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那 莎,刘岩岩,蔡 标,周 会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使之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的奋斗目标[1]。这就需要培养大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全面、创新意识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新型中药学人才[2]。
生物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理论和技术有助于揭示中药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然而,生物化学内容广泛、概念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知识点,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为了适应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要求,笔者尝试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目前关于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并没有统一的定义[3],但核心内容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基于教学主题选择研究课题,学生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展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4]。通过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该模式应用于本科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强化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及独立解决的能力[6]。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在多门课程[7- 9]中进行探索性应用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2014级中药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主题设计、基于科研小组的文献查阅学习及课前讨论、研究报告的拟定及课堂汇报、考核评定4个步骤。
以“酶抑制剂的设计”为例说明主题设计的原则。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生物化学第3章“酶”的重点、难点内容,其主要探讨的是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教师针对酶促反应动力学设计主题时,首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明确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的影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进一步优化这2个知识点内容,将其凝练成米氏常数和最大酶促反应速度的含义,以及抑制剂对表观动力学的影响。基于这个关键知识点,教师设计主题,如笔者安排的主题是“从某种中药材中提取出某一化合物,预判其可能是某种酶的抑制剂。依据所学的米氏常数、最大酶促反应速度以及抑制剂对二者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自主设计实验证明此化合物是酶的竞争性、非竞争性或反竞争性抑制剂”。教师在课堂讲授完酶促反应动力学后,将这个主题传达给学生,并特别强调的便于学生围绕这一知识点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
2.2 基于科研小组的文献查阅学习及课前讨论 研究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学生针对主题主动查阅学习相关文献。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型学习应以科研小组为单位开展[10]。科研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由组长统一协调分工。可利用大量课余碎片化时间,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进行。
首先,教师要讲授查阅文献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数据库查阅资料。在查阅文献之后,各科研小组可先围绕文献与主题的符合度展开讨论,并作出一定的取舍。教师应全程参加讨论,指导学生对文献进行取舍。
在明确文献资料后,各科研小组可以开展文献的学习及讨论。由组长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文献的主学习者,以PPT形式向组内其他学生汇报这篇文献的研究主旨、方案及结果,其他学生可针对其汇报的内容开展一系列的讨论。通过不断地学习文献和讨论,使学生逐渐体会科研的思维方式,弄清研究报告的撰写模式。
2.3 研究报告的拟定和课堂汇报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对研究型学习结果的强化,以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帮学生建立科研思维。一份合格的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原理、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结果等。由科研组长在集体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指定1~2名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制作与研究报告对应的PPT,以备在课堂进行汇报。
课堂汇报环节可利用1~2个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由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的主汇报者,围绕其小组讨论确定的研究目的、研究原理、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全程参与课堂汇报过程,并对汇报内容进行评定打分。评定打分的依据主要包括:研究报告内容是否完整;研究原理是否充分;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解决主题所涉及的问题。
2.4 考核评定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最基本的评价和检测方式,也是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11]。教学效果的评定,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分3部分:文献查阅及学习(占30%),研究报告的撰写(占40%),课堂汇报(占30%)。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研究报告和课堂汇报的评定。对未取得理想考核分数的同学,要帮助其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重新撰写研究报告。
生物化学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属性、快速发展的学科特点,使其易于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学科之一。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能借助互联网广泛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主题”提供理论支持,并充分展示。在查找文献、讨论和修改设计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探讨,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以科研小组为单位实施讨论和汇报,不仅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增强。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以提供更多的课堂时间来满足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总之,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也为其他同类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 李朝霞,王满元,龚慕辛,等.中药学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62-63.
[2] 祖强,蔡宝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62-63.
[3] 王泽峰,程湘爱,王睿,等.军校本科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应用光学》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60-62.
[4] 李广践.“大学英语视听说”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企业导报,2016(5):124-125.
[5] 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43-45.
[6] 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7] 丰玉芳,蔡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28-31.
[8] 周东明,覃宇建.基于CDIO的“电磁兼容原理”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31-33.
[9] 张宏宇,王素英,杨晓丽.基于主题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6,33(5):125-128.
[10] 林丽萍,张凤英,李聚森.建立科研小组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微生物学杂志,2007,27(4):110-112.
[11] 杨红亚,王明谊,张天娥,等.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