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少华 晏非(芜湖市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芜湖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芜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城市特质。芜湖市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等称号,涌现出奇瑞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创新型企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核心指标持续保持全省第1位,芜湖在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居第10位。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省“科技五会”吹响了安徽创新发展的新号角,中共芜湖市委十届六次会议作出了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的战略部署。芜湖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现代化科教人才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治理体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换、产业迈向中高端,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创新之城。
立足“十三五”,芜湖将瞄准2035年,展望2050年,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突破,发明专利、人才保有量等创新核心指标进入长三角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和全国中等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前列。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创新之城。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重一创”建设成果显著,综合创新实力进入长三角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和全国中等城市前列,实现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换、产业迈向中高端,在区域创新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
第三步,到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创新之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科技实力在长三角同类城市和全国中等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
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芜湖将按照“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双轮驱动、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四大载体,实现六大转变”进行战略部署,为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提供发展动力。
“一个目标”就是奋力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三大平台”就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四大载体”就是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行、领跑”并存、“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在若干重点领域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强化科技供给,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型产业。
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重大研发创新平台为龙头、以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主体、以各类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为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提供强大支撑。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和军民融合发展,提升整体创新效能。聚焦国家和省区域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以及芜湖创新特色,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和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全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四是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基础。进一步明晰各类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精准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支撑跨越式发展。围绕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共性问题,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三重一创”重大项目实施,部署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六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实施更加开放、灵活、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发展,努力打造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
七是推进双创活动,培育创新源泉。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载体,积极构建创新与产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孵化机制。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