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暄 赵来成
摘 要:黄瓜靶斑病是1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淮安地区危害性越来越大 ,给黄瓜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2015年以来,对淮安市黄瓜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病害进行正确识别和科学防控,以期为瓜农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黄瓜靶斑病;识别;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066-02
黄瓜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又名黄瓜褐斑病、黄瓜小黄点病、棒孢叶斑病等,是1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1]。20世纪60年代初戚佩坤[2]等首次报道该菌可侵染黄瓜,90年代初期辽宁省有报道该病的发生。近些年来,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保护地黄瓜上发生较为严重。黄瓜靶斑病与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炭疽等多种病害症状相似,容易产生误诊和误治。本文从黄瓜靶斑病的典型症状和诊断要点、影响因素和综合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黄瓜靶斑病诊断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 黄瓜靶斑病诊断要点
黄瓜靶斑病多发生于黄瓜生长的中后期即结瓜盛期,主要危害叶片,一般由中下部叶片向上逐步发展。发病初期病斑为黄褐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受叶脉所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正面病斑略凹陷,表面粗糙不平,易穿孔,病斑中央常有明显的眼状靶心,靶斑病由此得名。病斑从3~30mm大小不等,以10~15mm为多,1个叶片有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叶片枯黄、脱落。发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与黄瓜霜霉病的区别:靶斑病病斑的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正面病斑粗糙不平,易穿孔,灰黑色霉状物一般出现在叶面正面病斑上;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平,不易穿孔,湿度大时,灰黑色霉状物只出现在叶面背面病斑上。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黄瓜靶斑病病叶两面色泽相近,空气湿度较大时,叶片上着生灰黑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清晰可辨,而且两面均无霉层[3]。
2 黄瓜靶斑病的病原物的识别
黄瓜靶斑病的病原物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霉属的真菌。菌丝体,有分枝,具隔膜,顏色半透明至浅棕色,菌丝在10~35℃均可生长,30℃左右生长最快;分生孢子梗顶端具有0~9个圆柱状的层出梗,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圆柱形,颜色为半透明至深褐色,具有4~20个假隔膜。分生孢子在10~35℃条件下均可萌发,在30℃为最适温度;另外,湿度越大分生孢子萌发率越高,其中在有水滴条件更利于孢子的萌发。
3 影响黄瓜靶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传播途径为气流和雨水。在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蔓延。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为6~7d,夏季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容易发病,25~30℃左右及饱和湿度条件下发病重,早晚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发病严重。黄瓜连作田发病较重,黄瓜缺肥、长势弱、偏施氮肥、缺硼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苏北地区保护地黄瓜一般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至10日中旬。
4 黄瓜靶斑病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1.1 品种抗性 不同的黄瓜品种对黄瓜靶斑病抗性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抗(耐)病品种,如:博美9号、津优18、德瑞特B7和DJ656等。
4.1.2 合理轮作 对于重病地块,利用萝卜、烟草、芹菜等与非葫芦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旱轮作1~2年,减少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降低田间病原菌积累,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4.1.3 种子处理 播前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 10~15min,或用50%多菌灵WP500倍液浸种1h。浸种时保持恒温,并不断搅动,浸后捞出即投入冷水(下转151页)(上接66页)中冷却2~3h,然后催芽播种[4]。
4.1.4 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及时摘除中下部老叶、病叶、病蔓,集中烧毁,减少菌源数量。适时中耕除草,浇水施肥,同时注意放风排湿,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严禁大水漫灌,防止田间湿度过大;施足底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5~120t/hm2、优质复合肥1125kg/hm2、微量元素适量等作为底肥;在开花结果期,可追施含甲壳素、腐植酸类的生物有机肥;在盛果期主要以追施水溶性复合肥为主,到后期可适当追施高氮复合肥,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需要。
4.2 生物防治
4.2.1 荧光假单胞杆菌 根据研究表明,在黄瓜靶斑病发病初期,用荧光假单胞杆菌(1000亿个/g),1500~2250g/hm2,喷雾使用,连续施药2~3次,间隔7~8d,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4.2.2 中生菌素 在黄瓜靶斑病发病初期,施用3%中生菌素WP 2.25g/hm2,每7~10d喷1次,连续施药1~2次,可有效防制黄瓜靶斑病的蔓延。
4.3 化学防治 在发病前,提前用药预防,发病后,及时调查田间发病状况,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防护、早治疗”。不同药剂应注意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
发病前期,可用77%氢氧化铜WP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65%代森锌WP500倍液或33.5%喹啉铜SC800~1000倍液,兑水喷雾,主要喷施中下部叶片,间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发病初期,可用35%苯甲?咪鲜胺EW10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SC3000倍液或24%唑菌酯·苯醚甲环唑SC1000~1500倍液或25%咪鲜胺EC1500倍液,兑水喷雾,主要喷施中下部叶片,间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 3次,上述几种药剂轮换交替喷雾,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
参考文献
[1]禾丽菲,李晓旭,朱佳美,等.不同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特性比较[J].农药学学报,2018,20(1):31-38.
[2]戚佩坤,白金铠,朱桂香.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01.
[3]杨立军,封生霞,张雪霞.黄瓜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6.
[4]肖敏,曾向萍,严婉荣,等.黄瓜靶斑病、炭疽病和黑斑病的对比识别及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15,274(12):45-47,88-89.
(责编:王慧晴)