先应当是“好玩”,使人乐在其中,普通人通过看鸟、赏花、观月、望水、登山等各种行为去探究自然,同时也会获得一种存在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3]。其次是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中,走进自然,在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等处,用心发现自然之美。

一、博物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历史发展情况

西方在公元前既已有了农用物候历,由古希腊雅典人所编制。亚里士多德及其大弟子塞奥弗拉斯特、老普林尼是最早进行博物学实践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将生物分门别类的第一人,老普林尼则留下巨著《自然史》,为欧洲博物研究奠定了基础。15世纪则有格斯纳所著的《动物志》和《植物学著作目录》。

17—19世纪是欧洲博物学发展的鼎盛期,约翰·雷、林奈、布丰、卢梭、杰尔伯特·怀特、达尔文、梭罗、法布尔、梅特林克等学者皆从事博物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留下大量珍贵的博物学专著。约翰·雷著有《英格兰植物目录》《植物新方法》《上帝在创造中显示的智慧》等;林奈在《自然系统》《植物属志》《植物种志》等著作中,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并首次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分类法;布丰的《自然史》、卢梭的《植物学通信》、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法布尔的《昆虫记》、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及《花的智慧》、梭罗的《瓦尔登湖》等皆是对自然仔细观察研究后的记录,其中,法布尔更是编写了各种科普书籍,其大众自然科学教育课也深获好评[4]。

(二)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博物学传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博物学实践和源远流长的博物学传承。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满怀博物情怀,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保留下大量的博物文献。最早可追溯到约3 000年前的《诗经》,其内容极为丰富,台湾学者胡淼统计,《诗经》中提到植物505次,动物492次,各种自然现象235次[5]。孔子说,读《诗经》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平民博物学书籍。其后,《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水经》《禹贡》等古代文献中均记载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山海经》中的矿物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道德经》《庄子》《汜胜之书》等也是优秀的博物学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博物学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更是涌现了大批博物学家,代表人物有陆机、张华、郭璞、郦道元等。陆机留下《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张华的《博物志》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是继《山海经》之后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水经注》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也对世界地理发展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衍生出“郦学”,后期形成地理学派,相关文献有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郭璞耗时18年对《尔雅》进行研究、注解,解释古老动植物名称,是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

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涉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并翻译成多国文字。郑樵的《通志》堪称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所载约2 000种植物,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至清代,李渔自称“生平痼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所著《闲情偶寄》囊括了他多年对自然深入观察、研究的结果,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几千年来,古人通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认识自身所处环境和国度,遵循着大自然的语言生产和生活,从流传至今的文献中,呈现给我们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三)近代博物学的传承

民国时期,博物学依旧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是极普通的术语,在学校里都要学习博物学,并出版了不少博物类图书和杂志。如傅兰雅的《植物图说》《贾祖璋全集》,杜就田编译的《博物学大意》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博物学教授指南》是自然科教学参考书之一,著名学者陈兼善专门编写《中学校之博物学教授法》。各地也出版博物类杂志,如上海有《博物学杂志》,武昌有《博物学会杂志》,北京、成都有《博物杂志》等,黄炎培、李瑞清、沈恩孚、许沅、张渲、刘凤麟等名流学者纷纷题写发刊词或贺词,足见当时博物风气之盛行。民国时期的大江南北,博物学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师范类学校中有较好的发展,受到很多著名学者的留心与关注。

综上,从东方到西方,古老的博物学的普及及繁荣可见一斑。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皆来源于博物学,科学家首先是博物学家,他们从一阶博物学上升到二阶博物学,既有亲身实践,也有理论升华,对现代博物学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从以上阐述也可看出,实践博物活动的绝大多数为文人、学者,欧洲一般贵族参与较多,极少见平民的博物行为,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博物学的广泛传播。

二、博物学的现状

与博物学的辉煌历史相比,博物学的现状却十分式微,随着分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主流学术界边缘化。

(一)国外情况

20世纪以来,因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其发展恶果日益显现,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少数学者所关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长期从事物候研究,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引发美国及世界性的环保事业。此后,相继有学者撰写文章,如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以及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使卡森的环保思想得以丰富和发展[8]。

(二)国内情况

新中国成立时,急需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博物学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中不再设该课程,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其中代表人物为竺可桢,著有《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虽已出版多部,但覆盖面较小,1955年曾引进奥勃罗契夫主编的《研究自己的乡土》,但受众较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开始大力提倡复兴博物学,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刘华杰不仅亲身实践、著书立说,出版了《博物人生》《博物生存》《天涯芳草》等大量博物学专著,还参与了博物类丛书的策划工作,在他的提议下,《中国国家地理》创办了《博物》杂志[6]。同时在北大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选修课——《博物学导论》,率先提出“平民博物”和“博物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大众实践一阶博物学,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如目前博物类图书销量较为可观,写作博物类书籍的作家增多,北大附中开设博物课已有5年以上历史,北大附小也将开设相关课程等。此外,上海书店出版社陆续推出潘富俊的《红楼梦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诗经植物图鉴》等系列丛书,将博物学与古典文学极富创意地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读者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同时,能形象地看到诗中涉及的植物。在成功举办两届“博物学文化论坛”之后,今年将召开第三届;中国各地的观鸟协会也比较普及,出版有《中国鸟类观察》,这些工作和实践对博物学的推广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虽然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博物学对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积极作用,也有民间及官方组织进行相关观察及研究,但仍旧远远小于过去对博物学的重视程度。近20年来,人们开始有了“闲情”去关注自然,再加上以刘华杰为代表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宣传,博物学已渐有复兴之势,但博物教育的未来仍值得探索。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部分,也在倡导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也指导着传统教育观念向生态文化教育观念的转变。生态文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涵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个教育层面。博物学文化与博物教育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奉行“天人合一”理念,其内容从属于生态文化教育内涵,理应大力弘扬和发展。

三、博物学的生态文化教育意义

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博物学起步的,但科学深入、发达、甚至高精尖之后,却仍旧不能取代原来博物学的功能[7],博物学依然是一种有效的体验、了解世界的方法和学问。博物学文化与博物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生态文化教育的内涵,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博物学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博物学文化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一切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博物学文化包含于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之中,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深刻智慧,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资源。传统儒家认为非人类生物存在着与人相似的道德情感,并可引发人类良知,这种以鸟兽昆虫具有与人类同情同类的道德心理,给博物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博物学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博物学实践鼓励人们去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和辨识,进而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让普通百姓都能像博物学家一样,去发现大自然中有趣、美好的东西,引导他们去记录、描述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感受《诗经》中“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境。这种生活方式刘华杰称之为“博物自在”,也可称之为“诗意地栖居”[8]。经由此,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以及鉴赏机会,引发人类对生命的爱与关怀,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丰富对生命意义的体验,重建一种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二)博物学文化发展促使形成良好生态文化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应以形成生态文化为方向。生态文化是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目的,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生态文化传统,其起源与发展历经图腾崇拜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文明而至今日的生态文明,逐渐发展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它反映了人类自身对“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观念的反思、反省,体现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认识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博物学文化正是生态文化基本价值观的体现,倡导博物学教育对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一阶博物学,强调大众的积极参与,强调对所处环境中万物的观察、记录、研究等亲身实践活动,其中既有通过感官对承载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即生态文化的物质表层)的认知,同时也能营造出生态文化的形式浅层,唤醒人类对自然的爱与依赖,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平民博物”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是一个绝佳的途径和选择。

(三)博物学文化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支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人类文明进程总是与自然相互依赖,并受到自然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博物学教育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大力开展以博物学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教育,在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形成社会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博物学文化奉行的恰是“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对自然生命的欣赏、尊重和敬畏,追求可持续共生,与环境相容,着眼于生态文明。博物学文化所倡导的、博物学教育所实施的,皆属于生态文化教育范畴,是生态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和主要形式。

(四)博物学文化发展有助于建立多维度生态教育体系

人类的文明进程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变进程,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与此总体保持一致,其演变历程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形态的诞生,制度化教育的突破是未来教育探索的方向。当下功利性教育只重视知识维度,忽视情感及价值观维度,这种现状之下,极有可能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相悖而行的。博物学教育包含丰富的生态文化教育内涵,能够唤起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博物学文化所倡导的“非人类中心论”、万物相依相存、人类不过是自然万千物种之一等理念,皆是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从人人参与的一阶博物学,进而上升至二阶甚至三阶博物学,塑造人类的博物情怀,形成对自然的全新认识,是自然生态领域向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延伸。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推广博物教育,在生命共同体这一更高层面塑造价值观,爱己及人、爱人及物、爱物及环境,以博物的眼光感知大自然的精致、丰富和复杂。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教育是人一生中顺应自然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如此,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培养出具有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的高素质人才。

四、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推动民间组织的建立,鼓励“平民博物”,推行全民生态教育

在博物学发展史上,民间组织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0]。今日中国,因欠缺发达的相关民间组织,使得博物学的普及工作有所欠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民间化是博物学的出路”[11]。可利用省、市、地方高校等建立的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的力量,让博物教育走进社区、走进街道、走进普通大众之中,传播、引导、实践博物学,从而达到全民生态教育的目的。由此在社会层面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必将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尽快实现。

(二)普及校园一阶博物学,使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70年,我国的教育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庞大的体系,具备深厚的博物教育基础,博物学留下的大量优美文本仍然值得在校生阅读。博物学文化走进校园形式多样,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主。可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或高校选修课中开设,不计入考试成绩,目的只是培养孩子感知自然的能力,感受造物主的神奇,发现自然之美,放松身心。通过在校园开展以博物教育为主的生态文化教育,将生态文明思想反映到教育价值导向中,丰富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化教养,进而强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以激发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与行动。

(三)促进高校与民间组织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文化教育全面化

在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起着关键作用,应成为辐射社会的生态教育文化中心。高校学者应将现代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有机融入到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态文化传统中,与民间博物学组织紧密联系,对所处地域范围进行博物学调查,建立地方博物学手册,丰富本土知识和地方文化,不断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从高校的角度,以自身知识优势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从民间组织角度,参与者可提升认知能力,丰富物种知识,陶冶情操,建立起个体与大自然可感知的对话[12]。由此实现生态文化教育的全民参与,体现生态文化教育的终身性、持续性、综合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最终应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结语

博物学文化传统是几千年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博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的繁盛、民国的传承、现代的式微几个阶段,东西方皆如此。博物学文化奉行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内涵,对今日中国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更应成为传播博物学、实现生态文化教育终身化的中坚力量,让一阶博物学深入人心,人人博物,人人自在。高校学者更应将一阶博物学与二阶博物学有机结合,发挥优势,建立校园及其所在地区的地方性博物手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博物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博物馆奇妙页
好孩子画报(2018年7期)2018-10-11 11:25:44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电影故事(2015年40期)2015-09-06 02: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